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入學筆試準備經驗分享(臺大地理所乙組)

渡狼/DL-avatar-img
發佈於Reading & Studies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最近年近30,對人生多了很多中長期的規劃。除了開始著手分享文字,也準備這一兩年報考環境工程相關的在職專班。在準備自讀教材的時候,突然翻到自己當年碩班考上時寫的簡易心得分享,想著當年跟如今的我,因為報考考科都相對不是非常熱門的,可參考的心得文非常少,通常都是靠朋友轉介詢問學長姐才能略知一二,剛好也又到了準備筆試的考生(應該要)開始認真準備的階段(通常是年前或年後考),所以決定把舊文整理整理。

同時也加上我自己唸完碩士之後回頭看這些題目的想法,給準備備考(人文)地理相關系所的學弟妹們。或甚至更廣泛適用的,社會科學申論考法基本上都可以參考的,還有一些應試技巧或心態建立等等,都一併擺在這篇。

(一)個人背景

先說我當年也是吊車尾:)正取四名的正取四,所以很多高手可能也根本不需要參考我的經驗哈哈。

我是本校外系生,大學期間有輔地理系,所以考科(包含當年的考科「地理學通論」相關的科目)都有上過。差不多在大四上決定考研,所以那學期修了當年的考科「城鄉、區域與發展」,以及文化地理學和研究方法。雖然現在地理所已經改成只考英文和一科專業考科(乙組就是人文地理學),不過其實出題方向跟方式跟當年分成「城鄉、區域與發展」「文化、社會與自然」的時候差不多,所以準備上同樣需要把這兩個課程個別的重點和發展脈絡都弄懂。比較概括來說,前者著重的是空間政治經濟學,後者可以參照地理思想,尤其討論人地關係、人類對「自然」及「空間」的理解及發展演變,以及延伸的STS。

簡單來說地理系的考試範圍就跟這個地球一樣大。 圖源:Pexels

簡單來說地理系的考試範圍就跟這個地球一樣大。 圖源:Pexels

說實話如今考科這樣合併對我個人(作為考生)而言也沒有偏好。畢竟考題有時候一翻兩瞪眼,以一科4題申論各25%的形式來說,原本有8題的機會展示自己熟悉的領域,現在就只剩4題的機會。不過既已實行多年,也就不在這部分多作著墨。

(二)考前準備

基本上我就只買了《人文地理概論》(王志弘等)當作課外的準備。其他的主要還是以各課程的上課筆記&講義內容為重,同時因為大四也有修相關課程,所以也以課前或課後的預複習為另一個主軸。

一開始可以先看看歷屆考古題。像我自己是看到申論考古題的時候,就很想放棄(欸),直覺就是一些答不出來而且連要騙墨水都很難的題目啊啊。但這一個過程也很重要,從考古題跟修課經驗(可以詢問該校系的同學和學長姐),可以開始決定各科的準備方向和配比。

承前面所述,按照舊分類的話:

  • 「文化、社會與自然」和地理思想蠻像的,對理論發展都要有一定的認識,然後再找出其中跟文化社會自然有關的概念。
  • 「城鄉、區域與發展」大致上跟經濟、發展、政策、時事有關,當然也要從這些角度出發然後找到可以對應的地理學理論。

對於外系學生來說,我覺得看考古題對我而言最大的幫助是,意識到教授希望看到的內容,以及教授對碩士班新生的期待。修課期間常把地理學認知為「應用學科」,都市發展及城鄉政策、社區經營、地緣政治關係、空間規劃等等皆然,當然這也是地理學的重點之一,但其作為一個獨立領域學科的發展背景,也同樣是教授想看到的。同時這些也都是未來要修習應用課程、發展自己的論文時很重要的基礎。

