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1)

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緒言

邏輯學,又稱為理則學或論理學,是研究思想規律和思想方法的科學,它是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著作。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早年應中華民國教育部之約,寫了一本《理則學》,並鼓勵哲學系學生,必須仔細閱讀。筆者是國文系出身,有幸當年必修邏輯學,而在翌年以符號邏輯,演繹了公孫龍子的《白馬論》和《堅白論》,過了幾年,有位師兄再以符號邏輯論述莊子的魚樂之辯。

提起公孫龍子(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專注在概念外延的論證。什麼叫做概念外延的論證呢?舉個例子:

【例一】如果林肯是中國人,則林肯是亞洲人。
我們知道所有的中國人必定是亞洲人,所以如果林肯是中國人,那麼他必定是亞洲人。

林肯雖然不是中國人,但「如果林肯是中國人,則林肯是亞洲人」這個句子仍然是真的。

但是,概念的外延也有其局限性的,例如:

【例二】李顯龍是星加坡人,則李顯龍同時也是亞洲人。
問題在:穆迪是亞洲人,卻未必是星加坡人。

話說回來,這可以說是無獨有偶,亞里士多德的年代,正正就是中國戰國時代的中期,這個時期,也是孟子的時期,也是諸子百家爭鳴的時期,可以說,在這個時期的思想著作,無論是《墨經》、《莊子》、《孟子》,以致稍後的《公孫龍子》、《韓非子》等等,都非常注重語意的邏輯論證的。然而,在當今世代,有些讀哲學的人,以現代的眼光,動輒就批評孟子不講邏輯,導致思想謬誤。奇怪的是,除了批評孟子不講邏輯之外,就沒見過有人批評墨子、莊子、公孫龍子、韓非子等等不講邏輯,異哉!

難道,一個有效的邏輯推理,其結論就必然是真理嗎?(待續)

(寫於2023年7月27日於澳洲)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6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首先問問大家: 食飯時是否對著手機或對著電視機? 食飯時會挺直腰杆嗎? 食飯時會把飯碗盡量吃得乾淨嗎? 《論語》有一段講飲講食的,但歷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能一致。有說孔子對飲食很有節度、很講究衛生原則。也有說孔子對飲食要求很高,食物不精細不食,切得不正都不食,真是食得奄尖,好過做神仙!當然,
「說不」(say no),容易嗎? 拒人千里,謝絕惠辭,已經是不容易啦,要是能挺身而出,說:me too,那更要鼓起莫大的勇氣,把所有的流言蜚語,寵辱皆忘,置身於度外,容易嗎? 其實,孔子也曾多次說不。例如: ①君子不器②君子不黨③君子不比④君子不爭⑤君子不同⑥君子不驕 茲分別簡略釋述: ①君子不器
明居正教授說「以小統大」,那是把三民主義在大陸實施,以實現天下為公。 能以小統大嗎?能。關鍵在中共能不能以王道一統天下(按:「統一」與「一統」這兩個概念是有分別的),這與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齊強魯弱,欲吞併魯國,路線只有一條,就是把功利霸權的齊國,齊一變
明居正教授從39:03起所講的,把臺灣的制度搬到大陸去,而回歸三民主義或回歸經國先生的道路(40:34),這才是中國人真正應該走的道路。這觀點,相當認同。 其實,在《論語》就有相關的一句話: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齊國的先祖姜太公,立法嚴明,講求效績,通漁鹽之利,
(一)親民愛物 要親民愛物,當然必先親親。要親愛親人,要以仁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推而廣之,也要愛惜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無論對親、對民、對物,都要有愛,雖則此愛有親疏遠近之別,但其心則一,皆從心出發。一個普通人,尚且要如此,又何況是為政者呢?孟子是在提醒為政者,不能麻木不仁! (
首先得交代怎麼樣稱之為「王」?又怎麼樣稱之為「霸」? 三代時稱王,春秋時稱霸。王是天子之稱,霸是諸侯之主。一般而言,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制人者霸。 孟子講治道,首重王霸之分。王霸的判準,在於義利的價值論,而價值又根源於人之所以為人的自覺心。反過來說,人的自覺心一旦發用,義利之別,就會壁立千仞,立竿見影
首先問問大家: 食飯時是否對著手機或對著電視機? 食飯時會挺直腰杆嗎? 食飯時會把飯碗盡量吃得乾淨嗎? 《論語》有一段講飲講食的,但歷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能一致。有說孔子對飲食很有節度、很講究衛生原則。也有說孔子對飲食要求很高,食物不精細不食,切得不正都不食,真是食得奄尖,好過做神仙!當然,
「說不」(say no),容易嗎? 拒人千里,謝絕惠辭,已經是不容易啦,要是能挺身而出,說:me too,那更要鼓起莫大的勇氣,把所有的流言蜚語,寵辱皆忘,置身於度外,容易嗎? 其實,孔子也曾多次說不。例如: ①君子不器②君子不黨③君子不比④君子不爭⑤君子不同⑥君子不驕 茲分別簡略釋述: ①君子不器
明居正教授說「以小統大」,那是把三民主義在大陸實施,以實現天下為公。 能以小統大嗎?能。關鍵在中共能不能以王道一統天下(按:「統一」與「一統」這兩個概念是有分別的),這與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齊強魯弱,欲吞併魯國,路線只有一條,就是把功利霸權的齊國,齊一變
明居正教授從39:03起所講的,把臺灣的制度搬到大陸去,而回歸三民主義或回歸經國先生的道路(40:34),這才是中國人真正應該走的道路。這觀點,相當認同。 其實,在《論語》就有相關的一句話: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齊國的先祖姜太公,立法嚴明,講求效績,通漁鹽之利,
(一)親民愛物 要親民愛物,當然必先親親。要親愛親人,要以仁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推而廣之,也要愛惜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無論對親、對民、對物,都要有愛,雖則此愛有親疏遠近之別,但其心則一,皆從心出發。一個普通人,尚且要如此,又何況是為政者呢?孟子是在提醒為政者,不能麻木不仁! (
首先得交代怎麼樣稱之為「王」?又怎麼樣稱之為「霸」? 三代時稱王,春秋時稱霸。王是天子之稱,霸是諸侯之主。一般而言,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制人者霸。 孟子講治道,首重王霸之分。王霸的判準,在於義利的價值論,而價值又根源於人之所以為人的自覺心。反過來說,人的自覺心一旦發用,義利之別,就會壁立千仞,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