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是有生命的:專訪《南方,寂寞鐵道》導演蕭菊貞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南方,寂寞鐵道》電影海報
蕭菊貞同時擁有作家、監製、導演、策展人、清大副教授等多重身分,並曾連續榮獲兩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蕭菊貞所執導的紀錄片《南方,寂寞鐵道》和電影配樂大師陳明章老師、資深剪輯師陳博文老師再度合作,入圍2022「釜山國際影展」紀錄片競賽單元。
《南方,寂寞鐵道》團隊歷時六年挖掘南迴鐵路的故事,不斷從台東往返屏東枋寮,目的不是為了告別過去,而是在南方時光列車上,再次與自己的青春相遇。

「我們為什麼講文化?能裝水的都叫杯子,不一定要一、兩萬塊的法藍瓷才叫杯子。你從小用到大的杯子可能更珍貴,因為它並不只可以盛水,更重要的是有很多的情感跟記憶盛在裡面──火車也是這樣。」在《南方,寂寞鐵道》導演蕭菊貞的眼中,一列列的火車是「有生命的」,不只是「會跑的工具」。
 
▋火車,見證台灣庶民生活的軌跡
延續了蕭菊貞一貫的人文關懷風格,《南方,寂寞鐵道》從歷史的脈絡來理解事情本身。
「每個人會變成現在的他,都不是今天、明天或是上禮拜的事,而是過去的很多條件累積下來,讓你變成的現在的你,我變成現在的我。所以,如果我想真正認識現在的你,我會想要知道過去的你發生了什麼事。」面對這個題材,蕭菊貞大可以只關注「一位鐵道員」或「一個小鎮」,或者像一般的鐵道迷追「某一型的車」或「某個物件」,但她卻毅然決然選擇了一條困難的路:用文化的視角把個人情懷拉成一整個歷史篇章。
南部小孩北上,幾乎都有很深刻的火車經驗。
回憶起過去,蕭菊貞說起那個沒有高鐵、沒錢搭飛機、客運變數又多的年代,最安全、便宜、省時間的選擇就是「火車」。處理這個幾乎沒有人嘗試的主題時,她自陳《南方,寂寞鐵道》期待做到的事情就是「破題」,呈現過往被忽略的「觀看台灣的視角」。
 
▋隔30多年,終於有人想到我們
拍攝期間,蕭菊貞遭遇了許多資源與資金的困境。被問及背後的原因時,她思忖幾秒後,回答兩個字:題材。
「很多人覺得,你是一個有作品也得過獎的資深導演,要找資金應該不難。我只能說,找資金這件事情,跟題材有關。」拍攝期間,蕭菊貞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南迴鐵路那麼荒涼,有故事嗎?有賣點嗎?有吸引人的地方嗎?這種算計和功利的「北部思維」讓對台灣歷史書寫有使命感的她深有感觸。在許多人不看好的情況下,是蕭菊貞的骨氣撐持她繼續。
我看到了那裡是有故事的,我看到了那裡的價值。
當初將紀錄片鎖定在南迴鐵路,是因為它正在改變,拍攝期間甚至已經開始打樁。如此的急迫性讓她的使命感更加強烈,認為應該去把那裡的歷史留下來。
「當年興建鐵路的工程師跟我說『哇,隔30多年,終於有人想到我們』,所以我就更覺得要咬緊牙關:好,你們曾經覺得這些鐵路沒賣點,我讓你們看到這個地方是有故事的。」
 
▋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島了
「很多人以為那裡沒故事,看了我的紀錄片之後才發現:『哇,原來有這麼多故事。』」相較於其他紀錄片,蕭菊貞說《南方,寂寞鐵道》並不是按照腳本來拍攝,而是像「挖礦人」一邊拍、一邊找故事。幾年的長期蹲點,加上背後拍攝的動機不是委託或營利,鏡頭裡的人物顯得極其自然──「真心對待,就會獲得真心的回饋。」蕭菊貞感動地說。
拍攝過程中,發生了許多她沒有預想過的事,有些是困難,有些是感動。
「你沒有真的坐過,你不會知道『太平洋的藍』和『台灣海峽的藍』是不一樣的藍。」是火車行進的聲音,是窗外的海,是空氣中果實成熟的味道造就了這麼美的一段路。
