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關於目前台灣學生正在面臨的學習疲乏及漫無目標的狀況。(如下圖,原文網址https://focuschool.com/%E5%8F%B0%E7%81%A3%E6%95%99%E8%82%B2%E7%8F%BE%E5%A0%B4%E7%9A%84%E8%BA%BA%E5%B9%B3%E7%8F%BE%E6%B3%81/)
彩色的學期進程是理想目標,而第二排的是筆者歷經聯考階段時的學習進程,最下方則是該篇作者莊越翔解讀當下學生的學習路徑。
理想和現實最大的差距,其實有三點: 學生自我探索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台灣的社會始終無法擺脫成績的比較、用高中三年去規劃未來職涯40年的荒謬。
第一,學生自我探索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夢想無法具體化。小學及中學12年期間多數都在上課、複習、考試中渡過,成績的高低,就成為了這階段學生的唯一價值。然後筆者對不公布成績的做法,嗤之以鼻,根本就是笑話,不公布成績家長、老師、學生就會不在意了? 騙鬼去吧! 升學時會不採用在校成績? 會不比較學測或是指考成績? 不會嘛! 成績還是升學的根本啊! 那為什麼教育部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還可以列為教學指導? (教育部為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及「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等 政策之規劃與實施,於101 年修正發布「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第9 條 第2 項規定:「學校得公告說明學生分數之分布情形,但不得公開呈現個別學生在班級及 學校排名。」),只能說立意良善,但罔顧民情! 所以成績掛帥的風氣依舊,為了成績拉長複習時間,壓縮學生對外界及對內在的探索,接觸的事物不夠廣泛下,很難建立學生個人獨特的看法,更遑論找到自己的夢想。
第二,承第一點,就是台灣的社會始終無法擺脫成績的比較。當體制到學校再到家長都重視成績,那麼請問,學生有可能被允許進行和成績無關的事物活動嗎?
第三,也是最後一點,期待學生用高中短短的三年時間,去決定未來40年的職涯規劃,這不是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 家長們,自己看看周遭的同事或是當初的同窗好友,有幾位是真的從進入科系之後,就打定主意要從事什麼職業? 沒有嘛! 多數都是邊念邊調整,原因其實又回到第一點上,我們從來都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在探索上,最常接受到的訊息就是,什麼什麼科系畢業後起薪最高,或者是某某科系畢業後10年內加薪幅度最大,然後就在選填大學科系時把這些系所列為優先選項,直到就讀後,才發現與想像中的落差是如此巨大,再開始考慮轉系,或者是升研究所的時候跨系別轉換跑道。
筆者自己的經驗,還是覺得〝親子共創業〞是唯一解方,並不是說成績就不重要,這還是要跟著現行制度(遊戲規則)走。不過,以筆者和兩位女兒的共同經驗,可以不用花費太多時間,但是能夠藉由〝親子共創業〞這一個主軸,展開一系列的主題式教學,包含商業、行銷、文案、流程、管理、甚至是理財,因為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從根本上提起孩子鑽研的慾望,他們可以針對目前最感興趣、或是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去展開後續的學習,可以利用網路找尋資料、詢問親戚好友或是老師、而筆者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帶到圖書館展開主題式閱讀。
廣泛地針對單一主題閱讀,可以藉著吸收不同流派的意見,迅速建立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思考架構,還可以馬上利用微創業去驗證所學是否有用,這就是一套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讓孩子做中學、學中做,經由實踐加深記憶,經由實踐尋找自己理論上的不足,從而回過頭再去深入閱讀學習,這就是現行教育最欠缺的部分,即便是多數的大學教育也是欠缺。
最終展現微創業成果時,或許不盡然可以有明確的追蹤數提升當作結果,但是過程中的遭遇問題、找尋方法、解決困境的一系列流程,只要孩子能吸收內化這些步驟,就是他們未來一輩子受用的技能,至於追蹤數就當成附帶獎賞來看就好。
PS . 如果您對“親子共創業”這樣的內容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
如果喜歡這篇創作,記得幫忙按個❤️愛心,然後✅追蹤才不會錯過新文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