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6) ——兩難推理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上文講到孟子舉出一個事例,說有人忽然看見一個才會走路、還不懂事的小孩,慢慢走向水井邊,就快要掉下井裡,就在這一刻、這個危急關頭的一刻,是人的都會有怵惕惻隱之心的。

這樣的怵惕惻隱之心,需要論證嗎?需要探究怵惕惻隱之心如何成為可能嗎?如果要論證,要探究如何成為可能的話,於是想想用什麼東西來救他呢?是要跳下井裡救他呢?還是…東想西想、左證右論,結果(不是結論)那人都沒了!難道要用邏輯論證來救人嗎?

孟子的思想裡有不少「人生的兩難題」,其中一題是「嫂溺,援之以手」。茲謹意譯如下:
【例八】
話說有位辯士質問孟子:「禮法規定,男女授受不親;嫂嫂遇溺,究竟能不能伸手出救呢?」(若是伸手出救,非禮也;若是不伸手出救,不仁也。)

孟子回應:「不錯,禮是常法、常規;但面對危急的境況,特事特辦,這就是權宜。見人遇溺,怎能不救呢?何況是親人呢?」

辯士又質問:「當今天下蒼生陷溺於水深火熱,夫子為何不出手救援呢?」

孟子回應:「天下蒼生陷溺於水深火熱,要以仁義之道去救援;嫂嫂遇溺,急不及待,就要伸手救援。拯救天下,難道要出手嗎?(意指以暴易暴)」

按:在傳統的邏輯學上,有所謂兩難推理。一個兩難推理,必須有兩個假定命題,而每一個假定命題,都會有一個可能,因此就會出現兩個可能。無論哪一個可能,對方都會跌落兩難的陷阱的。正如【例八】哪位辯士所設的兩難題,若伸手救嫂,則非禮;若不伸手救嫂,則不仁。無論是「非禮」,抑或是「不仁」,孟子都會跌落兩難的陷阱的。

不過,孟子按著本心純然,應做則做,不作他想,而以特事特辦,權通達變,來破斥對方兩難的陷阱。所謂權通達變者,必須秉持公心,一心為人,以救急扶危為先;至於要變通的,只是規條、方法而已。況且,挽救遇溺者,乃是出於人性惻隱之情的本能啊!又豈是邏輯論證能取而代之?