「我們都說台灣很小、很無聊,但是我覺得台灣是豐富的。要找到那麼多的地形起伏、那麼豐富的文化元素、那麼複雜的歷史情結──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島了。」蕭菊貞補充,很多拍攝的片段無法剪輯進電影裡,所以她將創作的過程與珍貴的幕後故事記錄在《南方,寂寞鐵道:我們在時光列車上相遇》書中。
《南方,寂寞鐵道:我們在時光列車上相遇》(大塊文化)
 
▋一個人的孤單,一群人的不寂寞
「『寂寞』是我個人的感受。我覺得它是一個有點孤單、有點寂寞的鐵道,因為很多人對它陌生、不看好它,搭乘它的人又比較少。另外一種『寂寞』,是不被理解和被遺忘的感覺。」電影的副標題「一個人的孤單,一群人的不寂寞」悄悄揭示了蕭菊貞口中那種特殊、神秘的美感,試圖扭轉大家對島嶼南方「比較沒有那麼現代化」的印象。
「台灣還有那麼多鐵道故事需要拍,我想需要大家接力啦,那個絕對不是蕭菊貞一個人可以搞得定的。」她笑說,如果《南方,寂寞鐵道》可以吸引其他人用更多元的視角來拍台灣鐵道的故事、看見更豐富的台灣社會,那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我希望鐵道文化,或是凝聚台灣文化認同的這些事情,有更開闊的解釋跟共感,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
《南方,寂寞鐵道》看起來是拍南迴鐵路,但卻遠遠不只是南迴鐵路。蕭菊貞的期待,呼喚著每位擁有火車經驗的我們,一同前往戲院欣賞裡頭的故事,找回一段被我們遺忘的歷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0會員
108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宇軒 的其他內容
除了年度詩選,爾雅出版社在過往的「世紀詩選」之後,為五位詩人出版「新世紀詩選」也值得關注,分別是收錄了向陽(1955-)被譜曲成歌之詩作的《弦上歌詩》、陳義芝(1953-)的《蜂巢》、白靈(1951-)的《流動的臉》、蘇紹連(1949-)的《慢車道》,以及蕭蕭(1947-)的《心的印拓》。
繼《滾動的詩》音樂紀實節目的嘗試,夢田影像這次將詩帶往了更遠的地方。在《那間書店有音樂》節目中,共邀請了6組《滾動的詩》合作的獨立音樂人,透過在獨立書店的展演與現代詩結合、開展出了各自的生命故事。前兩集分別邀請吳志寧與先知瑪莉,在宜蘭的獨立書店/文化空間展現出了不同的面向。
「如果這算是新詩,洛夫和余光中會死不瞑目。」一位詩刊編輯諷刺道。 「可憐的讀者,可憐的評審,還有可憐的作者。」本土詩社的前輩詩人評論。 「評審大概患了文句解離症吧?」年逾七十歲的雜誌主編如此回應。 訪談開始之前,我將網路上的這些批評給洪萬達看,他說「哈哈哈哈哈」,然後正色罵道:「怎麼好多臺灣詩人老了
曾與孟樊合著《台灣新詩史》的學者楊宗翰(1976-)以第一本詩集《隱於詩》為身分證,「晉升」為「學者型詩人」。新書有羅智成、白靈、余欣捐的推薦語,可說是累積已久的一次詩藝展示;白靈稱擅寫評論的楊宗翰「人早識其論,卻少觸其詩」、羅智成所言「像一個深藏不露的樂手」均可謂非常貼切。
近期最值得注意的詩集,非謝旭昇(1987-)的《詩人手記》莫屬──雖然稱其為「詩集」似乎有些突兀,畢竟在國藝會的創作補助中,《詩人手記》的名稱是「小說創作計畫」,作品也是「非分行」的敘事為主。若按作者的說法來理解,《詩人手記》「既是真實,亦是虛擬」、「既是小說,亦是詩歌」、「既是社會之所需,亦是社會
以《初醒如飛行》出道的學者型詩人李蘋芬近日推出力作《昨夜涉水》,不可錯過。如曾琮琇所言,「涉水」是這本詩集獨特的姿態,從「唯有牠身上的破綻/掩護我的黑暗」的〈一道影子與我孿生〉、「有自己的傷口」的〈那樣的人〉到「隱住一場烈焰」的〈不動〉,可以看出詩人「一再遞來無數物象與抒情,向我們報信」(栩栩言)。
