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表達的腳本」與一個更溫柔的社會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理解和表達的腳本」與一個更溫柔的社會〉2023-06-30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


  這句台詞,以及承載這句台詞的那段情節,讓一個人願意鼓起勇氣去講出那些自己遭遇到的事情。之後,另一個人也說出自己的故事。就像是一個被封閉多年的開關終於被打開了一樣,越來越多人站出來訴說自己的經歷,開啟了一段屬於台灣的MeToo 時刻。



  許多人的經歷都發生在數年之前,當她們終於說出來時,最直接面對到的質疑是「為什麼隔這麼久才說?」。在那些批評的聲音裡面,這些說出來的人是在挾怨報復、造成社會混亂、甚至是博版面炒新聞或政治操作。但這一點也不是事實,從最早說出自己故事的幾個人的經歷裡面我們早就看到,有很多人在當年就已經說出來了。


  作為一種私密的受害經驗,人們不會第一時間想要去展露給公眾,也沒有義務展露給公眾知道。在這些被展露出來的經歷中,我們看到許多人都有去尋找那些「本應能幫助她們」的管道,但無論是相關部門的主管、司法體系、甚至是周遭同仁,給出的回應多半是令人心寒的,或許是「證據不充分」、「沒那麼嚴重」、「流程很繁複」,甚至是「他不是壞人」、「不要太敏感」、「成熟一點,要大局為重」。


  這些當下得到的回應與近期說出來的人遭到的質疑與批判,已經清楚地說明這些事情明明一直在發生,但那麼多人在數年間沒有說出來的原因:「說出來也沒有用」、「說出來事情反而更糟」、「說出來,是對自己的二次傷害」。於是人們告訴自己「算了」,反正那一刻過去了,盡量遠離那個人(或那些人)、盡量遠離那段回憶(或那些回憶),日子還是要過,該做什麼做什麼。


  但這段戲劇情節給出了一種和我們原先認為的社會不太一樣的故事,也給了當事人一些再一次面對這些事情的力量。「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這句話之所以如此強大,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時候都「算了」。畢竟,就算不想算了,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回想從小到大接觸的故事,裡面的主要角色多半是俊男美女、王子公主,他們都幸福快樂,沒有性騷擾與被性騷擾的問題。我們會在一些戲劇中看到那些明顯觸犯《跟騷法》與《性騷擾防治法》的行為,但它們會被加以美化,行為者的「真情」與「善意」會被更細膩地呈現,甚至一定程度地打動人心。這些腳本從戲劇內拓展到戲劇外,讓曾經在實際生活裡感受到噁心的女性開始質疑自己當下的感受,彷彿有一種應該要去學習「原來這樣是浪漫」的義務,並在另一方面強化了男性去做那些行為時的自我正當感。


  而在《人選之人》的那段情節與台詞之後,原來空缺的那一塊敘事腳本初步地進入人們的想像。一個「說出這些事是能夠被接住的社會」是可能的,我們開始能去希望當自己說出這些事情的時候,也會有一個「翁文方」和我們站在一起。而隨著第一個、第二個人說出來,我們看到我們的(雖然還不那麼理想的)社會其實比自己一直以來想像的還要溫柔一點點,於是更多人有辦法去想像一個說出來能讓事情變得更好的社會,也能夠依循著前面的人的方式拿回自己對自己經驗的詮釋權與話語權。


  同時,由於幾年前在歐美社會已經開啟過MeToo運動。見證這一變化的我們能夠很快地將這些訴說理解為台灣版本的MeToo時刻,而不會粗糙地將之理解為「爆料大會」。就像隨著318運動之後,連一直以來反對「年輕人擾亂社會秩序」的相對保守且較少機會接觸人權理論的「反年改群體」都能夠明白自己有走上街頭表達訴求的權利,無論他們的訴求是否合理,一種民主行動的腳本都初步地在這些人的想像中被建立起來。


  無論是從戲劇上還是社群媒體與新聞上,這些新的敘事,給予了我們更多的理解世界與規劃自身行動的方法,讓我們有可以依循的不同腳本。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戲劇中的那些「政治正確元素」有時雖然粗糙但仍舊必要。最低限度的來說,當一個電視節目能讓小朋友問你「為什麼那兩個女生在親親?」時,他的世界就不只有「王子與公主幸福快樂的生活」了。



  一個需要強調的角度是:所有人的生命經驗都具有它的獨一無二性。但這件事情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自我理解與自我表達的參照物。我們會如何去理解、去感受、甚至如何知覺世界,都很大程度受影響於我們對當下情境的整體敘事。相同的一幅藝術作品在藝廊以及在街邊的價格可以完全不同,觀看者也會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解析它(尤其當代藝術的一些特殊性格讓這件事情的差異有時特別醒目)。



  郭源元的文章對我來說是這一連串運動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節點。一方面它非常理智與全面,清晰地展示了當事人會有的一連串心理狀態以及當下可能採取的行動。對於許多人總喜歡問的「為什麼要去?」、「為什麼沒有反抗?」給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有時候沒辦法不去的理由」和「其實有做出的諸多反抗」。


