看那些血氣衰敗到不得不心平氣和的人——張曉風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可能明年就會退休了。
  學校開會決定國文要教實用性的內容,可是除了教學生如何寫履歷之外,我還真想不到國文要怎樣實用。你有什麼點子嗎?」
  突然聽到老師的退休預告,我既不捨卻又無可奈何。老師專門教古文的,但讀古文有什麼用呢?不過若真的沒用,那為什麼到了現在大家才開始說沒用呢?老師說是退休,可實際卻是被市場淘汰而倦於爭辯了。
  若以三十年算一代人,我自己認為古人不光是堯舜禹湯文武周昭,百年前的二戰就夠古老了。在我最近兩年做《鵬勛的讀書心得》所讀的文章,最受用的莫過於自己的念頭,竟在遙遠的時空出現。那份欣慰與激動是與追星或看具不同的精神補給。而既然其他的娛樂產業都有「錢」途,古文當然也有市場。造成它被市場淘汰,主要原因我想是門檻太高:讀文章就夠難了,還要了解其中的時代背景與典故才有機會明白作者的意思。對於沒下過功夫的人,閱讀古文根本不是精神糧食而是精神折磨。
  假如學校的意義是要讓學生有出社會解決問題的能力,那讀古文其實也是一種訓練。因為這條路沒有捷徑,不論哪種工作也都是要定下心來努力才有成果。而不被時代淘汰的古文多少有它的道理在,多讀也不吃虧。最理想的情況,是學生能因此成熟,肚子裡也有了些墨水。不過沒有經濟壓力,誰會沒事找苦吃?而且目前社會上,也缺乏將古文變現的康莊大道。於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讀古文超級沒用。
  一般人聽到老師退休都會說辛苦了或恭喜之類的,但我半句話都說不出口。唯一想到的,就是把不屬於這個時代但也值得一看的作家拿來談談。會有多少人看就是我能預料的了。
  今夜瀏覽張曉風《雨天的書》,因對標題此句有感而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沒有限定主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我剛入學的時候,英文系的學姊勸我直接退選關大刀的課。我不聽勸,就想證明自己的實力。
  我媽媽是在台大還有夜間部的那個年代讀大學,她說:當年每個人都抱著一本《未央歌》,那本書跟原文書一樣厚,抱著它走在路上就好像當了教授。《未央歌》是台灣商務印刷局唯一的代表作,起碼刷了二十版以上,更別提幾十周年的紀念版本。我從圖書館借到的版本就有好幾個序,總共八百八十頁,看了兩個禮拜才看完。   之
  有一集讀書心得的標題,我引用了席慕蓉的句子為杏林子的文章命名,那句話是——生命原是一次又一次的試探。這首詩收入在《無怨的青春》,詩名叫《燈下的詩與心情》。不論是書名、詩名還有這個句子,她們在我心目中都重疊在一起。杏林子的文章流露出來的感情並不像席慕蓉的詩來得多,但是它們的內涵是相通的。
日本節目《跟拍到你家》有一集採訪獨居老人,他說:「家人都過世之後,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別人認識自己了。」我爸爸本身年紀就比他的哥哥們小很多又晚婚,我自己也沒朋友,離開學校之後就和節目中的那位老爺爺是差不多的狀態了。不僅如此,就連沒有生命的被子也要道別,這比喜歡的偶像退出演藝圈還更令我難過。
  《如花綻放的日子》內容分為本文、花朵圖片及語錄,屬於華文創作中的散文類。後兩者瓜分掉本文的比例,可見作者比起寫更多的文字來敘事,更想讓閱讀經驗不多的讀者能夠輕鬆閱讀,杏林子的書也有這種安排。   從目錄看來,此書以花朵作為核心。客群除了作者的粉絲之外,還可吸引對花有興趣的新讀者。不過近幾年流行栽
  現在應該要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才聽過林清玄這個名字。我會知道他,是因為在做《鵬勛的讀書心得》時,認識的作家幾乎都做光了。然而在國家文藝獎和中山文藝獎,都看到林清玄得獎。暗自心想,這太不可思議了,這麼厲害的人怎麼默默無名呢?和我媽還有國文老師提及他時,才知道他的故事。   林清玄在二十歲得獎後聲名
在我剛入學的時候,英文系的學姊勸我直接退選關大刀的課。我不聽勸,就想證明自己的實力。
  我媽媽是在台大還有夜間部的那個年代讀大學,她說:當年每個人都抱著一本《未央歌》,那本書跟原文書一樣厚,抱著它走在路上就好像當了教授。《未央歌》是台灣商務印刷局唯一的代表作,起碼刷了二十版以上,更別提幾十周年的紀念版本。我從圖書館借到的版本就有好幾個序,總共八百八十頁,看了兩個禮拜才看完。   之
  有一集讀書心得的標題,我引用了席慕蓉的句子為杏林子的文章命名,那句話是——生命原是一次又一次的試探。這首詩收入在《無怨的青春》,詩名叫《燈下的詩與心情》。不論是書名、詩名還有這個句子,她們在我心目中都重疊在一起。杏林子的文章流露出來的感情並不像席慕蓉的詩來得多,但是它們的內涵是相通的。
日本節目《跟拍到你家》有一集採訪獨居老人,他說:「家人都過世之後,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別人認識自己了。」我爸爸本身年紀就比他的哥哥們小很多又晚婚,我自己也沒朋友,離開學校之後就和節目中的那位老爺爺是差不多的狀態了。不僅如此,就連沒有生命的被子也要道別,這比喜歡的偶像退出演藝圈還更令我難過。
