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MeToo:看見世界的背面,然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連假期間與夥伴們因緣際會討論對台灣近期Me too的想法及對自己的影響,其實當下第一個反應是不太想談,前陣子為了照顧自己的狀態我甚至寫了一份《近期互動指南》給朋友們,讓他們了解我需要空間以及預先準備才能討論相關的內容。
(所以如果你在讀的過程中感覺不舒服,隨時離開沒關係,我也是這麼做的。)
  但當下不知為何冒出來另一個清晰的念頭,於是我說,我最近在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台灣社會是怎麼走到現在這一步的?
  我想起最早是在《人選之人》後,民眾開始對「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深深共鳴,並開始看見性騷擾在當事人身上如何造成長久的傷害、如何讓人不得不離開自己所熱愛的工作與生活。然後從政治工作圈開始,他們不想就這樣算了。
  我想說的是,終於,因為戲劇引發民眾的共鳴,終於,稍微降低了當事人說出事件需要抵抗的壓力與眼光,稍微一點點。
  因此這次,性騷擾事件不再是「單一」、「報過即逝」的八卦新聞,終於被視為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性問題。

  然後我聽見身邊的人說,最近好可怕。

  如《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寫到的:妳可以寫一本生氣的書,妳想想,能看到妳的書的人是多麼幸運,她們不用接觸,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
第二個問題是,此刻世界的背面被攤在陽光下,社會與民眾正在經驗的是什麼?
  民眾開始發現「原來這個世界跟我想的不一樣」,沒有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壞人,也可能是人模人樣成就凜然卻倚仗著尊重與信賴去傷害他人;某些過往習以為常的「職場文化」早已化作加害人的保護傘;而那些聽慣了的「這沒什麼」、「想太多」等等話語則箝住了當事人的喉嚨,讓他們只能說出「算了」或就此沈默,而留下的傷害也並沒有隨時間淡忘彷彿不曾發生那樣。
這一切都和我們所想的都不一樣。
所以,我想問最後一個問題,當社會與民眾終於看見了世界的背面,然後呢?
  趁著連假看完了《MIU404》,裡頭有段對話是這樣的:
  大家為什麼這麼無所謂?
  因為沒看見吧
  不去看比較輕鬆
  一旦看見了,世界就會開始扭曲
  發現這個扭曲之後
  只能逃,或是再度閉上雙眼

  戲劇裡面提到,正義其實很弱小,遵守規則並不想任意傷害他人的人,要怎麼贏得過不擇手段也不在乎他人感受的人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劇中角色其中一個回覆是:我們在這裡的意義不就是拾起眼前一個又一個微小的正義,讓前方的未來能稍微更明亮一點嗎?

  我想談的不是這個答案對不對好不好,而是她為什麼說出這個答案。因為她堅持每個人都是「一個人」,而不是可以被輕易、合理取捨掉的「少數」、更不是新聞報導或事件報告書裡的「數字」。
  林奕含在自己的婚禮上說「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的痛苦更有想像力的人。」,對他人的痛苦更有想像力,即使不曾有過同樣的經歷,也相信他們所經歷的苦確實存在,不該被輕易的隱去聲音,他們與我們一樣是一個人,那是一個人真實的人生。
如果可以,對於最後一個問題的思考,我想從這裡開始。
  暫時逃走、暫時閉上眼睛也沒關係,但如果,如果我們真的希望睜開眼睛之後,世界背面的扭曲能有所不同,那麼我們是否願意共同去撿拾眼前那一個個微小的正義呢?
對他人的痛苦更有想像力。
不輕易批判、評價他人的痛苦,那是一個人僅有一次的人生。
獨孤與社會的排拒會讓人走向邊緣,如果可以,別讓受傷的人持續孤單,試著伸出手。


