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25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一塊「非基改豆腐」的微革命,主婦聯盟的生活實踐

■文/張雅雲
古有名言:「千萬不要嫁給做豆腐」。沒想到十五年前一群有理想、沒作法的主婦,卻有功力騙到「名豐」豆腐負責人:黃孝誠,為主婦聯盟合作社盡心盡力、賠錢來做食品級非基改豆製品。主婦聯盟努力了十五年的「非基改運動」,至今仍在觀念革命的路上。一塊簡單的豆腐,其栽種、製造、生產的背後,是與食品安全、糧食主權、環境風險及小農經濟等息息相關。也希望藉著主婦聯盟從豆腐展開的生活實踐,能引發更多朋友對於基改議題的關注和行動。
▲2013年搞非基行動團培訓。
▲2013年搞非基行動團培訓。

生活中豆製品消費的怪現象

「台灣人很奇怪,做豆腐不是比品質,而是要比放得久。」談起豆腐,「名豐」老闆黃孝誠有許多生動而直接描繪。黃老闆提起:有次他和朋友同行要去釣魚,看到路上載著豆干、豆腐的小貨車,在木板上的豆干、豆腐任由風吹日曬。朋友看了,問他這位做豆腐的:「沒那麼倒楣會吃到吧!」。
黃老闆也直白回覆:「這就是你在傳統市場或自助餐會買到、吃到的豆腐。這些剛剛風吹日曬的豆干、豆腐,到了超市或賣場又裝模作樣讓消費者用夾子夾。這不是很可笑嘛!」
我們回想一下,傳統市場有些菜販也會兼賣板豆腐。擺在木板上的豆腐,可以從早上賣到下午,不用冷藏、不會生黏、也不會酸掉。豆腐、豆干是蛋白質含量高的製品,在高溫下有容易腐敗的問題。豆製品被這般的販售,消費者不覺得奇怪嗎?
這些場景,點出台灣市場豆製品存在的怪現象;而對這些,我們可曾好好索思過。二十一年前,主婦聯盟展開台灣首次共同購買運動,從買米、買葡萄開始,循序漸進到有一籃菜,從「生活必需品」出發;當菜籃裡有米、有菜後,考量國人飲食需求「安全的豆製品」於是確立。
▲反基改DM四版。

一.從討論共學,確立「非基改」的必要
回顧主婦聯盟第一塊「綠主張板豆腐」的開發背景,一些有意思的歷史線索。
一、1996年美國基改作物開始商業化生產。
二、1996年「孟山都」開始在台灣推廣基因改良種子取代原生種子,引發農業、食品、學術和醫學界之討論。
三、巧合的是1996年,美國黃豆協會在台灣也開始推廣「食品級黃豆」。
在這樣的時空脈絡之下,以勇於開口、敏於行動、且自我期許的媽媽們,開始在「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消費品質委員會、會員的眼睛、班長聚會、讀書會、新班說明會,進行黃豆的討論共學。
在共學過程中,媽媽們才驚覺台灣人多年食用黃豆的真相。原來台灣多年來普遍進口的,都是「飼料級黃豆」,俗稱:總豆,或工業用豆。它是高油脂、低蛋白質,大小顆粒不一,散裝貨輪運送;主要用途是榨油或是做飼料。而台灣人吃的豆製品,就是來自這些飼料豆在挑除壞豆、損豆、進行大小選別後,分裝而來;稱為「選豆」。
▲台南「綠主張」「搞非基改行動團培訓課程」。(阿偉 攝)
在1996年之前,台灣進口的黃豆並無基改問題。但在基改黃豆核准商業化生產之後,黃豆輸出國的美國與巴西,為求大面積生產栽種,於是採用基改種子生長出來的黃豆為主(約九成)。此外因運輸條件不佳,在船倉的黃豆,於過程中會生蟲、鼠啃、發霉或產生黃麴毒素等問題。為防範這些問題,在運輸過程中對這些散裝貨輪的豆子,也就會添加大量的藥劑。經過長途旅行,這樣進來的豆子實在讓人不放心。
而「食品級黃豆」,是日本人請美國育種;它是高蛋白質、低油脂,適合作豆腐、味噌和納豆等加工品,且採用非基改種子。採收之後,是以牛皮紙袋包裝入庫(避殺菌劑和殺蟲劑的污染),清潔和運送成本高。
透過討論共學,主婦們了解到台灣食用黃豆的真相,以及基因改造黃豆和玉米入侵餐桌的危機。基於對健康和生態風險仍有諸多疑慮,於是確立「非基改」的選擇。

