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申請放榜後雜談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輟學拿3B1C……某生決心人生重新開始苦讀上台大。」
「某生家住墓仔埔旁,父以資源回收為生,考上台大光耀門楣。」
「某生半工半讀,照顧長期臥病在床的雙親,天公疼憨人考上清大...」

每每大學放榜時,總會見到類似的報導複製貼上的一再出現。這也不能全怪媒體聳動,我們的社會總是期待英雄不怕出身低的逆轉勝故事,並且樂於以這樣的故事來做為勵志的教材。但人們往往選擇忽略的是這些逆轉勝的成功例子,往往是因為個人強大的意志力、天賦的覺醒、加上貴人相助鼓勵才成促成,我們看到成功的一個例子,背後可能伴隨著數以百計的失敗沉淪例子。

因為父母離異、因為父母忙於工作、孩子若缺乏父母的陪伴,長期下來可能課業學習成果低落、可能人格養成出現狀況,而當父母察覺時,其實問題都很棘手了。

學校是教育的單位,但是孩子一天在學校的時間大概八至十小時,其餘的時間還是要回歸家庭,不是只供給孩子衣食無缺的物質生活就好,「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這是句老話也很實在,長歪了又不能砍掉重練,父母的陪伴還是最重要的,免得發大財之後,付出代價的是孩子的未來、是更大的社會成本。

除非不要生小孩,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而「陪」、「伴」但不要過度干涉,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os:人怎麼這麼多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路易十四有些便祕的問題,為了讓他行程緊湊的一天中可以隨時「便便」,設計了一張鋪設著鵝絨錦緞裝飾佐以金絲細木鑲嵌的國王扶手椅,可以提供國王隨時便便的功能。但一般民眾可沒有這種頂級設備,在沒有公廁十八、十九世紀的巴黎街頭,一個有「拉屎衝動」的路人,他只能在街角即興發揮。 而隨著汙穢物解放後的舒𣈱,伴隨
    先前老夫有一篇關於《閱讀,從來都不是一種常態行為》的圖文(連結請見留言區),在此前提之下,撇除為了通過考試、為了升遷、為了種種目的而閱讀的閱讀,還能有閱讀習慣的人,應該就是真的把閱讀當成興趣了。而會把閱讀當成興趣的人,基本上還是會喜歡摸到實體紙質的書,即使在這個3 C設備及網路蓬勃發展的年代。 從進
    在現在注重學生權益、相對比較友善的校園、以及媒體傳播迅速的環境下,當年圖中這些類型的老師根本無所遁形、已經很少出現了。 身為教育工作者,有時候無心的言行,可能會讓學生記得很久很久,其實想起來,是有點恐怖的一件事,所以社會大眾才會用比較高的道德標準來看待教師。
    享受閲讀的前提,必須要先勉強自己學習並熟悉認字、拼音、修辭⋯⋯這些構成閲讀文本的要素之後,還能夠喜歡閲讀,才有可能從閲讀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喜歡。 大部分的人,通常是帶有目的性的閱讀;能夠得到奬賞、考取想要的學校、職位⋯⋯等。
    連名字都不見時,就是真的消失, 就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的存在了。 這裡面有外省人、有本省人, 每年二二八這一天放假, 都是在提醒我們, 有機會就去讀讀這些人的故事, 知悉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事情, 找回消失的人們的故事, 並且希望不要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更多二二八的故事請見: https://www.