  為了活下去,有些時候我們必須暫時遮住自己或彼此的眼睛,真的沒關係,但請不要鬆開彼此手。

  等我們準備好了,再一起睜開眼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8會員
20內容數
心理師偶爾也想不務正業,分享喜歡的動漫作品心得或一些小小的觀察,充滿個人喜好與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下班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重獲詮釋,也就是你擁有權利,重新擺放這件事在你生命中的位置,你能重新命名、重新給予它理解與意義。從彷彿只能看著它闖進你的生命中、擾亂你的生活、在你身上留下痕跡,到你能夠自己決定,把被剝奪的控制權重新拿回來,那是你的人生,你是最重要的。
  背負著創傷的人們,可能都曾在某些時候被「你會不會想太多?」類似的話語給噤住喉嚨,說這些話的人或許沒有惡意,他們只是希望用理性分析來協助當事人,協助當事人從他們眼中的過度反應回復到一般的常軌中。   但為什麼這樣所謂理性客觀的回應與分析,卻往往將創傷者推向與遠離眾人的邊緣之地呢? 創傷過後,全然失
要一個人療傷,或讓人陪伴這段歷程,其實不應該是單選題,我們都有機會在不同狀況下做不同選擇。   
  嚴格說起來是我的閱讀心得,讀 #身體記得 時腦中閃過很多很多曾在案主身上聽見的困難,而在了解心理生理學的概念與創傷在身體記憶上的意義後,決定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告訴那些在創傷與創傷後承受著愧疚與自責的人們,創傷使身體與心靈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何以我們會如此,何以治療師會說,這一切真的不是你的錯。
重獲詮釋,也就是你擁有權利,重新擺放這件事在你生命中的位置,你能重新命名、重新給予它理解與意義。從彷彿只能看著它闖進你的生命中、擾亂你的生活、在你身上留下痕跡,到你能夠自己決定,把被剝奪的控制權重新拿回來,那是你的人生,你是最重要的。
  背負著創傷的人們,可能都曾在某些時候被「你會不會想太多?」類似的話語給噤住喉嚨,說這些話的人或許沒有惡意,他們只是希望用理性分析來協助當事人,協助當事人從他們眼中的過度反應回復到一般的常軌中。   但為什麼這樣所謂理性客觀的回應與分析,卻往往將創傷者推向與遠離眾人的邊緣之地呢? 創傷過後,全然失
要一個人療傷,或讓人陪伴這段歷程,其實不應該是單選題,我們都有機會在不同狀況下做不同選擇。   
  嚴格說起來是我的閱讀心得,讀 #身體記得 時腦中閃過很多很多曾在案主身上聽見的困難,而在了解心理生理學的概念與創傷在身體記憶上的意義後,決定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告訴那些在創傷與創傷後承受著愧疚與自責的人們,創傷使身體與心靈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何以我們會如此,何以治療師會說,這一切真的不是你的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這句台詞,以及承載這句台詞的那段情節,讓一個人願意鼓起勇氣去講出那些自己遭遇到的事情。之後,另一個人也說出自己的故事。就像是一個被封閉多年的開關終於被打開了一樣,越來越多人站出來訴說自己的經歷,開啟了一段屬於台灣的MeToo 時刻。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近年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譴責與意識已前進至令人振奮的階段,也漸漸開始鼓勵 MeToo 受害者,勇於道出,不要自己承受壓抑。 或許對受害者而言,每一刻都在掙扎要不要說出口,每一刻都在跟理智抗衡。 可是對於受害者而言,說出口是期望讓標籤脫落,而不是讓標籤被看見。
Thumbnail
2023年上百起具名舉發的性暴力案件,掀起台灣 #metoo驚天巨浪,受害者在網路上鉅細靡遺地寫下受害經過,也才讓社會大眾明白事件發生的脈絡,與加害者慣用的手法行徑。現代婦女基金會發現人們對被害者最大的疑問是:「事發當下為何不說?」、「現在才說是否別有目的?」然而這樣的疑問困住了許多被害者不敢發聲,
#MeToo運動 #不知道行歪道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簡旭仁在公司做心理諮商時,心理師以之前類似的案例來判斷,有可能連怡君覺得跟男孩的互動已經「膩了」,所以就收線切割,然後看著已婚男同事越痛苦她就越快樂,也達到她報復的目的。心理師也提到在#MeToo運動興起下,女孩只需指控受到職場
Thumbnail
  我們是否帶著吃瓜心態的點開腥羶色新聞,無意間透過他人被性騷擾的經驗來滿足自己的幻想。一次又一次點閱,無數人的閱讀,造成被害人等比級數次的傷害。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這句台詞,以及承載這句台詞的那段情節,讓一個人願意鼓起勇氣去講出那些自己遭遇到的事情。之後,另一個人也說出自己的故事。就像是一個被封閉多年的開關終於被打開了一樣,越來越多人站出來訴說自己的經歷,開啟了一段屬於台灣的MeToo 時刻。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近年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譴責與意識已前進至令人振奮的階段,也漸漸開始鼓勵 MeToo 受害者,勇於道出,不要自己承受壓抑。 或許對受害者而言,每一刻都在掙扎要不要說出口,每一刻都在跟理智抗衡。 可是對於受害者而言,說出口是期望讓標籤脫落,而不是讓標籤被看見。
Thumbnail
2023年上百起具名舉發的性暴力案件,掀起台灣 #metoo驚天巨浪,受害者在網路上鉅細靡遺地寫下受害經過,也才讓社會大眾明白事件發生的脈絡,與加害者慣用的手法行徑。現代婦女基金會發現人們對被害者最大的疑問是:「事發當下為何不說?」、「現在才說是否別有目的?」然而這樣的疑問困住了許多被害者不敢發聲,
#MeToo運動 #不知道行歪道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簡旭仁在公司做心理諮商時,心理師以之前類似的案例來判斷,有可能連怡君覺得跟男孩的互動已經「膩了」,所以就收線切割,然後看著已婚男同事越痛苦她就越快樂,也達到她報復的目的。心理師也提到在#MeToo運動興起下,女孩只需指控受到職場
Thumbnail
  我們是否帶著吃瓜心態的點開腥羶色新聞,無意間透過他人被性騷擾的經驗來滿足自己的幻想。一次又一次點閱,無數人的閱讀,造成被害人等比級數次的傷害。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