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2023 先覺出版社
分類:論說--哲學
本書是作者多年修行又還俗,之後罹患疾病的親身體驗。
「在這十七年整日的精神修練中,我最珍視的一點就是: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
覺察。這感覺就像很舒服的放鬆。念頭、情緒、身體的知覺 ── 一切都順其自然。這時的我們會變得更開闊一點,會留意到自己內在和周遭先前沒意識到的事。
一個不起眼的想法從內心的寧靜處浮現。我甚至不會說它是「想法」,它更像是一股衝動。我內心彷彿有什麼憑空出現,它並非一連串想法的最後一個環節,也不是我推理後得出的結果,它僅僅是突然出現。它就呈現在我面前,清晰又完整:是該往前走的時候了。
這些念頭並沒有消失,但它們不再那麼有催眠作用。我彷彿在內心退了一步,並開始意識到:我有著念頭,可是我的念頭不代表我。
念頭本身當然不構成問題。自動、漫不經心地判別每一個念頭 ── 這個才是大問題。未經訓練的頭腦經常如此。我們會覺得自己的身分和念頭緊密相關。如何放下拖累你的一連串念頭呢?嗯,你需要將注意力轉移到別處。這些念頭唯一的養分來源,就是你的注意力。
所有人都有能力放下自己的念頭,以及選擇將注意力擺在哪裡,並決定讓注意力在對自己無助益的事情上停留多長的時間。你也具備這樣的能力。有時,你只是需要多一點練習。因為一旦我們對這種能力忽略或完全失去興趣,最後就會受到那些根深柢固的習慣性行為、模式與念頭擺佈。
其實絕大部分的時候,我的思維過程就像有個猴子巡迴馬戲團支配著。許多人剛開始冥想時都犯過同樣的錯誤:認為自己的腦袋會靜下來。但實情並非如此!或許能撐個短暫片刻,但也僅止於此。
「我們只需要明白,它們只是念頭,並非事實。」
留意到內在的念頭如馬戲團,也相當寶貴,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在真正需要的時候和這些念頭保持距離。我們可以學會別對自己的念頭太當真
佛陀的三項禮物
「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上天的恩賜。但我們創建的社會卻只尊崇這個僕人,忘記這項恩賜。」 ---- 愛因斯坦
但我們擁有的,不是只有理性。我們還有另外一種獲取知識和做出決定的方式。我們擁有受到啟發的時刻。佛教徒稱之為「智慧」,而且他們在冥想與智慧之間建立了非常明確、緊密的連結。
當我稍微放下自己的念頭,讓它們更自由地流動時,就能為更明確篤定的意念騰出空間。通常只有在我讓內心更睿智的聲音出聲時,那個決定性的決心才會出現。我可沒有用推論的方式要自己應該做這做那的。也沒有一個念頭引出下一個念頭。
練習放手是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要擺脫那些讓我們受傷、感覺委屈、無用、孤獨、恐懼、悲傷和憤怒的念頭,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掉,就算它們是對的。有一點很重要: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我可能錯了。」 ---- 阿姜.賈亞薩羅住持
透過接納彼此、讓彼此保有真我,我們會受益良多。如此一來,我們就給了彼此一個機會,可以發揮自己所有優點與全部才華向前邁進,也成為更美好的自己。當你能安心地在真我被人接受的感覺中時,就更容易體貼別人。這也使我們能以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和周遭世界互動。
大多數時候會覺得這種人(以知識為傲的人)並沒有真正在聽我說話,而是忙著琢磨等我說完後他們要接什麼話。他們往往會不斷評估我所說的話。如果我的意見與觀點和他們的世界觀吻合,我才會得到認可。相反的,向一個不執著、會多關注我們的人敞開心扉,我們都知道有多好,因為這個人帶著好奇心與開放的心聆聽。
「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就是一種智慧。」
我們往往認定,生活應該按照自己的希望與計畫發展。但通常情況並非如此。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這是一種智慧。
塞翁失馬:老農夫不相信,人有可能會知道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是好是壞。放鬆對這類信念的控制,是一種解放,也是一種智慧的象徵。人一生中擔心的大部分事情,從來都沒發生過。至於大多數確實發生的事,永遠都無法預料。
我們人類經歷的大多數心理痛苦,都是自願與自己造成的。這是佛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是我們無法跳過的人類發展階段 ── 我們都經歷過它,它完全很自然。而它正是我一直強調的──我們相信了那些會傷害自己的念頭。這些念頭會讓你我的生活變得艱難、沉重和複雜。
心理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並不代表它沒那麼痛苦。完全不是如此。但是了解它,可以帶給我們一種新方式來因應它。
當我覺得有壓力、難過、孤獨、焦慮不安、委屈、力不從心的時候,這些感覺往往是自己執著、頑固地拒絕放下一些念頭造成的。通常,它都是一個理由很充分的念頭,而且往往包含一個「應該」,別人應該如何如何。
真誠的人性、精神與靈性上的成長並不在於學習應對策略,而是放下自己的包袱。也在於學習減少陷入掛礙中的頻率與時間。但也請忘記「完全沒有任何掛礙」這個觀點。只有死人才沒有掛礙。
「別忘記為奇蹟留下空間。」
這不代表對自己的生活馬虎,也並非對自己可以與應該計畫的事情,不該做任何規畫。但它的意思的確就是,如果習慣以更多的信任過生活,也可以且勇於放掉對控制與預測未來的虛妄企圖時,我們就能達到自由和智慧的最高境界。然後,幾近神奇的事會發生。
簡單來說,幾乎所有人都受兩種念頭支配:以自己過往一切為主的念頭,以及關於自己未來種種的念頭。
對你自認的未來保持謹慎,非常重要。你的大腦會告訴你那是未來,但其實它並不是。它不過是一幅草圖,是根據你的記憶和經歷而來的零星畫面。我們所謂的「過去」,也不是實際發生過的事情。它們是一些片段,往往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挑選出來的。然後,這些片段為我們預測未來提供了基礎。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沒錯,就是這樣,而且奇怪的是 ── 每當我放開對願望的執著,它們似乎就更容易實現。希望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課。
「焦慮是我見識過的最嚴格與最好的精神導師。」
真正焦慮過的人都知道,如果你相信自己當時的念頭,那就危險了。事情變得多麼黑暗是沒有底的,而且速度之快。
有件事銘記在心,對自己會有好處,那就是:我現在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有時在當下很難看到或理解這一點,但大多數人幾乎總是想把事情做好。
所有宗教、靈修傳統都強調,記住人總有一天會死亡的重要性,這並非巧合。當你做決定與找到應對自己生活的方式時,請牢記這一點。
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所以要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想見到的樣子。
「我可能錯了」,書名看似一句簡單的話,其實最難說出口。如果在每個煩惱、爭執、鑽牛角尖、誤解、教養的困頓時刻,內心能真誠說出這句話,心境就能有很大的不同。作者以幽默淺白地文筆說明了他刻苦修行多年的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寫出了過程中他遭遇的困難和阻礙,讀來相當親切。
最近剛好看到一部介紹左腦右腦的影片,左腦掌管邏輯和語言,建構出所謂的現實,著眼在記憶中的過去和推理出的未來,而右腦才是活在當下的意識。雖然左腦主導的思維在現今人類社會相當重要,但也為人帶來種種煩惱和焦慮。要達到完全清明和覺知相當困難,但透過冥想正念,發現自己的念頭,進而放下念頭和腦中揮之不去的聲音,就能讓自己平靜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