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巨變時刻所需的心理彈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ACT 作為個人價值指南工具

本文接續前面文章介紹過的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接納與承諾療法 工具,更多脈絡可從前面文章閱讀起。
在與團隊連續創建品牌的過程, 我沒有真正有意識的探索個人價值(觀)。每個人試著把理想方向與偏好注入新創品牌中,在產業內做出創新、有設計與美的質感,有啟發人心的內涵,有在地價值等等,都是為品牌而建立。但團隊合作有許多成員和注資方各種看法與商業操作,建立的產品與品牌價值並不能等於個人的價值(觀),也因而我們通常也不一定會隨著單一品牌或事業持續一同成長。

那要如何如何去面對下一個階段?

如果以事業工作這項巨變的領域來說,當事業/品牌/創作發展到一個程度,如何面對自己要轉換到另一個階段?很多時候都有陣痛轉變期,我的教練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經營自己的科技初創公司到某個時間點,開始找不到意義與內心感受不到喜悅,進而去尋找原因和其他發展的可能,這其實對一個創業者是很不容易的。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如何運用ACT來協助我們呢?
ACT 是我們可以去尋找個人價值(觀)的工具,而ACT的練習也協助我們去行動,它不只是文字或形容詞,而是一個動詞。
在前面文章也提到:價值觀是人生方向,不是達到的目標,目標可以架構在你實踐價值觀的道路上,而找到個人的價值(觀)有點像是擁有了自己專屬的指南針。
那麼,當你先準備好指南針時, 去面對人生下一個階段,就會有方向指引。