  《如花綻放的日子》內容分為本文、花朵圖片及語錄,屬於華文創作中的散文類。後兩者瓜分掉本文的比例,可見作者比起寫更多的文字來敘事,更想讓閱讀經驗不多的讀者能夠輕鬆閱讀,杏林子的書也有這種安排。   從目錄看來,此書以花朵作為核心。客群除了作者的粉絲之外,還可吸引對花有興趣的新讀者。不過近幾年流行栽
  現在應該要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才聽過林清玄這個名字。我會知道他,是因為在做《鵬勛的讀書心得》時,認識的作家幾乎都做光了。然而在國家文藝獎和中山文藝獎,都看到林清玄得獎。暗自心想,這太不可思議了,這麼厲害的人怎麼默默無名呢?和我媽還有國文老師提及他時,才知道他的故事。   林清玄在二十歲得獎後聲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老朋友中,經營出版我最佩服的初安民兄說: 「文學從來沒有實用過,實用的都不是文學。 那是語文教育,才有實用與否的問題。 現今大學的諸多文學院,可能被招生問題嚇到,飢不擇食的企圖把文學教育攪拌成不倫不類的學科,令人擔憂,因為當達不到目的時,引發的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百無一用是文學,文學抵達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Thumbnail
【古文新讀:國文課堂之外的文學魅力】     傳統的國文課堂中,我們一定惠要求學生背誦和理解經典古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有不可取代性,並且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可得的智慧和箴言,但是現實情況,通常在學習的當下,我們可以得到一群更不喜歡國文的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我一生感謝這兩位熱衷政治的校長及教授。 若非張啓民校長放行,陳癸淼教授代表中興大學向張啓民校長求情,我可能以中學國文教師終老。
Thumbnail
在教國文的過程中,有時候面對無感的課文,連自己也教得昏昏欲睡;有時候則是自己深受感動,但學生卻很難有相同的感觸。張愛玲的〈天才夢〉是我很喜歡的一篇選文,除了白話文閱讀起來較無難度外,張愛玲的文筆之精美不必多說,更難得的是這是一篇抒發青春煩惱的文章,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Thumbnail
近來,許多文章談論余光中,舖天蓋地幾乎讓人窒息,有點無趣。難怪民國初年某文學雜誌創刊時,標榜他們不刊登「我的朋友胡適之」之類的文章。中文的網路空間,似乎連光纖都浸潤了余光中的氣息,我忽然想起中學某國文老師。 老師向全班同學告別並致歉,表示這是他最後一堂國文課。他因故必須中途離職,無法教完整個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老朋友中,經營出版我最佩服的初安民兄說: 「文學從來沒有實用過,實用的都不是文學。 那是語文教育,才有實用與否的問題。 現今大學的諸多文學院,可能被招生問題嚇到,飢不擇食的企圖把文學教育攪拌成不倫不類的學科,令人擔憂,因為當達不到目的時,引發的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百無一用是文學,文學抵達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Thumbnail
【古文新讀:國文課堂之外的文學魅力】     傳統的國文課堂中,我們一定惠要求學生背誦和理解經典古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有不可取代性,並且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可得的智慧和箴言,但是現實情況,通常在學習的當下,我們可以得到一群更不喜歡國文的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我一生感謝這兩位熱衷政治的校長及教授。 若非張啓民校長放行,陳癸淼教授代表中興大學向張啓民校長求情,我可能以中學國文教師終老。
Thumbnail
在教國文的過程中,有時候面對無感的課文,連自己也教得昏昏欲睡;有時候則是自己深受感動,但學生卻很難有相同的感觸。張愛玲的〈天才夢〉是我很喜歡的一篇選文,除了白話文閱讀起來較無難度外,張愛玲的文筆之精美不必多說,更難得的是這是一篇抒發青春煩惱的文章,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Thumbnail
近來,許多文章談論余光中,舖天蓋地幾乎讓人窒息,有點無趣。難怪民國初年某文學雜誌創刊時,標榜他們不刊登「我的朋友胡適之」之類的文章。中文的網路空間,似乎連光纖都浸潤了余光中的氣息,我忽然想起中學某國文老師。 老師向全班同學告別並致歉,表示這是他最後一堂國文課。他因故必須中途離職,無法教完整個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