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傷,療傷:理性分析的無用之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背負著創傷的人們,可能都曾在某些時候被「你會不會想太多?」類似的話語給噤住喉嚨,說這些話的人或許沒有惡意,他們只是希望用理性分析來協助當事人,協助當事人從他們眼中的過度反應回復到一般的常軌中。
  但為什麼這樣所謂理性客觀的回應與分析,卻往往將創傷者推向與遠離眾人的邊緣之地呢?
創傷過後,全然失去安全感與信心的自己。
  還在學校工作時,曾有一次學生精神狀態不好,來諮商中心借空間休息,我說好,但接著半個小時的時間,我站在辦公室的座位上,盯著諮商室外的走道,一刻也無法讓自己好好坐下辦公。在學生離開諮商中心後,同事過來詢問我的狀態並很希望給予我協助。
  同事問我怎麼了,我說我知道這位學生是安全的,但當學生一離開我的視線時我就無法控制的一直想到危險的狀態,我知道是不久前發生的憾事還在影響著我,但我真的很難受。同事很希望幫助我,於是努力提供了很多安全評估的方向以及可能可以嘗試的策略,希望這些能讓我安心下來,但我沒有。
  我說,我都知道,我也都做了,但我停不下來,問題不是學生也不是評估,問題是我沒辦法相信。然後我就在辦公室情緒崩潰了。
從那一刻起,世界不再有絕對的安全。
  在心理諮商的歷程中,治療師經常被詢問「還要多久才會好起來?」、「真的能夠有痊癒的一天嗎?」,而這樣問題,當我們面對重大的創傷時,變得更加的困難。因為創傷帶給我們的,往往是從此我的世界變得截然不同,像一道巨大的橫斷裂在橫亙生命之中,無法回到事發之前的世界。
  曾與經歷了極大傷痛的朋友談及從那之後世界的變化,當時我們談到的感受,與我後來在《沒關係,是悲傷啊!》書裡讀到的相當接近。書裡提到當發生過重大的意外衝擊之後,所謂的分析與機率就失去了意義,就算科學實證或統計數據都在表達可能性不高、周遭的人都希望你放輕鬆一點不需要很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過度害怕焦慮,都沒有意義。
  因為真的發生過,就發生在自己身上。無常之所以是無常,就是因為它毫無道理可言,不論多麼努力謹慎小心、盡了所有你想到你能做的,無常都可能忽然降臨。而且在它發生的時候,沒有百分千分之幾,它就是一,確確實實存在的事實,也確實摧毀了當事人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有時候不幸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善良的人們身上 」
——《機智醫生生活2》
  在韓劇裡這段話出現在產科課本上,劇裡的產科醫生將這句話寫在便條上,送給了因疾病即使努力安胎依然沒有辦法保住胎兒,為此自責不已的母親。從正面的意義與詮釋來看,醫生非常希望母親能夠理解,不幸有時真的會發生,我們真的一起盡了最大的努力,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忽略了什麼才導致這樣的結果,你是個努力又善良並深愛著孩子的母親。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段話指出了人們極力不想承認,卻又逃避不了必須面對的現實:沒有人可以倖免於無常。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如果避開危險真的有可以做的萬全準備或保障安全的資格(好人就應該有好報等等),那即使不是能夠輕易做到的,至少也有可以去努力的方向,但當嚴酷的現實發生而你發覺其實沒有任何行動或身份可以獲得保障時,很容易令人落入極大的無助、無措。
  知道某件事很可怕,卻也同時知道無論做些什麼都無法完全防止它再度發生,在這樣的世界裡活過一個又一個可能會有不幸與意外降臨的日子,多麼令人感到耗竭與無望。
那麼,我們就只能看著親友在這樣的狀況下掙扎,什麼都不能做嗎?
  在談怎麼幫忙之前,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能調整一個觀點。為什麼大家會想要用理性分析的方式幫助或回應當事人,是否是因為其實我們認為當事人的想法跟反應是太過度、不符合現實的,所以才希望透過所謂理性客觀的方式讓他們能回到大家更能接受的,所謂「正常」的常態範圍呢?
  但對於生命與世界的無常,我們真的能保證什麼嗎?特別是對著真的發生過不幸的人們,我們能去保證絕對不會再發生不幸嗎?
  因此,我想要調整的觀點是請不要急著認定對方這樣太過度或沒有意義,不要急著在他們還感受不到絲毫安心的時候,就想用理性說服他們沒有那麼危險,或是覺得他們的反應會浪費時間或找自己麻煩,而是試著理解這是他們在創傷發生後難以感到安全的世界裡,極力保護自己生活下去的方式
  最後,他們並不是感覺不到如此戰戰兢兢會帶給生活多少的困難,但這不是此刻的他們優先去關心的,或許在未來某一刻他們會因為生活的困擾下定決心想要做某些改變與嘗試,但不是現在。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9會員
20內容數
心理師偶爾也想不務正業,分享喜歡的動漫作品心得或一些小小的觀察,充滿個人喜好與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下班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要一個人療傷,或讓人陪伴這段歷程,其實不應該是單選題,我們都有機會在不同狀況下做不同選擇。   
  嚴格說起來是我的閱讀心得,讀 #身體記得 時腦中閃過很多很多曾在案主身上聽見的困難,而在了解心理生理學的概念與創傷在身體記憶上的意義後,決定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告訴那些在創傷與創傷後承受著愧疚與自責的人們,創傷使身體與心靈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何以我們會如此,何以治療師會說,這一切真的不是你的錯。
要一個人療傷,或讓人陪伴這段歷程,其實不應該是單選題,我們都有機會在不同狀況下做不同選擇。   
  嚴格說起來是我的閱讀心得,讀 #身體記得 時腦中閃過很多很多曾在案主身上聽見的困難,而在了解心理生理學的概念與創傷在身體記憶上的意義後,決定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告訴那些在創傷與創傷後承受著愧疚與自責的人們,創傷使身體與心靈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何以我們會如此,何以治療師會說,這一切真的不是你的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最近發生很多的事件,讓我們了解到,許多創傷的問題,也吵的沸沸揚揚! 到底要花多少時間、金錢,我們才走的出來所謂的經歷,那對每個人來說,程度大小,是無法用說的,可以過了就算,像有些人很敏感,他就會像是陷在一個深淵裡,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讓人一直深在苦處裡,看別人只覺得又沒什麼,但對很多創傷的人來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最近發生很多的事件,讓我們了解到,許多創傷的問題,也吵的沸沸揚揚! 到底要花多少時間、金錢,我們才走的出來所謂的經歷,那對每個人來說,程度大小,是無法用說的,可以過了就算,像有些人很敏感,他就會像是陷在一個深淵裡,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讓人一直深在苦處裡,看別人只覺得又沒什麼,但對很多創傷的人來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