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自己目前在工作上有以下症狀嗎?
上述這些,是本書作者事多人(本名金佳映)對於「職業倦怠」的描述,並指出「情緒耗竭」與「現實感喪失」是職業倦怠的兩種典型特質。作者是韓國人,在激烈的升學與就業生涯中拼命前進,最終擠進大型企業窄門展現傑出工作成就。然而,總是工作優先、過度努力的他,逐漸被某種無力感侵蝕,當發覺事情不妙時,已被診斷是重度恐慌症加上憂鬱症,迫使他人生踩下煞車,也開始梳理究竟自己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步。而這本書,就是他的歷程回顧,以及如何停止倦怠循環的建議,包括3個擺脫策略+2個預防策略,希望協助大家找回人生平衡。
要知道事情不對勁,一切都必須先從覺察自己開始。當你發現自己已習於將生理痛苦變成日常,讓自己遲鈍於這樣的疼痛或不舒服,就是警鈴該大作的時刻。作者云,沒有平白無故的疼痛,這是身體在向你發出呼救,請求你對自己伸出援手。壓力是身體對於外在刺激或危險所產生的反應,長期處於壓力環境,會促使大腦頻繁感知現在處於危險中,使神經系統愈發敏感,而更易感到壓力,形成某種「焦慮迴路」。
已經有許多書籍指出完美主義是容易陷入倦怠的人格特質,本書也不例外。本書認為,完美主義有2類:第一類是後天類型,將完美當成人生的突破點,是為了達成「成就」而選擇完美主義;第二類則是先天性,好發於「高敏感人士」,他們天生對微小刺激就會做出反應。另外,若從事的事情與自己信念相違背,也容易感到倦怠,尤其是因為組織利益、上司指示或業績壓力而不得不為之者。
回到焦慮迴路,倦怠會反覆發生,是因為重複的經驗會加深神經元連結,促使大腦做出熟悉的決策。相信過度努力跟追求完美的人面對工作快撐不下去時,內心都曾有過這些聲音:「應該只是適應期,撐過去就沒事了」、「某產業/公司性質本來就會比較累,這樣加班是正常的」,於是讓自己更認份投入工作中。但作者醒悟,有時候遵照直覺,或許才是正確答案,而且要打破大腦慣性決策,就必須改變思維模式。應時時檢視自己的想法,並對大腦進行積極訓練,使刺激出現時,能讓大腦將之分類至積極想法那一類,而不是放任刺激成為消極思維,最終引發負面情緒而自我毀滅。改變大腦的方法有三:
除了自我覺察,身體本身的平衡也相當重要。作者指出,身體需要「真正」的休息,而休息的本質,就是「自在」,一種不特別去做某件事也不會感到擔心的狀態。有時候,阻擋我們好好休息的,就是我們自己。作者自承他請病假休息初期,會有種「好像不應該開心」的不安感,所以不斷找事情做,而且不敢從事放鬆的活動,因為覺得這些事情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但經過諮商師開悟,其實我們應承認自己已經累了的事實,不要再強迫自己有所生產,也不要因為休息而感到焦慮不安。休養時,建議順著生理時鐘的白天與黑夜好好作息,多散步曬曬太陽,讓大自然修復精神的傷。就如同作者的提醒:人不是有力氣才能動,而是動了才會有力氣。
長期處在倦怠狀態,模糊的內在負面情緒也會啃噬心靈的堅強。尤其在職場上,大家都希望展現專業的一面,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反倒提升壓力值。作者提供幾個應對方法:第一,靠後設的思想認知,用第三人眼光檢視自己的想法、情緒與狀態,以梳理藏在情緒背後,自己真正的欲望或產生這種情緒的根本理由。可透過寫日記,學習識別、分類自己的情緒。第二,消除「人生無用」的想法,請檢視自己的信念,若你總認為「反正做什麼都沒用」,或許可轉念成「應該有很多方法能擺脫痛苦」。第三,尋找「想做的事」,而不是「該做的事」。思考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並從能立即著手的地方開始實踐。
作者在書中引用相關研究提到,面對心靈創傷,人們會採取各種「自我保護」策略,例如轉移注意力,以擺脫當前處境;將自我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或視為外部問題所引起;依賴食物、遊戲、睡眠等事物逃避現實;肯定過剩,正向解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逃避因此事產生的情緒。但最摧毀自尊心的,是「認同攻擊者」,也就是「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在感到痛苦時,選擇背棄自己,站在攻擊者那一方,在無法獲得對方認可時,保護自己避免感受到孤獨。
要治癒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自我保護」,嘗試讓自己了解「錯不在我,應該要得到道歉的人反而是我才對」,並學會區分屬於自己與他人的課題。更重要的是,正視現實、尊重現實,對其給予充分關懷,這意味要學會以實際狀況評估自己,並對於無可控制的事實,接受其原本樣貌。作者引用美國心理學家Tara Brach的話:「接受,不代表認同現狀,而是接納現狀。」放下與現實不斷鬥爭的徒勞,期待要合乎現實,這樣才能避免自己再次陷入空虛與無力感的漩渦。
承上觀點,也必須客觀看待自己的天性,而不是將之視為問題。沒有絕對負面的天性,只有不適合的環境。前文提到的高敏感人士,據書中引用數據,全球約占20%,他們普遍不適應以下環境:
然而,他們在以下環境卻能發揮長才:
綜言之,要預防倦怠,應該把能量集中在真正想要的事物上,像活用天性就是個好策略,和認同你價值的人一起工作,能讓你感覺舒服自在,就是最好的環境。面對職場上的能量守恆,則要學會劃清界線。尊重自己,不苦惱他人的煩惱,才能樹立保護自己的心牆,讓決定權操之在我,保持中立的態度。
另外,專注在開心的事情上,找出自己的興趣實踐之。作者引用《恆毅力》作者Angela Duckworth的研究提到:擁有恆毅力(熱情與毅力)的人,會投資更多時間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只要人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就能取得好成就,更不會頻繁離職,而能深耕同一家公司許多年。
作者在後記〈以完整的自我活下去〉,有一段話我非常喜歡,謹筆記於結尾:
「請你對自己誠實一點吧,承認你是因為恐懼,所以才沒有活下去的勇氣。」
「『承認』本身就是『勇氣』。人生的責任在自己身上,而能幫自己擺脫痛苦的也只有你自己。」
「這世上沒人能要求你忍受不被尊重的環境或忍耐不幸。承認該承認的,抬頭挺胸替自己負責,勇於拋下恐懼,你就能自由地生活。這是克服恐懼的報償。」
希望傷痕累累的你,能帶著結痂的傷口,站起來,好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