  郭源元不是一個「理論家」,但她用她的實際經歷和通順且平常的語言將「權勢性騷擾」、「受害者的自我懷疑與對對方行為的合理化」、「恐懼下的僵住與討好」以及令人困惑的「加害者或好人」問題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為所有曾經經歷過這些事情的人提供了一種很重要的理解模型。


  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那篇文章的結尾:「現在決定說出來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我不想讓大牙只有一個人。」這是讓人無法不同時感到難受與溫暖的一句話。尤其在近期陳建州與NONO這兩名加害者的相關事件裡面,郭源元與其他人讓我們看到了除了「拿回說自己故事的權利」之外,MeToo 運動的另一個重要義涵:去讓那一直以來以為自己孤立無援的人知道我們和她站在一起。


  這是讓我們能真正地去相信自己能在這個世界裡誠實表露自己承受到的痛苦而不受到二次傷害的一個重要旗幟,比起許許多多聲稱自己在為民服務、捍衛人權與民主,卻在背後以權勢屢次傷人的偽君子,郭源元才更像是一個溫柔的人權捍衛者,就算她從來不需要這樣的名號。





延伸閱讀:

〈性慾與無辜:加害者的自我理解神話〉

〈性試探的機會與「不恰當言行的自由」〉

〈從「二元」到「非二元」,再到「每一個人的真實經驗」〉

〈不都是「性醜聞」嗎?沒有人教過的議題,我可以怎麼做?〉

〈人帥也會性騷擾嗎?--「外貌造成的資格差異」與相伴而生的謬論〉

〈檢討弱勢者與受害者:「中立理性論述」的傾斜與不關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7會員
915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Thumbnail
你可以覺得這只是小事一樁,但我告訴你這非事實。現實生活就是如此,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大家匯在一起各有背景,當中只要有一個人破壞制度,即使那破壞只是很小的一點,後果也可以很嚇人。
Thumbnail
你可以覺得這只是小事一樁,但我告訴你這非事實。現實生活就是如此,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大家匯在一起各有背景,當中只要有一個人破壞制度,即使那破壞只是很小的一點,後果也可以很嚇人。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Thumbnail
基於通姦除罪化尚未完成的台灣社會情境,筆者試圖透過情婦的自述探究情婦、婚家、婚外情三者之間的關係。筆者針對PTT第三者板的情婦文章進行論述分析,並且整理出情婦的八種論述方式。
Thumbnail
基於通姦除罪化尚未完成的台灣社會情境,筆者試圖透過情婦的自述探究情婦、婚家、婚外情三者之間的關係。筆者針對PTT第三者板的情婦文章進行論述分析,並且整理出情婦的八種論述方式。
Thumbnail
臺灣在性別平等上取得了很多進展,但仍然需要透過不同的策略落實這個目標。瞭解性別平等的過程讓作者體會到反身性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了更多包容與理解。然而,作者認為階級與環境因素仍然是影響性別平等的重要關鍵。文章以作者的觀察和親身經歷著重於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在性別平等上取得了很多進展,但仍然需要透過不同的策略落實這個目標。瞭解性別平等的過程讓作者體會到反身性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了更多包容與理解。然而,作者認為階級與環境因素仍然是影響性別平等的重要關鍵。文章以作者的觀察和親身經歷著重於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Thumbnail
司法改革都沒有改革法律都在保障壞人的權益,都沒有為被害者家屬想過,我以後有生小孩小孩被毆打致死,那我說句話私刑比正義還要來的有效,我支持私刑正義,也不支持法律正義
Thumbnail
司法改革都沒有改革法律都在保障壞人的權益,都沒有為被害者家屬想過,我以後有生小孩小孩被毆打致死,那我說句話私刑比正義還要來的有效,我支持私刑正義,也不支持法律正義
Thumbnail
2023年上百起具名舉發的性暴力案件,掀起台灣 #metoo驚天巨浪,受害者在網路上鉅細靡遺地寫下受害經過,也才讓社會大眾明白事件發生的脈絡,與加害者慣用的手法行徑。現代婦女基金會發現人們對被害者最大的疑問是:「事發當下為何不說?」、「現在才說是否別有目的?」然而這樣的疑問困住了許多被害者不敢發聲,
Thumbnail
2023年上百起具名舉發的性暴力案件,掀起台灣 #metoo驚天巨浪,受害者在網路上鉅細靡遺地寫下受害經過,也才讓社會大眾明白事件發生的脈絡,與加害者慣用的手法行徑。現代婦女基金會發現人們對被害者最大的疑問是:「事發當下為何不說?」、「現在才說是否別有目的?」然而這樣的疑問困住了許多被害者不敢發聲,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臺灣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 以及對於毒舌和濫用言論自由的批評。文章中提到了同性婚姻案例,店家拒絕服務同性戀者的爭議情況。同時也提及了社會對於網紅毒舌言論的矛盾看法和文化素養的探討。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臺灣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 以及對於毒舌和濫用言論自由的批評。文章中提到了同性婚姻案例,店家拒絕服務同性戀者的爭議情況。同時也提及了社會對於網紅毒舌言論的矛盾看法和文化素養的探討。
Thumbnail
在香港反修例運動中,曾經出現過兩句口號⋯⋯
Thumbnail
在香港反修例運動中,曾經出現過兩句口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