除了年度詩選,爾雅出版社在過往的「世紀詩選」之後,為五位詩人出版「新世紀詩選」也值得關注,分別是收錄了向陽(1955-)被譜曲成歌之詩作的《弦上歌詩》、陳義芝(1953-)的《蜂巢》、白靈(1951-)的《流動的臉》、蘇紹連(1949-)的《慢車道》,以及蕭蕭(1947-)的《心的印拓》。
繼《滾動的詩》音樂紀實節目的嘗試,夢田影像這次將詩帶往了更遠的地方。在《那間書店有音樂》節目中,共邀請了6組《滾動的詩》合作的獨立音樂人,透過在獨立書店的展演與現代詩結合、開展出了各自的生命故事。前兩集分別邀請吳志寧與先知瑪莉,在宜蘭的獨立書店/文化空間展現出了不同的面向。
「如果這算是新詩,洛夫和余光中會死不瞑目。」一位詩刊編輯諷刺道。 「可憐的讀者,可憐的評審,還有可憐的作者。」本土詩社的前輩詩人評論。 「評審大概患了文句解離症吧?」年逾七十歲的雜誌主編如此回應。 訪談開始之前,我將網路上的這些批評給洪萬達看,他說「哈哈哈哈哈」,然後正色罵道:「怎麼好多臺灣詩人老了
曾與孟樊合著《台灣新詩史》的學者楊宗翰(1976-)以第一本詩集《隱於詩》為身分證,「晉升」為「學者型詩人」。新書有羅智成、白靈、余欣捐的推薦語,可說是累積已久的一次詩藝展示;白靈稱擅寫評論的楊宗翰「人早識其論,卻少觸其詩」、羅智成所言「像一個深藏不露的樂手」均可謂非常貼切。
近期最值得注意的詩集,非謝旭昇(1987-)的《詩人手記》莫屬──雖然稱其為「詩集」似乎有些突兀,畢竟在國藝會的創作補助中,《詩人手記》的名稱是「小說創作計畫」,作品也是「非分行」的敘事為主。若按作者的說法來理解,《詩人手記》「既是真實,亦是虛擬」、「既是小說,亦是詩歌」、「既是社會之所需,亦是社會
以《初醒如飛行》出道的學者型詩人李蘋芬近日推出力作《昨夜涉水》,不可錯過。如曾琮琇所言,「涉水」是這本詩集獨特的姿態,從「唯有牠身上的破綻/掩護我的黑暗」的〈一道影子與我孿生〉、「有自己的傷口」的〈那樣的人〉到「隱住一場烈焰」的〈不動〉,可以看出詩人「一再遞來無數物象與抒情,向我們報信」(栩栩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3年底獨自進電影院看了 蕭菊貞 導演歷經6年拍攝的《南方,寂寞鐵道》,她記錄了隨著車站改建和鐵路電氣化,現今已漸漸不復存在的珍貴內容和影像,更是台灣第一部深入鐵道員故事和細膩記錄下紀錄片拍攝過程的電影。我邊看眼淚邊流滿臉頰,除了內心深深被觸動,那時有個期待,如果能跟家人實際走訪一次,一起感受現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Thumbnail
一部復古溫馨的年代劇,從寧陽開往哈城的蒸汽火車,承載的是一車的人生百態,熙攘的人群見證了從蒸汽車到電力車,再到動車高鐵,以及改革的經濟發展。其中白敬亭與丁勇岱的師徒之情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兩人從互看不順眼到患難相惜,跟著爺倆一起打擊犯罪,扶助人民,參與大院的熱鬧,日常互懟更是逗得我合不攏嘴。
Thumbnail
2月的主題書展,我們集結8本有關鐵道旅行及記憶的書,無論是出遊的隨筆小記,或是最真摯的攝影紀錄,都能讓您從中窺見台灣鐵道與人民共同交織而成的旅途。 我們邀請您在乍暖還寒的季節裡,閱讀大大小小不同的鐵路旅遊記憶,更重要的是,回憶先前每一次搭著列車出遊的珍貴時光。或許,這次您也能再乘著火車出發。
Thumbnail
玖村車站位於廣島市近郊,是一個熱門的鐵道攝影地點。從玖村車站往北走,可以看到古樸的連續石造隧道,提供攝影愛好者獨特的拍攝點。建議攝影愛好者可以到此一遊,體驗非電氣化時代的懷舊鐵道風景。
Thumbnail
「這世界上,真的有一班很生趣的火車。」阿公頓了頓拐杖,好似確定車廂的真實,才又說:「那是時間表上冇的車喔!」 阿公心中的神祕列車,究竟是什麼呢?如此美麗動人的故事,為何會成為家人避諱的話題呢?