二.為了做豆腐,消費者組織進口非基改黃豆
很少人會為了喝牛奶而自己養乳牛。在「綠主張」公司的年代,主婦聯盟真的是為了一塊安全的豆腐,而進口非基改黃豆。有別於散裝貨輪進口的「榨油飼料用黃豆」,1998年「綠主張」進口非基改黃豆。這是台灣消費者團體首次進口貨櫃裝非基改黃豆。初期產品開發,由媽媽生產班自己做白豆干。但一份七、八塊的白豆干,不用防腐劑、又沒產量;一包成本就超過100元。努力數個月終究不能成事,於是尋找廠商代工。
當時需求,每日豆漿100瓶、豆腐約120個、白豆干90包(當時一週有二到三日的配送)。而廠商必須配合共同購買的要求:清洗管線(區隔食品級與飼料豆)、排除添加劑(雙氧水)、小量生產。在如此的條件下,根本沒有廠商願意生產。直到後來創社主席陳來紅引介她先生的好朋友「名豐」老闆黃孝誠。
「綠主張」進口的食品級黃豆,最初是有三分之一放在三重倉庫保存,三分之二寄放黃老闆龍潭倉庫。沒想到台灣氣候溼熱,豆子保存不易。三重倉的豆子長蟲,還好即早發現;把還可用的豆子,就請黃老闆拿去做臭豆腐。
後來是決定把所有的黃豆,都存放在「名豐」龍潭倉庫。沒想到龍潭倉又遇鼠害。黃老闆看著這群主婦為了做一塊安全豆腐的用心,也曾說:「我是被主婦聯盟這群歐巴桑感動的」。於是他承擔損失,並改善倉儲設施。在原本只是存放豆子的開放空間中,加裝儲存設施、用鋼腳墊高棧板。此外為避免生產干擾清洗管線,「名豐」產品也全線改用食品級非基改黃豆。這為台灣黃豆食品寫下新頁。
▲主婦聯盟合作社供應之非基改豆漿。

三.呷豆腐、喝豆漿的食力
翻閱著1998年「綠主張」時期(合作社前身是「綠主張」公司)的週報,赫然發現合作社的第一塊豆腐,竟然是在日頭赤炎炎的6月推出。果真在7月第四週的週報上,標示就是「夏日豆腐不易保存 請趁鮮食用」。
15年前,「綠主張」年代的會員有限,當時的需求量約是每日豆腐120個。對照合作社今年7月第一週的豆腐利用量是3,000盒(換算每日約600盒),仔細想想:我們的社員增長許多倍(有效社員已從千人到三萬五千人),但豆腐的共購力並未相對應大幅成長。
再看看今年6月,本土黑豆漿集結行動的例子。先前合作社本土黑豆漿因單價較高,每月的共購量約2,400~3,000瓶。因為一定要有社員的食用支持,才能支撐農友種植的意願。所以本土黑豆漿推廣案共購目標,設定為5,000瓶。如達到目標,7~9月本土黑豆漿就九折優惠。最後,6月黑豆漿實際共購集結達到8,113瓶。
這經驗也讓工作團隊意識到:合作社持續有新社員加入,我們的理念還是必須不斷透過產品來傳達再傳達、溝通再溝通。社員接收了、認同了,共同購買的力量就會自然長出來。
▲2013年喜願小麥和大豆契作農友參訪主婦聯盟。