    1987年,台灣解嚴。 1989年,#侯孝賢 導演的《#悲情城市》上映。 33年後的2023年,4 K版於二二八前夕重新上映。 片中令老夫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 #梁朝偉 所飾演的攝影師(文清),小時候因耳聾而失語,長大後遭逢 #二二八事件 外省人、本省人的紛爭,某次搭火車時遇「本省人」盤查,失語的梁
    路易十四有些便祕的問題,為了讓他行程緊湊的一天中可以隨時「便便」,設計了一張鋪設著鵝絨錦緞裝飾佐以金絲細木鑲嵌的國王扶手椅,可以提供國王隨時便便的功能。但一般民眾可沒有這種頂級設備,在沒有公廁十八、十九世紀的巴黎街頭,一個有「拉屎衝動」的路人,他只能在街角即興發揮。 而隨著汙穢物解放後的舒𣈱,伴隨
    先前老夫有一篇關於《閱讀,從來都不是一種常態行為》的圖文(連結請見留言區),在此前提之下,撇除為了通過考試、為了升遷、為了種種目的而閱讀的閱讀,還能有閱讀習慣的人,應該就是真的把閱讀當成興趣了。而會把閱讀當成興趣的人,基本上還是會喜歡摸到實體紙質的書,即使在這個3 C設備及網路蓬勃發展的年代。 從進
    在現在注重學生權益、相對比較友善的校園、以及媒體傳播迅速的環境下,當年圖中這些類型的老師根本無所遁形、已經很少出現了。 身為教育工作者,有時候無心的言行,可能會讓學生記得很久很久,其實想起來,是有點恐怖的一件事,所以社會大眾才會用比較高的道德標準來看待教師。
    享受閲讀的前提,必須要先勉強自己學習並熟悉認字、拼音、修辭⋯⋯這些構成閲讀文本的要素之後,還能夠喜歡閲讀,才有可能從閲讀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喜歡。 大部分的人,通常是帶有目的性的閱讀;能夠得到奬賞、考取想要的學校、職位⋯⋯等。
    連名字都不見時,就是真的消失, 就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的存在了。 這裡面有外省人、有本省人, 每年二二八這一天放假, 都是在提醒我們, 有機會就去讀讀這些人的故事, 知悉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事情, 找回消失的人們的故事, 並且希望不要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更多二二八的故事請見: https://www.
    1987年,台灣解嚴。 1989年,#侯孝賢 導演的《#悲情城市》上映。 33年後的2023年,4 K版於二二八前夕重新上映。 片中令老夫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 #梁朝偉 所飾演的攝影師(文清),小時候因耳聾而失語,長大後遭逢 #二二八事件 外省人、本省人的紛爭,某次搭火車時遇「本省人」盤查,失語的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不痴狂枉少年,小孩升了國中後情緒大變偏愛3C,經常為了玩手機跟父母起衝突,也曾吵架負氣離家,雖然只是散步就回來了(也好險),但對於青春期管教這件事情,內心一直很糾結,後來我在一個親戚孩子身上找到了答案。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單親孩子的故事,他在學業和工作中努力奮鬥,對金錢的價值觀以及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體會。文章描繪了他的掙扎以及追尋自己價值的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敘述了作者在國小時是資優生,但在國中卻遇到自信崩潰的經歷,以及如今作為父親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的心路歷程。文章呈現了對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少年時國中畢業前因誤交損友導致漸漸不愛升學,國中畢業一段時間沒升學就業也是一年換了24個老闆又不想當學徒。後因全家搬家到私立國際商工對面故產生想再升學願景,當年想讀普通高中公立需聯考,而我超爛的英、數化學科使我卻步。其中一個朋友就讀國際商工電子科受其影響及父親堅決男人需習工科所以就讀電子科,讀了一學
    Thumbnail
    台灣社會至目前仍無法擺脫成績至上的魔咒,看看這位父親以一位父親的腳色,去設計瘋狂的 "親子共創業" 實驗,如何更實際更有目的性的方式,帶領孩子選擇另類的 "做中學、學中做" ,不同於傳統學校教育的學習模式。
    昨天高雄發生了一件憾事,有位小五的學生早上上學前跳樓自殺了,當然真正的原因我們不會知道,其實過客一直在想為什麼要有考試這制度?有些家長很在乎成績,把親子關係弄得很緊張,其實過客兒子國小一路到大學畢業,對他的成績我一向都不要求的,我反而覺得態度比較重要° 在過客弟弟的身上,我看到了並不是要有高學
    見過太多的家庭,從好先生、好太太、好兒女,變成沒用的某某,最後終於冠上了好沒用的外衣! 而這些人都是勇於為家庭付出,事事以家為優先,永遠佔在第一順位。自己的事能暫緩就暫緩,甚至擱下或放棄的,但是最終他們成了什麼樣的人呢? 一個真實的例子,老大拿到了外國的全額奬學金,但是為了父母,他選擇了就業。老
