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1)

    緒言

    邏輯學,又稱為理則學或論理學,是研究思想規律和思想方法的科學,它是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著作。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早年應中華民國教育部之約,寫了一本《理則學》,並鼓勵哲學系學生,必須仔細閱讀。筆者是國文系出身,有幸當年必修邏輯學,而在翌年以符號邏輯,演繹了公孫龍子的《白馬論》和《堅白論》,過了幾年,有位師兄再以符號邏輯論述莊子的魚樂之辯。

    提起公孫龍子(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專注在概念外延的論證。什麼叫做概念外延的論證呢?舉個例子:

    【例一】如果林肯是中國人,則林肯是亞洲人。
    我們知道所有的中國人必定是亞洲人,所以如果林肯是中國人,那麼他必定是亞洲人。

    林肯雖然不是中國人,但「如果林肯是中國人,則林肯是亞洲人」這個句子仍然是真的。

    但是,概念的外延也有其局限性的,例如:

    【例二】李顯龍是星加坡人,則李顯龍同時也是亞洲人。
    問題在:穆迪是亞洲人,卻未必是星加坡人。

    話說回來,這可以說是無獨有偶,亞里士多德的年代,正正就是中國戰國時代的中期,這個時期,也是孟子的時期,也是諸子百家爭鳴的時期,可以說,在這個時期的思想著作,無論是《墨經》、《莊子》、《孟子》,以致稍後的《公孫龍子》、《韓非子》等等,都非常注重語意的邏輯論證的。然而,在當今世代,有些讀哲學的人,以現代的眼光,動輒就批評孟子不講邏輯,導致思想謬誤。奇怪的是,除了批評孟子不講邏輯之外,就沒見過有人批評墨子、莊子、公孫龍子、韓非子等等不講邏輯,異哉!

    難道,一個有效的邏輯推理,其結論就必然是真理嗎?(待續)

    (寫於2023年7月27日於澳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