只是!ACT 裡的價值(觀)不能沒有心理彈性。

摘錄自VALUE IN THERAPY (JENNA LEJEUNE & JASON B. LUOMA)心理彈性是指以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方式,適應性地應對生活中挑戰的能力。技術上來說,心理彈性被定義為 “作為一個有意識的人,更充分地接觸當下的能力,並根據情況的需要,改變或堅持行為,以達到有價值的目的”
心理彈性試圖解決當我們在路途中可能會發生的困境,它涉及了四個面向
  1. 經驗性迴避(Experimential Avoidance)--> 樂意 Williness
Williness 我在這裡翻譯為樂意,在發掘自己的意願前,先檢視是否有經驗性迴避(Experimential Avoidance)發生。
經驗性迴避是試圖擺脫痛苦或有挑戰性的內部經驗,思想、記憶、感覺、感受等,這可能在沒有自我覺察的狀況下發生。而以逃避痛苦為導向,會造成僵化和狹隘的思維,而導致我們很難去突破和轉換。
經驗儲存在記憶裡,許多不時浮現在腦海中,盜取你注意力的事情可能在潛意識中,或許沒有覺察到內心正發生著迴避的因子,當注意力放在去迴避痛苦的感覺,你其實就沒有騰出空間為有價值的事物服務,而意願(或樂意)則是願意主動去採取行動。
在很需要個人專注力的事業上,若對關鍵事物做迴避,便會深切的影響到事業與生意,特別是在中小型組織,每個人物都很關鍵。所以在我與團隊的小型品牌營運上,除了對營運的分歧,我也探究自己心理狀態難以負荷的原因,開始摸索自己的道路,但也是到了後來才發現,一路走來的過程,許多迴避行爲都在發生,即使自己沒有意識到。
當能夠意識到迴避的行爲,並將其轉換為有意願的主動探索時,適當的道路與人事物才會來到身邊自然的開展。
2. 認知融合 Cognitive Fusion --> 認知脫鉤 Cognitive Defusion
大家可能聽過賽斯心法的“信念創造實相”(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而英國詩人米爾頓則在詩裡提到:心智決定了自己的所在。它可以把地獄變天堂,也可以把天堂變地獄。(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 a hell of heaven)
這裡要表達的是,現實常常由自己思想所創造,思想也會影響到你的信念,你如何思考造就了你是在天堂或是地獄的感受。我們覺得自己的想法是“真相”,但忽略了它只是特定時空背景脈絡下的“體驗”。透過這樣的脈絡,ACT 提出了一個詞:認知融合 (Cognitive Fusion),表示個人將自己體驗的世界認為是真相融合在一起了,那像相對的思維便是將其拆解開,這裡就是認知脫鉤 (Cognitive Defusion)。
融合的幾種想法的例子:
  • 原因 — 我不能做這件事,因為abc各種原因
  • 判斷 — 我比別人沒有經驗,能力不足。
  • 規則 — 我不應該感到很困難
  • 規則 — 我必須比別人更努力才能成功
所謂脫鉤,或者另一個詞形容:拆解,是將每個事件視作單一簡單的想法,彼此之間並不是絕對因果關係或自己認為的真相。
把自己內心述說的原因判斷規則拆解後可以調整的思維是:
  • 我不能做這件事,因為abc各種原因 —> 這件事情沒有人做過,我沒有做過但可以嘗試看看,或許做出創新的可能。
  • 我比別人沒有經驗,能力不足 —>  我在特定專業沒有經驗,但是有開放的心態與其他優點可以跟別人互補。
  • 我不應該感到感到很困難 —> 我接受我有這樣的感覺,那我還可以怎麼做?
  • 我必須比別人更努力才能成功 —> 我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事情,也可能毫不費力的有我自己定義的成功。
透過心理彈性所尋找的個人價值,不是糾結在思想上的合理準確性,反而去關注有什麼可以協助自己在生活中採取有價值的行動,因為答案不是只有abc,也不是只能遵從外在權威,當解離這些思想的彈性更高,才可能創造更多可能。
3. 回到當下的能力 Ability to be in the present moment
陷入未來或過去的思緒時有時就是一種認知融合,我們失去與當下的連結。當專注於未來或過去時,我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條件反射的思想和反應;新的可能性被排除在外,注意力更加僵化和不靈活,行為也是如此。
在與夥伴們經營幾個初創品牌的過程,我常常看得太遠太久,然後也對自己不夠自信,因為批判自己的過去,進而覺得一定要跳得更高,一部分覺得要不停精進自己,另外也覺得要超越到其他市場上看到的競爭品牌一般,心中很多的“有一天,一定要達到….”,有一天這詞對本身就滿滿的不確定性,加上未能考量許多人起點的現實層面其實都不一樣,這樣的“有一天”其實也只是理想主義者的夢境。
真實接納眼前現況是重要的事,我們需要處在當下,注意到生活中與我們最想成為的人相一致的時刻是什麼感覺。一旦我們開始採取行動讓價值觀與行動合一,活在當下就是很輕而易舉的事。
4. 靈活的換位思考 Flexible Perspective Taking (self-as-contaxt) (以自我為脈絡)
在我身處的教育環境當中,有種單一視角的死板故事,周遭環境的社會氛圍是努力獲得一個工作,做得越久越好才是令人覺得優秀跟值得信任? 結婚生子的基本條件就不用多說了 。
在學校唸的是電影研究的我,或許原來只是為了打破死板單一故事的刻板印象,出社會後嘗試了各式各樣的事情,但我也沒有想到,外部價值的社會眼光其實也在我內心深處的恐懼中,當我曾經一度決定回到社會框架中的職場環境,還是被這樣陳腐的社會價值判斷所綁架而覺得受傷。
正在撰寫文章的同時,我也發現了我的經驗迴避!
我發現過去沒有真正理解:一個人為主角的電影一樣是從很多角度拍攝、剪輯而來。我專注在自己的實驗或藝術電影當中,為了反叛而反叛,同時卻又害怕沒有票房。
了解電影批評的我怎麼會不曉得,如果以自我成為脈絡,這個“自我化”的過程,構建了似乎具有某些特性的自我,就像電影裡的角色,或者我所念的明星學理論(Stardom),都會有個 persona – 人物的形象,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而應該是有適應性的。
譬如說如果你只看了電影演員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的鐵達尼號(Titanic),可能對他的形象有些印象,或許還很片面。但當你後來又看了他的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全面啟動(Inception),並且知道他在現實生活持續為環境保育議題在努力,另外最多的緋聞是換過很多年輕的模特兒女朋友,這個人物似乎變成很多視角的立體感。
看自己又何嘗不是,我們可以假設自己被邀去上演不同的電影,而有機會發現自己有多重的潛力;從多元故事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從觀察者的視角看自己的人生。
我們不是我們腦海中所思考的任何故事、符號或標籤,而是生活展開的地方、舞台或背景。也可以學會從不同的位置來看待自己的經歷,無論是在空間、時間,甚至是從其他人的角度。以這種方式轉變觀點,幫助我們解放出來,因而可以在生活中做出新可能性的回應。