除了前述那本《人文地理概論》之外,我自己準備上也花很多時間在上網找更多理論的詳細解釋。畢竟就算有筆記或投影片,到了備考期也都已經是若干學期以前的事情,斷斷續續的筆記只能幫忙找到重點,而且有時候覺得讀投影片的英文很吃力(X)加上我自己看網頁比看教材不容易分心,所以找網路資料算是念不下去時的調劑。

筆記:靈光乍現的關鍵字紀錄&可比較/陌生/常考的內容

平常手邊可以準備一張紙,把要查的關鍵字隨時寫下來,避免漏掉一些一閃即逝的聯想。同時即使準備期已經很短了,還是要做個筆記,把比較複雜的、可比較的、比較陌生、比較常考的部分抄寫下來,考前兩三天再空下時間好好讀當下覺得重要的點,CP值會比繼續吸收新東西高很多。

圖源:Pexels

圖源:Pexels

等到筆記投影片讀得差不多,就可以開始試答考古題。然後就會發現還是很多答不出來。這時候就可以開始針對問題找答案、想案例、搜集案例資料並加入人地觀點試寫,然後試著找齊回答各題需要的資訊。延伸的資料就盡量看,然後確定自己看到開放性的題目時,至少不會慌,要寫得出墨水分。

人文地理概論跟文化地理學的東西比較偏向統整跟例子,準備時也能慢慢幫助自己釐清人文地理學在講什麼,可以當作一種複習,也可以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認識比較常被提出的觀點或案例,做答的時候說不定派得上用場。

另外,雖然應考的是人文地理組,但至少在地理學的範圍當中,對於自然、人文、技術三大面向如果都有一定的瞭解,也會對於申論撰寫有很大的幫助。畢竟人文地理學很重要的一塊是人地關係,例如都市生態學、氣候變遷或地圖學應用在實作領域等等,水文、地形、氣候、環生、地圖學等學科在地理學系的脈絡裡面,也都早已加入人文關懷。此外,就我自己現在在永續領域的工作經驗來說,自然面牽涉的議題依然是當今主流,無論是就實作效益或時事話題的立場,儘管是人地的題目也大有可能牽涉到自然科學的觀點。

圖源:Pexels

圖源:Pexels

當然,並不是要大家本末倒置地去著重念自然地理,這邊是要建議至少對地理系必修科目都有基礎的認識,同時記下跨領域準備的時候自己覺得有趣、新奇、可以用人地觀點分析的案例,並且找至少1-2個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深究(例如我特別喜歡生態學,以及我自己是外系管理學院的另一套學習體系)。

地理學講究跨領域協作,人地的本質也很容易回應各式各樣的議題,總之在論述和舉例這方面,具有很高的開放度。因著兼容並蓄的學科本質,我很鼓勵有興趣的外系學生選考地理所。

(三)應考

要知道一科只有100分鐘(應該還沒改吧),英文就算了(超多人提早交),要好好寫四題申論真的很崩潰。

強烈建議開局五分鐘先掃過題目,決定哪題寫多哪題寫少擬定答題策略,可以快速先筆記每題應該用什麼理論、哪些案例來回應,尤其是案例搞不好有時候還要分配到不同題目。

扣掉開局和(我個人)手會一直抖字會變很醜的最後五分鐘,基本上不到25分鐘就要完成一題。但反過來說大家的時間都一樣不足,只要時間分配算合宜,應考時間全都拼命把自己會的東西稍微包裝過後塞到考卷上,每一題都有做答到,就算不是特強也可以有效縮短跟別人的差距(吧)。

同樣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個人經驗是,考前還是要練筆認真計時試答個幾次,就算不計入緊張或其他變數時間還是真的很不夠把所有想講的故事說完。太有信心洋洋灑灑的話,就算每題都有把握也很有可能最後卻輸給時間。少寫一題什麼的真的很虧。

