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我們的網,夠溫柔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說出來,然後呢?

公視主題之夜
#MeToo 事件中,為什麼常常是受害者去自責跟自我懷疑? #本日直播
​主持人鄧惠文在論壇中提問:「社會對於這樣的事件,還是很容易去想受害者做了什麼、為什麼他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甚至更加過分的指責說,是不是你引起對方的犯罪意圖。」
在節目提供的調查報告中,有四成受害者選擇不說出來的原因,第一個是證據不夠,但誰會在那個當下有辦法去留證據?另外還有受害帶來的種種自我懷疑跟自責、恥辱感,還有害怕原有的生活秩序被破壞。

近年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譴責與意識已前進至令人欣慰的階段,也漸漸開始鼓勵 MeToo 受害者,勇於道出,不要自己承受與壓抑。

或許對於受害者而言,每一刻都在掙扎著要不要說出口,每一刻都在跟理智抗衡。

可是對於受害者而言,說出口是期望讓標籤脫落,而不是讓標籤被看見

(我們已經自己貼著好久了)


是期望讓這件事成為過去,而不是在往後的每個眼神裡活回過去。

是期望獲得重生,而不是讓身份陪伴一生。


過往社會尚存是受害者不懂得保護自己沒有界限愛到危險場所等,雖然這些刻板印象逐漸在社會進步中剝離,但仍然存在,是的,就算僅有一些,也仍是存在。加上,許多受害者在傷後會變得更敏感,或許一瞬的眼神或表情,都足以讓她/他察覺或聯想到一絲的譴責,那是足以再度壓垮她/他的二次傷害。人權記者蔣宜婷在調查無數案件後,曾說許多案件的加害者都是經過精密的規劃、誘導,甚至集團式合作,並不是可以輕易規避,每一位受害者都是因為「剛好是你」,而不是「因為是你」。

-

"你為什麼不離開?"
"你為什麼不反抗?"

"你為什麼不保護好自己?而讓人擔心?"


這已經是當事者每天也在問自己的話了🥲

如果說出來也是這樣的問題,每被問一次都要再回想一次細節,真的不是很好受。

如果我說我一度逃開但被硬拖回去

如果我說我想反抗但驚恐的我叫不出聲

如果我說反抗了反而遭受更粗暴的對待

你相信嗎?🥲

沒遇上時,我也真的不相信 !

「開門離開」,想起來明明那麼簡單。

-

如果我們在知道身邊朋友是受害者後,能做到不持續以受害者的眼光或小心刻意的保護,來一再提醒她/他嗎?能做到跟以前一樣地相處嗎?



「謝謝你願意跟我說」

「對我來說,你還是你」


這是我覺得被接住了的話。


你覺得呢?你會如何回應?


我們一直鼓勵發聲,然後呢?

如果受害者願意走出來了,我們能好好接住他/她嗎?



GPT的回應 :

  •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這一定對你來說很難。無論如何,我很在乎你,無論發生過什麼事,你都是你。”
  • “聽到你的經歷,我感到很難過。我希望你知道我會尊重你的感受,並且會一直在你身邊支持你。”
  • “你是個非常勇敢的人,能夠敞開心扉告訴我這些。我會很珍惜我們的關係,也會尊重你的一切。”