Thumbnail
正好看的見火車駛過田野,有時是區間車,有時是普悠瑪、自強號、莒光號...,後來我也常停留於那間青旅,坐在房間的窗邊,看著火車,也聽著火車,還不敢自稱鐵道迷,頂多是身為時常東漂的旅人對於那開往花東的列車有所迷戀罷了。
Thumbnail
不同時代的時空環境與社會背景,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獨有故事。就像80年代後半成立的「華麗計程車行」,十分接地氣的日常生活,義不容辭照顧車行司機的大小事;而跑遍大街小巷、來來去去的運匠,送往迎來載著形形色色的客人,也有自身背負家計的甘苦。這些故事就從車行老闆大兒子的視角,道出千禧年前後的家族故事。
Thumbnail
這次跟著母親的電子琴長青班出遊,車埕集集之旅從火車到巴士到腳踏車,台鐵和台灣好行的完美結合,使行程順暢又安全,車埕集集的美景如畫,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走走。 車埕集集行程: 台鐵主線道-->台鐵二水站轉搭小火車到集集站-->出站接駁台灣好行巴士-->車埕(巴士)-->集集火車站-->二水火車站回程
Thumbnail
你喜歡搭火車嗎?當你想到火車,會回想起什麼樣的回憶呢?是和一群朋友出遊時一邊欣賞窗外風景,一邊大聊特聊的輕鬆愉快?是準備到另外一個城市出差前重複檢查手中資料的緊張感?還是農曆過年返鄉,即將見到許久未見的家人親戚時內心的期待或不安呢?
Thumbnail
2023年底獨自進電影院看了 蕭菊貞 導演歷經6年拍攝的《南方,寂寞鐵道》,她記錄了隨著車站改建和鐵路電氣化,現今已漸漸不復存在的珍貴內容和影像,更是台灣第一部深入鐵道員故事和細膩記錄下紀錄片拍攝過程的電影。我邊看眼淚邊流滿臉頰,除了內心深深被觸動,那時有個期待,如果能跟家人實際走訪一次,一起感受現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Thumbnail
一部復古溫馨的年代劇,從寧陽開往哈城的蒸汽火車,承載的是一車的人生百態,熙攘的人群見證了從蒸汽車到電力車,再到動車高鐵,以及改革的經濟發展。其中白敬亭與丁勇岱的師徒之情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兩人從互看不順眼到患難相惜,跟著爺倆一起打擊犯罪,扶助人民,參與大院的熱鬧,日常互懟更是逗得我合不攏嘴。
Thumbnail
2月的主題書展,我們集結8本有關鐵道旅行及記憶的書,無論是出遊的隨筆小記,或是最真摯的攝影紀錄,都能讓您從中窺見台灣鐵道與人民共同交織而成的旅途。 我們邀請您在乍暖還寒的季節裡,閱讀大大小小不同的鐵路旅遊記憶,更重要的是,回憶先前每一次搭著列車出遊的珍貴時光。或許,這次您也能再乘著火車出發。
Thumbnail
玖村車站位於廣島市近郊,是一個熱門的鐵道攝影地點。從玖村車站往北走,可以看到古樸的連續石造隧道,提供攝影愛好者獨特的拍攝點。建議攝影愛好者可以到此一遊,體驗非電氣化時代的懷舊鐵道風景。
Thumbnail
「這世界上,真的有一班很生趣的火車。」阿公頓了頓拐杖,好似確定車廂的真實,才又說:「那是時間表上冇的車喔!」 阿公心中的神祕列車,究竟是什麼呢?如此美麗動人的故事,為何會成為家人避諱的話題呢?
Thumbnail
正好看的見火車駛過田野,有時是區間車,有時是普悠瑪、自強號、莒光號...,後來我也常停留於那間青旅,坐在房間的窗邊,看著火車,也聽著火車,還不敢自稱鐵道迷,頂多是身為時常東漂的旅人對於那開往花東的列車有所迷戀罷了。
Thumbnail
不同時代的時空環境與社會背景,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獨有故事。就像80年代後半成立的「華麗計程車行」,十分接地氣的日常生活,義不容辭照顧車行司機的大小事;而跑遍大街小巷、來來去去的運匠,送往迎來載著形形色色的客人,也有自身背負家計的甘苦。這些故事就從車行老闆大兒子的視角,道出千禧年前後的家族故事。
Thumbnail
這次跟著母親的電子琴長青班出遊,車埕集集之旅從火車到巴士到腳踏車,台鐵和台灣好行的完美結合,使行程順暢又安全,車埕集集的美景如畫,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走走。 車埕集集行程: 台鐵主線道-->台鐵二水站轉搭小火車到集集站-->出站接駁台灣好行巴士-->車埕(巴士)-->集集火車站-->二水火車站回程
Thumbnail
你喜歡搭火車嗎?當你想到火車,會回想起什麼樣的回憶呢?是和一群朋友出遊時一邊欣賞窗外風景,一邊大聊特聊的輕鬆愉快?是準備到另外一個城市出差前重複檢查手中資料的緊張感?還是農曆過年返鄉,即將見到許久未見的家人親戚時內心的期待或不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