最後就是真的遇到任何突發狀況,先想像沒自己的事,可以關心一下但手不要停下來。

然後前一天要睡飽。
圖源:Pexels

圖源:Pexels

(四)其他

整篇看完會不會覺得本系生在準備的過程感覺優勢很多?事實上就是。

出題和閱卷的老師也是人。

不管是了解各個老師的專長跟偏好、上課著重的點、常提到的理論、舉過的案例......,如果有機會先行了解,都會對準備和應答上更有幫助。對本系生而言,要想的是自己要怎麼利用這些優勢獲得基本的把握之後,往更深跟更廣的方向做準備。

如果是本校生的話,可以去修課獲得這些好處,不過基本上每堂課loading都不輕,也有各式各樣的小組報告或是實察,也可以幫助自己確認是不是真的喜歡地理吧:)。

如果前述都沒有辦法,可能就要找朋友幫忙問,或盡可能至少弄到公開的課程講義或課程大綱(通常會有建議讀本)。倒不是說少了這些就會陷入明顯的劣勢,只是相較下就要花更多的時間掌握考點(當然「花更多時間」這件事對於這個考試來說也是加分)。如果是非本科系的話,可能多想想自己所學怎麼跟這些備考學到的東西有合理關聯。地理真的很廣很廣,我當初也沒想到在管理學院學的經濟跟法條,會在城區發的政策面派上用場。當然也要把本系生們有的基礎惦記在心上,多讀多看努力做彌補。


應該是該提到的都有提到了,好像碎念了很多零碎的小細節,但就是盡可能想跟有興趣、正努力備考的學弟妹們分享一些可能對你們有幫助的方法或觀點。當然如果真的正準備要考台大地理所或人文地理學相關考試的朋友們,也都歡迎更多的意見交流。還有環工所也是,差點忘了自己也正準備迎接考生身份了,如果有相關經驗的大大願意伸出援手交流交流,大恩大德沒齒難忘。

