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主化,正是由一群瘋子衝出來的。我只是這群瘋子之中程度較輕微的而已。”
好書分享:小瘋人生(上)李筱峰69回憶錄
作者:李筱峰
玉山社出版
1952年出生的作者,一個約當是我上一代的世代。有時候我們看上一代,有他們的辛苦狀態,相對辛苦許多的物質狀態,但也有部分機會多的時候,那個年代好像努力就能夠有成功,許多資訊與競爭也沒那麼樣的激烈,也有一些相對來的固執,對於新的事物抗拒,也好像不那麼容易接受創新與改變。
曾經我以為這或許是來自於不同世代的教育與產業背景,農業社會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或許不需要太多的人汲取知識,然後工業革命之後,需要更多的製造業,要大家按作息工作,甚麼時間固定做甚麼事情,不要想太多,聽命行事就好。然後才到這樣的服務業以及後來的科技業。
不過產業影響的教育或許是個關鍵,不過為什麼不同國家可能遇到的產業變革相同,教育的內容又大不同,這就是政治經濟影響。身為國中唸國立編譯館的末代,高中開放教材的初代,看了書之後才認知,對於台灣的近代史,還真的是一點都不了解也沒有印象,微薄的印象好像是聽過或看過侯文詠的文章談到關於以前講台語會被掛狗牌,但是好像我就身處在一個那麼樣理所當然的民主社會。
絕地任務曾經有這麼一段台詞:The tree of liberty must be refreshed from time to time with the blood of patriots and tyrants. 常見的這些經典美國電影,很常拿這些美國開國史來作為一些片段,好像那麼樣的自然,不過認真的回憶,好像我們的近代史之中,好像撤退來台之後,想著反攻大陸,然後中間好像空白了一大段,就進入了我們的民主時代。
對於這樣一段好像消失的歷史,我似乎也不曾想要追究與特別了解,好像我這個世代欠缺的就是那種思辨能力,習慣了標準答案,有聯考制度,好像把書唸好就都好了(不過確實沒有念那麼好),出了社會之後才發現或許一切都不是學校教的那套,科系甚至也不太對呢,不過學習總是不嫌晚,透過作著的回憶錄,似乎也把當年的那段過去歷史補足,然後也學著理解那個世代的背景之下,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壓抑與保守,也學著多認識這份土地多一些。
一樣摘要一些有感片段,這系列有上中下,就分段看完分享囉。
作者那樣的年代,家中經濟狀況與知識狀況相對領先許多,但是阿嬤仍然能夠慈悲為懷的幫助乞丐,或許也是所謂的身教影響了作者後來願意分享家中的物質給同學。食飽無,是一句很常見的問候語。小時候就是這樣可以在鄉下外婆家,連吃三輪早餐,然後小時候鄰居們互相怕小孩忘記帶鑰匙,幾乎整支公寓樓梯相近的幾戶,都有彼此的鑰匙,只要有人有帶就都回得了家。這也許是那一代的純樸與互助互信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其實成長在一個中華文化強烈的環境之中,喜歡中國的傳統詩詞甚至戲曲其實與政治的認同可以大不相同,就如同民主社會的價值一樣,彼此理解,但不需要認同,也不需要因為政治立場而損於對一個人的價值,差異的是價值觀而不是價值。就算是如作者自己說的獨派,也能夠吟唐詩唱平曲。
言論自由,很理所當然,但是看看對岸的控制,看看北韓連網路的控制。但是也是相當欽佩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之中,可以有這麼些個知識者為了民主這樣的努力,相信以他們的聰明與智慧,一定很能夠知道當時的框架怎麼樣可以活得更好,但是願意為了價值觀而選擇一條辛苦的路。知道困難但是正確仍然選擇才是真正厲害的。
人好不代表制度好,這段談了軍訓與教官的制度。高中時期我的教官好像都相當開明,也很常協助學生們處理一些棘手的事情,好像也不那麼覺得教官制度有甚麼問題。不過有問題的有時候是人,但是大環境的制度或許更加的不同。感謝現在的許多老師們為了教學繼續努力,或許也應該與值得更好的對待與尊重,應該說所有的工作者都應該值得尊重,這也才是自由社會的價值。
執政者或獨裁者透過教育控制思想,透過媒體控制資訊,好像那麼的理所當然,不過時代走到了現下,我們有更多的資訊,思想不被控制,除了練習著學習了解過去,更要學習不被特定資訊控制或影響了自己的想法與思維,不要只看單一同溫層的資訊,多方的涉獵,然後懂得篩選。不過更難的是下一代的教育應當怎麼協助或引導更顯得需要思考。
上集停在了1977年,作者25歲大學畢業,結婚然後準備當兵。中與下會陸續看完再分享。除了感慨到我們這一代自詡創新求變,恐怕遠不及那個時代的這些思想革命的祖先,另外讓我更加覺得厲害的是作者能夠從小紀錄跟記憶這麼多的過程,人名,才能將這段回憶錄寫的不只是一場自由的思辨之旅,更是一個不同角度的台灣近代史。楊醫師的四月選書,很值得我們好好一讀,也好好在意這自然也不過的民主社會是多麼的有價值。
#小瘋人生上
#阿崴閱讀
#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