四.從非基改,邁向本土雜糧復耕
在落實對國產雜糧的支持方面,主婦聯盟合作社也長期與朴子農會的雜糧產銷班合作;而朴子農會也穩定供應本土青仁黑豆。2010年花蓮羅山村鍾阿盛種植的本土黃豆,也開始在合作社供應。此外,產品部也曾尋找一些農友栽種本土黃豆。只是經試種之後才發現,黃豆採收後的清潔處理,才是大問題。義竹農友翁錦煌的黃豆在收成之後缺乏撿選人力,後來是發動社員一起來挑豆子。消費端的社員首次體驗到:原來一包本土大豆,不是那麼理所當然。
合作社麵包生產者:「喜願麵包坊」繼推動本土小麥栽種後,2011年也展開雜糧復耕,種植本土大豆;組織農民成立「喜願大豆特工隊」。因「喜願麵包坊」施明煌認同「無基改農區」的理念,故邀集栽種大豆的農友,一律加入無基改農區(主要是黃豆和黑豆)。這也是2011年無基改農區面積迅速擴大的原因。

五.開發更貼近生活的本土大豆製品
幾年下來,本土大豆收成有一定的總量。而主婦聯盟合作社也面臨更直接的挑戰:如何將這些原料大豆,轉化為社員容易接近及使用的產品。
(一)原豆供應~本土黃豆、本土黑豆:
社員接觸的非基改大豆,以國外居多。為增加接觸本土食材的真實感,一部份的黃豆和黑豆以原料豆的方式供應,供社員自行運用。但也發現:社員對於黃豆如何來利用,有較多想法;如:打豆漿、煮成黃豆多榖飯。可是對於黑豆,則感到陌生,比較不知如何運用。有鑑於此,合作社開始構思本土黑豆可行的加工品。
(二)台灣第一瓶本土黑豆漿:
將黑豆轉化成黑豆漿,仍是最方便利用的方式。故本土黑豆的加工,以本土黑豆漿為主,委託生產者「名豐」製造。主婦聯盟和生產者共同開發第一瓶台灣土本黑豆漿。
(三)中秋月餅的開發:
除了黑豆漿,合作社也構思黑豆可否運用在節慶產品?因製作中秋月餅有餡料的需求,本土黑豆沙作為月餅餡料,不僅可支持台灣本地食材,也讓黑豆的利用更多元化。
有別於市售月餅以綠豆和紅豆餡為主,合作社2012年推出的中秋節月餅禮盒委託「義美」製作。完全採用台灣本土的小麥、黑豆和紅豆,三款月餅包括:黑豆凸、廣式黑豆和廣式紅豆。限量3,000盒,不到一個月即預購一空。延續去年社員對本土雜糧的共購支持,2013年的月餅則有:黑豆月餅、黑豆凸、紅豆蛋黃酥等三種口味,也將製作量提高到6,000盒。
(四)濃濃本土味的醬油:
台灣醬油的原料:小麥和大豆都得仰賴進口。2012年「喜願」施總兼也送了一批本土小麥、黃豆和黑豆去釀醬油。因為本土小麥和大豆的量有限,這回協助釀造醬油的,是平日協助合作社生產酒醋的「嘉農酒莊」。歷經半年,2013年初「喜願」白醬油登場與大家見面。也許是因台灣本地出產的小麥和大豆,食材新鮮;釀造出醬油格外甘甜,直接淋在白飯上自然展現純粹的好滋味。
▲以本土小麥大豆為原料的喜願白醬油。