avatar-img
99會員
236內容數
聊聊音樂、ACG、文化、ESG、閱讀,還有無法歸類的靈光乍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渡狼/DL 的其他內容
其實我也還是相信無形的世界,只是能被廣為流傳的文本,經常也是帶有更深層的意義和力量的。就是一個小小的分享,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希望不要壞了大家農曆七月膽戰心驚的興致,也還是期望大家寧可信其有,尊敬萬物,平安至上。
這幾年是不是越來越常聽到「女性主義」這四個字?尤其#MeToo事件接連不斷地爆發,也讓越來越多人關注這方面的議題。「女性主義」乍聽之下是一個政治正確、擁護人權的正面字眼,近幾年從教科書、新聞媒體到電商網站都能看到這樣口號式的標語,但是不是真的代表這樣的概念已經普及了?
這樣的抽離現世,無論作為逃避,或作為開闊對世界的想像,都可以視為一種打破框架的、帶啟發性的文本。
當文字和語言的使用原本就涉及符號與象徵, 沒有答案,或許就是答案。
永續議題和(部分)流行音樂作品,其實都帶有「倡議社會正義」、「消弭社會不平權」的性質。流行音樂的傳唱拓展了相關議題的受眾和關注度,企業永續對文化議題的關懷也有助於流行音樂產業的成長及多樣性。藉由不同領域的切入點,能讓相關議題的討論更豐富、被更多人所關注,而這也正是社會正義倡議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流行音樂,無論是音樂、歌詞內容、MV影像、甚至唱腔、咬字等等,每個元素、每個選擇,都蘊含了對於所謂「當代臺灣」的一種詮釋、紀錄、和想像。這牽涉的內容很多很廣,無論是意識形態、美感、一直到很直觀的物質性演變,這樣以影像或音檔的形式被留存的時代演變,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都會是彌足珍貴的研究材料。
其實我也還是相信無形的世界,只是能被廣為流傳的文本,經常也是帶有更深層的意義和力量的。就是一個小小的分享,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希望不要壞了大家農曆七月膽戰心驚的興致,也還是期望大家寧可信其有,尊敬萬物,平安至上。
這幾年是不是越來越常聽到「女性主義」這四個字?尤其#MeToo事件接連不斷地爆發,也讓越來越多人關注這方面的議題。「女性主義」乍聽之下是一個政治正確、擁護人權的正面字眼,近幾年從教科書、新聞媒體到電商網站都能看到這樣口號式的標語,但是不是真的代表這樣的概念已經普及了?
這樣的抽離現世,無論作為逃避,或作為開闊對世界的想像,都可以視為一種打破框架的、帶啟發性的文本。
當文字和語言的使用原本就涉及符號與象徵, 沒有答案,或許就是答案。
永續議題和(部分)流行音樂作品,其實都帶有「倡議社會正義」、「消弭社會不平權」的性質。流行音樂的傳唱拓展了相關議題的受眾和關注度,企業永續對文化議題的關懷也有助於流行音樂產業的成長及多樣性。藉由不同領域的切入點,能讓相關議題的討論更豐富、被更多人所關注,而這也正是社會正義倡議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流行音樂,無論是音樂、歌詞內容、MV影像、甚至唱腔、咬字等等,每個元素、每個選擇,都蘊含了對於所謂「當代臺灣」的一種詮釋、紀錄、和想像。這牽涉的內容很多很廣,無論是意識形態、美感、一直到很直觀的物質性演變,這樣以影像或音檔的形式被留存的時代演變,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都會是彌足珍貴的研究材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學期為高三文史法政班的國文加深加廣課,設計了「地誌文學」這樣的主題。十八歲的學生即將上大學、出門遠行,而因為排名較前、資源較豐的大學多半在北部,所以我們高雄的優秀子弟往往北漂,在北部讀完書,不少人也就留在北部找工作、定居生活,很少回鄉了!所以想要藉由這個單元教學,讓她們更理解高雄家鄉
Thumbnail
景觀系入學的學生主要以高職的設計群、農業群為主,但也包含部分的其他高職學群、高中生。本篇文章探討了景觀系學生的背景,並提出了個人適合性的建議。
Thumbnail
在地理的國度裏 自然與人文交錯成繽紛的世界 自然來自於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 人文來自於人口、經濟、交通、聚落、政治 以大地為底 隨意地塗抹 盡情揮灑 尋找一個科學的方法 來自於宇宙之眼的遙測 解析不清模糊形影 來自於孜孜不倦的地測 盡是攀不過的崇嶺 廣裘的幅員 遼闊的大地 渺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
Thumbnail
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
Thumbnail
關於選了一些課程的流水帳
Thumbnail
關於自己,喜歡的科目是地理與物理,討厭的是要背的歷史與化學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這學期為高三文史法政班的國文加深加廣課,設計了「地誌文學」這樣的主題。十八歲的學生即將上大學、出門遠行,而因為排名較前、資源較豐的大學多半在北部,所以我們高雄的優秀子弟往往北漂,在北部讀完書,不少人也就留在北部找工作、定居生活,很少回鄉了!所以想要藉由這個單元教學,讓她們更理解高雄家鄉
Thumbnail
景觀系入學的學生主要以高職的設計群、農業群為主,但也包含部分的其他高職學群、高中生。本篇文章探討了景觀系學生的背景,並提出了個人適合性的建議。
Thumbnail
在地理的國度裏 自然與人文交錯成繽紛的世界 自然來自於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 人文來自於人口、經濟、交通、聚落、政治 以大地為底 隨意地塗抹 盡情揮灑 尋找一個科學的方法 來自於宇宙之眼的遙測 解析不清模糊形影 來自於孜孜不倦的地測 盡是攀不過的崇嶺 廣裘的幅員 遼闊的大地 渺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
Thumbnail
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
Thumbnail
關於選了一些課程的流水帳
Thumbnail
關於自己,喜歡的科目是地理與物理,討厭的是要背的歷史與化學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