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紀錄:《旁觀他人之痛苦》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也許唯一有資格目睹這類真慘實痛的影像的人,是那些有能力舒緩這痛苦的人——像是拍照所在地的戰地醫院的外科醫師——或那些可以從中學習的人。其餘的我們,不論是否刻意如此,都只是窺淫狂罷了。

戰爭影像與反戰

以前聽到這本書時,總以為它是廣泛性地在討論「旁觀他人之痛苦」這件事情。但真正閱讀後,才發現它其實是更偏向於討論「透過影像去觀看遠方戰爭的痛苦」。

受苦受難的形象在藝術創作上可說是源遠流長,然而我們卻難以將觀看藝術中苦難的反應,與觀看相片中苦難的反應相提並論。對於哥雅《1808年5月3日》或是畢卡索《格爾尼卡》,我們或許還能在震撼之餘去感受畫家所帶出的藝術性,卻幾乎不可能對真實的影像做出這樣的欣賞。

這些痛苦的戰爭影像,是可能達到反戰的效果的嗎?桑格塔開篇即藉由吳爾芙的著作開啟了這樣的討論。照片使遠方的事物變得「真實」,使有良心的觀者為之顫慄。因此,當人們看見那些端垣殘壁、哀鴻遍野的駭人影像,又怎麼可能不放下一切立場,反對戰爭呢?但在進入到這點前,我們或許需要先退一步去認清照片矛盾的特質——帶有觀點的客觀性。即便再怎麼看似客觀公正,卻沒有一張照片可以在沒有人為介入的狀況下被攝下、發表,也沒有一張照片可以被閱聽者真正毫無立場地觀看。端以敵對雙方的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竟在同一場戰爭中,使用同樣的平民遺骸照片進行宣傳,便可見一班。

*原話為「最近一輪的巴爾幹戰爭初期」。對軍事史超不熟,只能猜測是在說 1991-1995 年的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


他人

影像為我們帶來遠方的真實。而這個遠方,在很多時候並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間隔,更是社會文化上的距離感。官方(與人們)對於己方暴力受害者的展示總是有所忌諱,卻對那些自己國家置身事外的受害者影像少有顧慮*。因為「那些『他人』,即便不是敵人,也只是可供觀看的客體,而不像我們,是能夠觀看別人的主體。」

而這樣的狀況也不僅限於戰爭影像:「事實上,全美各地找不到任何一座奴隸歷史博物館......在美國成立一座博物館來展示非洲奴歷史所蘊藏的滔天罪刑,等於是承認這類邪惡也會生於此地。美國人寧願想像邪惡只存於別處。」**

這或許也對應到了 2015 年敘利亞孩童在海灘上的那張照片,之所以在西方媒體掀起了那麼大的討論的原因——那些遠方的他人不再是模糊的他者,而是和自己的生活如此相像的「人」。

*此書 2003 年於美國出版,討論的基本上是美國當時的狀況。不確定近年相關情形是否有所更動。

**幾年前去費城時,印象旁邊有一個小小的開放空間展示著華盛頓是如何對待奴隸。感覺情況在這幾二十年間有所變動


那麼觀看還有意義嗎

1. 照片像我們疾呼:這是人能做出的行為,不要忘記!

如桑格塔所言,影像點出一個地獄,但卻無法告訴我們要如何撲滅其中的烈焰。但,「承認並擴大了解我們共有的寰宇之內,人或招來的幾許苦難,仍是件好事。一個動不動就對人的庸闇腐敗大驚小怪,面對陰森猙獰的暴行證據就感到幻滅的人,於道德及心智上仍未成熟。人長大到某一年記之後,再沒有權利如此天真、膚淺、無知、健忘。」


2. 影像是一項邀請。

照片無法補足我們對於背景資訊的無知,卻是一項邀請,邀請觀者去注意、去反省去學習與去嘗試為此做些甚麼。 


3. 影像提供了我們一個從塵世侵犯中抽離,自由觀察、抽選、專注地知性運作方式。畢竟,「沒有人能在思考之時同時揮拳捶人」。


結尾

最後記錄一下非常認同的本書結語:

「我們不曉得。我們真的無法想像身歷戰禍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無法想像戰燹有多麼猥怖、怕人;又怎樣可以習以為常。無法理解,不能想像。這是穿越戰火、身畔不遠的人橫遭不測、自身卻僥倖逃過厄運的每個士兵、每名記者、每位支援人士及獨立觀察者,永遠揮之不去的持續感受。而他們是對的!」


    avatar-img
    4會員
    1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查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聞讓你產生了獲得了競爭優勢的錯覺,然而正好相反。
    ——而這樣的列寧當然也要吃飯。 老實說,原本是帶著 "There is no love sincerer than the love of food." 的預期翻開這本書的。畢竟,在餐桌上,還有甚麼是不能夠坐下來好好談談的呢? 但我大錯特錯。即便每一個章節都嚴謹地附上了正經的食譜,可這本書與其說
    這是一本痛苦,美麗,殘忍而溫柔的作品。 它把你引領到一片荒蕪,讓你破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與脆弱,然後放手,輕輕地和你述說悲傷的結局。 #劇透好劇透滿預警
    "朋友希望創造不同的、無法預期的未來,因此朋友賦予彼此影響自己的權力,將自己的身分至於不確定的狀態。" 本書不!是!交友指南 XD 他不會告訴你「怎麼」和人建立友誼,而是試圖探討「為什麼」我們會建立友誼。換句話說,這本書大概不會為實際生活帶來幫助,只會滿足你的好奇心 :D
    由清光緒年間探花俞陸雲先生為後輩所編,值得細細品讀的詩評。
    新聞讓你產生了獲得了競爭優勢的錯覺,然而正好相反。
    ——而這樣的列寧當然也要吃飯。 老實說,原本是帶著 "There is no love sincerer than the love of food." 的預期翻開這本書的。畢竟,在餐桌上,還有甚麼是不能夠坐下來好好談談的呢? 但我大錯特錯。即便每一個章節都嚴謹地附上了正經的食譜,可這本書與其說
    這是一本痛苦,美麗,殘忍而溫柔的作品。 它把你引領到一片荒蕪,讓你破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與脆弱,然後放手,輕輕地和你述說悲傷的結局。 #劇透好劇透滿預警
    "朋友希望創造不同的、無法預期的未來,因此朋友賦予彼此影響自己的權力,將自己的身分至於不確定的狀態。" 本書不!是!交友指南 XD 他不會告訴你「怎麼」和人建立友誼,而是試圖探討「為什麼」我們會建立友誼。換句話說,這本書大概不會為實際生活帶來幫助,只會滿足你的好奇心 :D
    由清光緒年間探花俞陸雲先生為後輩所編,值得細細品讀的詩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
    Thumbnail
    这是我们与过去的人们不同的地方,他们如果自己不是受害者、肇事者或目击者的话,就只能听到些流言、或黑或白的传说,而今天,战争像连续剧一样在我们眼前上演。
    Thumbnail
    失去希望與溫度的人,都是戰爭中的俘虜。「聖誕快樂」,文化差異反而彰顯了文化之上,更貼近人心所共同渴望的,對「放下仇恨」的嚮往。戰事讓稀鬆平常的祝福成了禁忌,再沒人記得可以提起。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
    Thumbnail
    这是我们与过去的人们不同的地方,他们如果自己不是受害者、肇事者或目击者的话,就只能听到些流言、或黑或白的传说,而今天,战争像连续剧一样在我们眼前上演。
    Thumbnail
    失去希望與溫度的人,都是戰爭中的俘虜。「聖誕快樂」,文化差異反而彰顯了文化之上,更貼近人心所共同渴望的,對「放下仇恨」的嚮往。戰事讓稀鬆平常的祝福成了禁忌,再沒人記得可以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