    Thumbnail
    最近大學繁星放榜,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刻。最近滑手機,看到一個名詞「第一代大學生」,覺得很有意思。其定義有: 第一代大學生,即父母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大學生。或,第一代大學生是家庭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通常適用於大家庭中的第一個人上大學) . 研究這議題主要是來自美國,其含意是:如果家族中還
    我就讀的是一所普通國中,裡面混雜著不同階層的同學,看似複雜但其實不然,只要深入探究就可以看出他們在班級的地位跟家中經濟息息相關。我所在的班級裡唯有五位同學家庭經濟較為小康,其他人則是普通跟困難,而我在哪一層,我很清楚,因為在電話裡帶著感情唸著媽媽寫的要錢文章給父親一定不是甚麼令人稱羨的家庭模式。
    Thumbnail
    大部分父母親送初次上學的孩子上學,都會上演幾齣悲情戲。我看過最誇張的是一位小男生,每天上學時都會和他媽媽上演生離死別,抱住他媽媽的腿跌倒在地,任他媽媽拖行就是不鬆手,學校還要派出三四位老師才能將他們分離,小男孩跪哭在地直到看不到母親的身影為止。然後讓我傻眼的是,他母親才走沒兩分鐘,他居然開心的拉著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不痴狂枉少年,小孩升了國中後情緒大變偏愛3C,經常為了玩手機跟父母起衝突,也曾吵架負氣離家,雖然只是散步就回來了(也好險),但對於青春期管教這件事情,內心一直很糾結,後來我在一個親戚孩子身上找到了答案。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單親孩子的故事,他在學業和工作中努力奮鬥,對金錢的價值觀以及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體會。文章描繪了他的掙扎以及追尋自己價值的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敘述了作者在國小時是資優生,但在國中卻遇到自信崩潰的經歷,以及如今作為父親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的心路歷程。文章呈現了對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少年時國中畢業前因誤交損友導致漸漸不愛升學,國中畢業一段時間沒升學就業也是一年換了24個老闆又不想當學徒。後因全家搬家到私立國際商工對面故產生想再升學願景,當年想讀普通高中公立需聯考,而我超爛的英、數化學科使我卻步。其中一個朋友就讀國際商工電子科受其影響及父親堅決男人需習工科所以就讀電子科,讀了一學
    Thumbnail
    台灣社會至目前仍無法擺脫成績至上的魔咒,看看這位父親以一位父親的腳色,去設計瘋狂的 "親子共創業" 實驗,如何更實際更有目的性的方式,帶領孩子選擇另類的 "做中學、學中做" ,不同於傳統學校教育的學習模式。
    昨天高雄發生了一件憾事,有位小五的學生早上上學前跳樓自殺了,當然真正的原因我們不會知道,其實過客一直在想為什麼要有考試這制度?有些家長很在乎成績,把親子關係弄得很緊張,其實過客兒子國小一路到大學畢業,對他的成績我一向都不要求的,我反而覺得態度比較重要° 在過客弟弟的身上,我看到了並不是要有高學
    見過太多的家庭,從好先生、好太太、好兒女,變成沒用的某某,最後終於冠上了好沒用的外衣! 而這些人都是勇於為家庭付出,事事以家為優先,永遠佔在第一順位。自己的事能暫緩就暫緩,甚至擱下或放棄的,但是最終他們成了什麼樣的人呢? 一個真實的例子,老大拿到了外國的全額奬學金,但是為了父母,他選擇了就業。老
    Thumbnail
    最近大學繁星放榜,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刻。最近滑手機,看到一個名詞「第一代大學生」,覺得很有意思。其定義有: 第一代大學生,即父母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大學生。或,第一代大學生是家庭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通常適用於大家庭中的第一個人上大學) . 研究這議題主要是來自美國,其含意是:如果家族中還
    我就讀的是一所普通國中,裡面混雜著不同階層的同學,看似複雜但其實不然,只要深入探究就可以看出他們在班級的地位跟家中經濟息息相關。我所在的班級裡唯有五位同學家庭經濟較為小康,其他人則是普通跟困難,而我在哪一層,我很清楚,因為在電話裡帶著感情唸著媽媽寫的要錢文章給父親一定不是甚麼令人稱羨的家庭模式。
    Thumbnail
    大部分父母親送初次上學的孩子上學,都會上演幾齣悲情戲。我看過最誇張的是一位小男生,每天上學時都會和他媽媽上演生離死別,抱住他媽媽的腿跌倒在地,任他媽媽拖行就是不鬆手,學校還要派出三四位老師才能將他們分離,小男孩跪哭在地直到看不到母親的身影為止。然後讓我傻眼的是,他母親才走沒兩分鐘,他居然開心的拉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