(寫於2023年7月29日於澳洲)
參考書籍:牟宗三‧理則學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文提到有人指孟子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把「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循環論證,而始終都沒有解答為什麼人有惻隱之心。於是,批評者就以孟子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句話,來替孟子作出假定人是有惻隱之心的。 批評者這個觀點,犯下了兩個不可接受的毛病: 1、把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作出假定。 人之所以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6) 有人指孟子這句話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何謂「循環論證」? 【例七】循環論證的謬誤 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 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一本罕見的好書。 問題:你如何得知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呢? 回答:因為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
    【例六)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1) 孟子說:人能盡其本心,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這就可以體認自己稟之於天的本性,就可以體受天理之所在。 天理,並不是外在抽象之理,而是內在於吾人的本心的。當本心真誠惻怛,如如地昭明朗現,便是天理。 舉個例子,當得悉拐賣人口
    孟子有句話,讀《孟子》的,都非常熟悉——「人皆可以為堯舜」。就以這句話作為例子,檢視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邏輯。   【例三】堯舜之所以為賢君,因為他們對人民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他們都有不忍人之心。有這些善心,有這些不忍人之心,故此在治理天下方面,處理民間種種的複雜問題,都能得心應手。
    緒言 邏輯學,又稱為理則學或論理學,是研究思想規律和思想方法的科學,它是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著作。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早年應中華民國教育部之約,寫了一本《理則學》,並鼓勵哲學系學生,必須仔細閱讀。筆者是國文系出身,有幸當年必修邏輯學,而在翌年以符號邏輯
    首先問問大家: 食飯時是否對著手機或對著電視機? 食飯時會挺直腰杆嗎? 食飯時會把飯碗盡量吃得乾淨嗎? 《論語》有一段講飲講食的,但歷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能一致。有說孔子對飲食很有節度、很講究衛生原則。也有說孔子對飲食要求很高,食物不精細不食,切得不正都不食,真是食得奄尖,好過做神仙!當然,
    上文提到有人指孟子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把「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循環論證,而始終都沒有解答為什麼人有惻隱之心。於是,批評者就以孟子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句話,來替孟子作出假定人是有惻隱之心的。 批評者這個觀點,犯下了兩個不可接受的毛病: 1、把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作出假定。 人之所以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6) 有人指孟子這句話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何謂「循環論證」? 【例七】循環論證的謬誤 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 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一本罕見的好書。 問題:你如何得知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呢? 回答:因為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
    【例六)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1) 孟子說:人能盡其本心,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這就可以體認自己稟之於天的本性,就可以體受天理之所在。 天理,並不是外在抽象之理,而是內在於吾人的本心的。當本心真誠惻怛,如如地昭明朗現,便是天理。 舉個例子,當得悉拐賣人口
    孟子有句話,讀《孟子》的,都非常熟悉——「人皆可以為堯舜」。就以這句話作為例子,檢視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邏輯。   【例三】堯舜之所以為賢君,因為他們對人民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他們都有不忍人之心。有這些善心,有這些不忍人之心,故此在治理天下方面,處理民間種種的複雜問題,都能得心應手。
    緒言 邏輯學,又稱為理則學或論理學,是研究思想規律和思想方法的科學,它是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著作。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早年應中華民國教育部之約,寫了一本《理則學》,並鼓勵哲學系學生,必須仔細閱讀。筆者是國文系出身,有幸當年必修邏輯學,而在翌年以符號邏輯
    首先問問大家: 食飯時是否對著手機或對著電視機? 食飯時會挺直腰杆嗎? 食飯時會把飯碗盡量吃得乾淨嗎? 《論語》有一段講飲講食的,但歷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能一致。有說孔子對飲食很有節度、很講究衛生原則。也有說孔子對飲食要求很高,食物不精細不食,切得不正都不食,真是食得奄尖,好過做神仙!當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年少比丘這樣思惟:如果為了自己活命,緊抓著浮板或救生圈,雖然可以避免沈入海底;但如果不遵守佛陀的教導,將永遠沉沒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雖然沒有沈入一般的大海,但卻沈沒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了!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請問我們自己又是如何選擇呢?
    Thumbnail
    明白因緣的來龍去脈,就知道如何善解一切不好的緣份。一個人只要能善解就不會瞋怒、不會埋怨,也不會怪東怪西怪別人怪命運。「善解」是生命的良藥,苦口婆心,能解救溺水邊緣的人,也能讓春光無限的人更懂得誠懇與謙卑。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書生叫屈師,閒來無事到河邊散步,有一天,屈師走到大海銜接的
    Thumbnail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  井,不能狹義地僅理解為井,而是比喻危險的境地。逝,去;罔,迷惑。   宰我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懷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盲從權威。這
    Thumbnail
    關於孟子中〈五十步笑百步〉一篇,我最大的疑惑其實是在最後一段: 孟子為何要提及「野有餓莩而不知發」?為何要梁惠王「無罪歲」?從文本來看,我們找不到梁惠王「不知檢」「不知發」的訊息。也找不到他「怪罪凶歲」的句子,他只是以凶年為例,說明自己對人民有盡心。 到底是孟子講話沒邏輯,還是有些話語被隱藏了?
    Thumbnail
    自古斗米養恩、升米養仇,幫一個小忙,很多人湧泉相報,但時時刻刻對人好,反倒有人食髓知味,不幫她時卻生氣起來,彷彿他的失敗皆我們的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年少比丘這樣思惟:如果為了自己活命,緊抓著浮板或救生圈,雖然可以避免沈入海底;但如果不遵守佛陀的教導,將永遠沉沒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雖然沒有沈入一般的大海,但卻沈沒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了!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請問我們自己又是如何選擇呢?
    Thumbnail
    明白因緣的來龍去脈,就知道如何善解一切不好的緣份。一個人只要能善解就不會瞋怒、不會埋怨,也不會怪東怪西怪別人怪命運。「善解」是生命的良藥,苦口婆心,能解救溺水邊緣的人,也能讓春光無限的人更懂得誠懇與謙卑。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書生叫屈師,閒來無事到河邊散步,有一天,屈師走到大海銜接的
    Thumbnail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  井,不能狹義地僅理解為井,而是比喻危險的境地。逝,去;罔,迷惑。   宰我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懷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盲從權威。這
    Thumbnail
    關於孟子中〈五十步笑百步〉一篇,我最大的疑惑其實是在最後一段: 孟子為何要提及「野有餓莩而不知發」?為何要梁惠王「無罪歲」?從文本來看,我們找不到梁惠王「不知檢」「不知發」的訊息。也找不到他「怪罪凶歲」的句子,他只是以凶年為例,說明自己對人民有盡心。 到底是孟子講話沒邏輯,還是有些話語被隱藏了?
    Thumbnail
    自古斗米養恩、升米養仇,幫一個小忙,很多人湧泉相報,但時時刻刻對人好,反倒有人食髓知味,不幫她時卻生氣起來,彷彿他的失敗皆我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