ACT的實踐包含了多種正念或冥想的練習,幫助我們接觸純粹的意識,脫離局限性的故事,而有助於心理彈性的培養。
除了正念覺察,也有許多靈性的練習,協助我們探索自己的神性,這些工具都可以讓我們用一個更超然,或像觀察者的角度,採取不同視角讓自己導演人生這齣戲。在面對人生巨變階段時,我們得以有更多勇氣和彈性為接下來的人生注入屬於個人創造的活力。
相關參考書籍 : Values in TherapyThe Happiness Trap
avatar-img
2會員
5內容數
這裡的文章與認識自己、實踐個人使命有關。從「每個人有天生被設定賦予的角色任務」前提出發, 了解自己的使用手冊,最大化個人生存使命,從看不到的心靈鍛鍊成長,進而用各種不同方式探索、尋找屬於每個人自己在這個物質社會成長的角色設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ustine C.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同時作為設定目標指南 本篇接續前一篇的ACT心理療法工具,探索延伸應用的可能。 在創業階段或做專案管理,常會提到設定目標。近年來我試著也在每年為人生制定年度或季度目標,以免茫茫然然過日子。 只是常見的是生活中大多不知道如何框架或定義達成目標與否?有時設定得太遠太高達不成,或是短淺的覺得根本沒有列下來
人生走到一個階段,是不是大多數人多少會遇到撞牆期?!跟減肥一樣,減重到一個程度總會卡關。 我在過去接近8年與夥伴們連續創建品牌,發現自己不時變成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因為運作方向上不一定如自己所意,在其他人更積極於引導走向時,自己其實會潛意識迴避。 我喜歡走在前端做有獨創性的事物,或支持別人有創造性的提
要進行的一系列與認識自己、實踐個人使命有關。 每個人有很多層次的面向可以挖掘,但這可以是一個起點,就像很多大師說的,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生下來的使用手冊,當你熟悉操作方式,就可以比較運用自如的使用它,然後再去和世界宇宙互動,或許就不會那麼多阻礙。 人腦可以鍛鍊,因此不斷學習是重要的。 像鍛鍊肌肉一樣
同時作為設定目標指南 本篇接續前一篇的ACT心理療法工具,探索延伸應用的可能。 在創業階段或做專案管理,常會提到設定目標。近年來我試著也在每年為人生制定年度或季度目標,以免茫茫然然過日子。 只是常見的是生活中大多不知道如何框架或定義達成目標與否?有時設定得太遠太高達不成,或是短淺的覺得根本沒有列下來
人生走到一個階段,是不是大多數人多少會遇到撞牆期?!跟減肥一樣,減重到一個程度總會卡關。 我在過去接近8年與夥伴們連續創建品牌,發現自己不時變成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因為運作方向上不一定如自己所意,在其他人更積極於引導走向時,自己其實會潛意識迴避。 我喜歡走在前端做有獨創性的事物,或支持別人有創造性的提
要進行的一系列與認識自己、實踐個人使命有關。 每個人有很多層次的面向可以挖掘,但這可以是一個起點,就像很多大師說的,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生下來的使用手冊,當你熟悉操作方式,就可以比較運用自如的使用它,然後再去和世界宇宙互動,或許就不會那麼多阻礙。 人腦可以鍛鍊,因此不斷學習是重要的。 像鍛鍊肌肉一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正式踏入身心靈的時候,我是先認識吸引力法則,老師說信念創造行為,行為創造結果,但對於我而言,我就是滿滿的無力感、滿滿的恐懼,踏出一步都是拿出積蓄已久的勇氣,所以我開始更注重療癒,當時的我想,如果信念是一切根源,那我只要療癒完負面信念,我的世界就會只剩下豐盛了,但…
Thumbnail
我們常常聽到「心態決定一切」這句話,心態的轉變無疑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心態的轉變並不是那麼容易。要如何有效地轉變心態,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心理框架能夠為我們提供清晰的目標、組織我們的思維、引導我們的行動,並最終幫助我們達成個人成就。
Thumbnail
改變思維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本文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並給出豐富的個人經驗分享,適合對改變思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學習和探索。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人生中陷入低潮時,如何自我評價並找回自己的價值與意義。通過分享敘事領域的實踐與學習,以及參與幸福魔法團體的經驗,作者分享如何透過自我接納與互相增能而成長。同時,文中提供了兩個團體的報名連結,適合對象分別是想發展自己的支持系統者和初步體驗探索自己的渴望與夢想者。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在每一個人的進化旅程中將會到來一個時期,那時他們必須縱身一躍,也就是說,信任他們的直覺,繼續前進,無論這個未覺醒的世界會怎麼想。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一個需要做出重要決定的時刻。我們需要信任自己的直覺,即使這個決定可能會讓我們與這個未覺醒的世界格格不入。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覺醒之旅上的探索過程,提出了一些思考的問題,並分享了作者在朋友身上的一些觀察和體悟。文章強調了在自我成長過程中敞開心靈,接納內在的靈魂轉化的重要性。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正式踏入身心靈的時候,我是先認識吸引力法則,老師說信念創造行為,行為創造結果,但對於我而言,我就是滿滿的無力感、滿滿的恐懼,踏出一步都是拿出積蓄已久的勇氣,所以我開始更注重療癒,當時的我想,如果信念是一切根源,那我只要療癒完負面信念,我的世界就會只剩下豐盛了,但…
Thumbnail
我們常常聽到「心態決定一切」這句話,心態的轉變無疑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心態的轉變並不是那麼容易。要如何有效地轉變心態,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心理框架能夠為我們提供清晰的目標、組織我們的思維、引導我們的行動,並最終幫助我們達成個人成就。
Thumbnail
改變思維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本文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並給出豐富的個人經驗分享,適合對改變思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學習和探索。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人生中陷入低潮時,如何自我評價並找回自己的價值與意義。通過分享敘事領域的實踐與學習,以及參與幸福魔法團體的經驗,作者分享如何透過自我接納與互相增能而成長。同時,文中提供了兩個團體的報名連結,適合對象分別是想發展自己的支持系統者和初步體驗探索自己的渴望與夢想者。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在每一個人的進化旅程中將會到來一個時期,那時他們必須縱身一躍,也就是說,信任他們的直覺,繼續前進,無論這個未覺醒的世界會怎麼想。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一個需要做出重要決定的時刻。我們需要信任自己的直覺,即使這個決定可能會讓我們與這個未覺醒的世界格格不入。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覺醒之旅上的探索過程,提出了一些思考的問題,並分享了作者在朋友身上的一些觀察和體悟。文章強調了在自我成長過程中敞開心靈,接納內在的靈魂轉化的重要性。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