#metoo #小孩




avatar-img
6會員
35內容數
「人們失憶著相聚,等待靈魂超越認知的相認。」 我們都在關係裡看到了些什麼,例如愛; 我們都在關係裡失去了些什麼,例如自己; 我們都在關係裡學會了些什麼,例如界限; 我們都在關係裡找到了些什麼,例如自己。 . 當我們走過彼此,你想交換什麼禮物與祝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係界限 | 覺察 的其他內容
從前看到命運多舛的人或弱勢團體,總是心生同情,覺得難受及無力,除了小額消費或是物資贈與,想了很多自己如果有能力可以怎麼幫助他們,以及回歸到自己當下可以做什麼,但確實極其有限,想到最終總以獻上祝福、祈求上天庇佑他們,並感恩著自己的幸福作結。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近年裡,打開新聞,總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道路事故,好似這塊土地隨時在發生著行車安全的衝突。 突然發覺自己的行車模式與半年前的自己已截然不同,並不是因為任何事故的教訓,僅是在一日行車時的一句自我提問,我的行車模式瞬間扭轉了,一種自然而然、無意識地轉變。
近期壓制政策的歷史發展,不禁發想其背後的心理狀態。 在治國面,自古時有焚書坑儒、宗教迫害,這些在位者透過前人經驗、占卜預言、自身假想等,預期對方或某個族群會傷害我,所以我先壓制、先迴避或先解決。 職場裡,新官上任來下馬威也屢見不鮮,大家也習以為常,但這行為展現的是什麼?對新工作夥伴的猜疑?
信仰可以引領你到一個高度, 但偏執會吞噬你; 信賴可以幫助你走出困境, 但依賴會控制你。
從前看到命運多舛的人或弱勢團體,總是心生同情,覺得難受及無力,除了小額消費或是物資贈與,想了很多自己如果有能力可以怎麼幫助他們,以及回歸到自己當下可以做什麼,但確實極其有限,想到最終總以獻上祝福、祈求上天庇佑他們,並感恩著自己的幸福作結。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近年裡,打開新聞,總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道路事故,好似這塊土地隨時在發生著行車安全的衝突。 突然發覺自己的行車模式與半年前的自己已截然不同,並不是因為任何事故的教訓,僅是在一日行車時的一句自我提問,我的行車模式瞬間扭轉了,一種自然而然、無意識地轉變。
近期壓制政策的歷史發展,不禁發想其背後的心理狀態。 在治國面,自古時有焚書坑儒、宗教迫害,這些在位者透過前人經驗、占卜預言、自身假想等,預期對方或某個族群會傷害我,所以我先壓制、先迴避或先解決。 職場裡,新官上任來下馬威也屢見不鮮,大家也習以為常,但這行為展現的是什麼?對新工作夥伴的猜疑?
信仰可以引領你到一個高度, 但偏執會吞噬你; 信賴可以幫助你走出困境, 但依賴會控制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這句台詞,以及承載這句台詞的那段情節,讓一個人願意鼓起勇氣去講出那些自己遭遇到的事情。之後,另一個人也說出自己的故事。就像是一個被封閉多年的開關終於被打開了一樣,越來越多人站出來訴說自己的經歷,開啟了一段屬於台灣的MeToo 時刻。
Thumbnail
Metoo 運動自 5 月延燒至今,政治、藝文、教育、演藝圈等領域陸續有受害者揭露遭騷擾、侵犯的經歷,我們訪問了六個故事,她們曾在不同年紀、場域,被不同權力關係的人施以性暴力,也都嘗試尋求幫助。
Thumbnail
這個文章描述了作者在POP的所見所聞,以及對MeToo事件的觀察。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對事件的敏感和對機構的異常發現,並承諾將從近日起開始分享更多在POP上課的怪事。
Thumbnail
2022年盛夏,無意間看到公視討論校園性侵案件,當時聽著受害者顫抖又勇敢的說著過去的我,淚流滿面哭的不能自己。是的,我也是受害者。同樣都是迫於權勢屈服,不同的是,我是發生於應該是充滿安全感的家中。 2年過去,現在的我可以坦然的說出這一切。當中經歷許多折磨、痛苦與掙扎。謝謝心理師潔的專業及努力,讓我
Thumbnail
2023年上百起具名舉發的性暴力案件,掀起台灣 #metoo驚天巨浪,受害者在網路上鉅細靡遺地寫下受害經過,也才讓社會大眾明白事件發生的脈絡,與加害者慣用的手法行徑。現代婦女基金會發現人們對被害者最大的疑問是:「事發當下為何不說?」、「現在才說是否別有目的?」然而這樣的疑問困住了許多被害者不敢發聲,
倒頭來,自己竟然也會成為 Metoo 浪潮裡「加害者」的一份子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這句台詞,以及承載這句台詞的那段情節,讓一個人願意鼓起勇氣去講出那些自己遭遇到的事情。之後,另一個人也說出自己的故事。就像是一個被封閉多年的開關終於被打開了一樣,越來越多人站出來訴說自己的經歷,開啟了一段屬於台灣的MeToo 時刻。
Thumbnail
Metoo 運動自 5 月延燒至今,政治、藝文、教育、演藝圈等領域陸續有受害者揭露遭騷擾、侵犯的經歷,我們訪問了六個故事,她們曾在不同年紀、場域,被不同權力關係的人施以性暴力,也都嘗試尋求幫助。
Thumbnail
這個文章描述了作者在POP的所見所聞,以及對MeToo事件的觀察。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對事件的敏感和對機構的異常發現,並承諾將從近日起開始分享更多在POP上課的怪事。
Thumbnail
2022年盛夏,無意間看到公視討論校園性侵案件,當時聽著受害者顫抖又勇敢的說著過去的我,淚流滿面哭的不能自己。是的,我也是受害者。同樣都是迫於權勢屈服,不同的是,我是發生於應該是充滿安全感的家中。 2年過去,現在的我可以坦然的說出這一切。當中經歷許多折磨、痛苦與掙扎。謝謝心理師潔的專業及努力,讓我
Thumbnail
2023年上百起具名舉發的性暴力案件,掀起台灣 #metoo驚天巨浪,受害者在網路上鉅細靡遺地寫下受害經過,也才讓社會大眾明白事件發生的脈絡,與加害者慣用的手法行徑。現代婦女基金會發現人們對被害者最大的疑問是:「事發當下為何不說?」、「現在才說是否別有目的?」然而這樣的疑問困住了許多被害者不敢發聲,
倒頭來,自己竟然也會成為 Metoo 浪潮裡「加害者」的一份子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