六.農民教育及「無基改農區」立牌遊說
為深化在台灣推動「非基改」議題之能量,「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與其他非營利組織及學界,包括:「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等,共同組成「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從消費末端拒用拒食基改作物,到鼓勵生產前端農友拒種基改作物,推動台灣成為「無基改島」。
2008年起發起台灣「無基改農區」運動。初期先以遊說稻米農友加入。2011年起發動小農申請「無基改農區立牌」。台灣「無基改農區」運動更於2011年,獲得民間組織頒發的「學學獎」公益行動首獎。2012年主婦聯盟合作社更將目光聚焦在台灣本土大豆的復耕及產品開發上。
經年下來,「無基改農區」的拓展如下:2008.11 花蓮富里,197公頃(與生產者:銀川米合作,台灣首座「無基改農區」宣示)。2009.11 苗栗苑裡,120公頃。2009.12 台南後壁,125公頃。
繼稻米農友遊說之後,2010展開對合作社的蔬菜小農宣導;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合作的蔬菜農友,也開始響應此倡議。2011年設計「無基改農區」共同的識別Logo,邀請農友共同立牌。到2013.7月止,加入「無基改農區」有517農戶,面積總計869公頃。
▲喜願小麥契作農友苑裡李信武於2012年加入“無基改農區”。

七.消費者拒買、拒吃;農民拒種;加工業者拒用
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越南、馬來西亞民眾所食用的黃豆,是食品級非基改黃豆。而台灣每年自國外進口230萬噸黃豆,其中九成又是基改黃豆。而台灣素食人口達230萬人。國人日常吃的豆製品,幾乎被基改黃豆所包圍。難怪長期關注基改議題的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會說:「國人吃的豆製品,和美國豬隻吃的竟是一樣。這是國家級的醜聞。」
考量食品安全、糧食主權、環境風險和小農經濟,「無基改推動聯盟」提出以下共同主張:
1. 消費者拒買、拒吃,注意標示。
2. 政府政策─資訊公開,立法規範。
3. 嚴格檢驗進口種子,基改產品標示應及於散裝產品,標示規範要立法、並強制執行可追溯制度。
4. 農民拒種基改作物。
5. 加工業者拒用基改原料。
今年,主婦聯盟合作社也和「無基改推動聯盟」共同發起「我是人,我拒吃飼料級黃豆製品」之連署。希望藉著連署讓更多民眾知道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基改豆製品,讓民眾了解我們其實還有「食品級非基改黃豆」的選擇。
連署人數,也代表著消費者對此議題的支持。「無基改推動聯盟」也會把連署成果,作為遊說立委(或議員)的民意基礎;同時也作為遊說廠商進口食品級非基改黃豆的消費者意見。
另外,關心下一代飲食的安全,「無基改推動聯盟」也關注學童校園午餐;呼籲學校午餐的豆製品,選用非基改豆製品。
回到消費端的教育。2013年主婦聯盟合作社開辦:「搞非基改行動團培訓課程」。希望透過更多種籽解說員的參與,投入站所開辦豆豆料理會,配合非基改議題的解說;或是推廣「我是人,我拒吃飼料級黃豆製品」之連署,或是以家長的身分關注校園午餐拒用基改豆製品。一切的努力,是為了擴散「非基改運動」的影響,讓更多人對基改議題有感,進而行動。

改變餐桌就是行動

原來在十五年前的夏天,主婦聯盟用一塊軟豆腐,樹立了堅定的非基改糧食革命。除了堅定拒絕基改,生產端的農友持續加入台灣「無基改農區」串連,擴大面積並進行本土雜糧復耕;而消費端的社員,也應熱情回應。
改變,可以從餐桌上食材開始。如果在每天的餐桌上,開始出現一瓶本土黑豆漿,一瓶本土原料醬油;中秋節有一盒本土的月餅,學童的營養午餐可以吃到安心的非基改豆製品…我們不但拒絕基改,也共同參與台灣農糧自給的提升。
單一的消費者或許覺得無力,主婦聯盟合作社有四萬多個家庭參與。如果有更多消費者或家庭關注,這股「非基改運動」的力量就不容小覷。就以餐桌的「戰豆行動」,共同參與主婦聯盟所主張的拒絕基改、推動無基改農區,每位消費者都可以是最佳的「搞非基」行動者。
-----------------------------------
*延伸閱讀:
.好站推薦:GMO面面觀http://gmo.agron.ntu.edu.tw/
台大郭華仁老師完整蒐錄譯介基改相關資訊。
.【我是人 我拒吃飼料級黃豆製品】連署網址: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3042420040700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