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朋友贈書,距離讀畢約一個月的現在,想起這本書仍會感到暖心。好久沒動手寫閱讀筆記,對習慣把上一本心得寫完,才能開啟下一本的自己有點困擾,閱讀時間會大幅縮減,卻又無法讓自己離開這種規律。於是讀完《我決定刻薄地生活》後,也思考是否要放寬對自己設定的規則。
看到書名《我決定刻薄地生活》時,馬上聯想到《就算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同樣是韓國作品,兩者都講述透過諮商擺脫不必要情感、達成與情緒共處的平衡生活,以及面對過去創傷的過程。不同的是《我決定刻薄地生活》為諮商師藉由個案的故事闡述,《就算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則為個案本身對諮商的啟發。
近幾年有很多這樣的書,在督促人們要積極前進的道德標準下,拓出一條讓人信賴又感到溫暖的路。我對心靈雞湯式文章並不那麼感興趣,覺得此類作品容易進入說教意味濃厚的模式,當我內心感到疲倦或情緒耗弱時,其實不容易接納別人用他們的角度教你怎麼活,我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準則獲得支持。此時過於強硬的方式反而會讓我感到不安,為了不讓自己再次受傷,內心銅牆鐵壁會越築越高。
閱讀這兩本書時,我的排斥感不重,我想是因為作者們以真實故事及親身經歷描述。比起教學,更像說故事,聽故事感受一定比聽課輕鬆許多,我認為是這兩本作品最大的魅力。即便並非每段故事都有共鳴,也會受心情影響而產生同理心。
- 打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種非常理所當然的慾望
當我受困於想將關係建立好的煩惱時,也會反省並反問自己是否有必要?為什麼要如此汲汲營營?假設沒有這段關係的我,會成為什麼也不是的人嗎?這些疑問總讓我回到學生時期承受同儕壓力的感覺,無論歲數增長多少,都仍希望獲得認可。
當自己重視某個人、某個群體或某件事,投放心力越多實屬正常。我很喜歡《我決定刻薄地生活》中將人際關係比喻成空氣的說法,作者提及:「空氣中並非百分之百都是氧氣,其中還混雜著二氧化碳、氮氣和灰塵,即使如此也不會影響我們呼吸。人際關係就像空氣,其中有我們所期望的完美關係,但也有時會伴隨著焦慮、恐懼和意外的創傷。」
不需要苛責想維持良好關係的心,只須謹記世界上不會有永遠完美的關係。當自己試圖不那麼用力,一定能感受到關係自然而然的流動,體會到關係沒那麼難處理後,相處也會更自在一點。
- 健康的人無法理解生病的人,富人無法理解窮人,製造傷害的人無法理解受傷的人。因為一個人所經歷的、所看見的、所聽到的東西,就組成了這個人的全世界
我們身處的世界,其實是內心透過以往經驗與未來期望投射出來,因此我們會期盼它應該長成的模樣。然而每個人經歷與感受不同,即便再相似也會有比例上的些微差異。當現實與腦中構築的世界相悖,便容易型塑失望與遺憾等情緒。
如何寬容接納世界原本的態樣,以及寬心面對無法預測的世界,一直以來都困擾著我。以我個人習慣來說,在訂定好的日程中生活才能安心,一旦被其他計畫干擾便容易焦慮。書中其中一段話很適合作為這種情況的註腳:「身為人類,一旦心有所屬,要改變就很難。無關乎那是出於有意或無意、是對或錯,只是害怕當下這瞬間的變化而已。」
因改變而產生恐懼或寒心的情緒沒有錯,重要的是在情緒產生後的調節,可能是將期待值降低,或者做出實際行動改變現況。為了保護自己,不要太常掉入自卑與失望的世界中,請不要忘記人可以比想像中更勇敢果斷。
打這本書心得時,彷彿也在跟自己對話。就最近自己與諮商師常談到的話題,選擇兩段特別有感觸的話來寫心得。書中還有其他主題值得探究,人心與關係果然是一門深不見底的哲學。且走且學,透過這種方式治癒自己,學習到了正視情緒與耗弱時如何清空內心。為了不讓生命成為一攤死水,注入新能量與善待自己的新方法是很重要的。
讀畢期許:願自己在不遠的未來能更接納每一部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