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理性與感性的不平衡

我發現現在是個很講求理性的世界,甚至與家人相處也是如此,好像一個人若按照社會的安排下成長,成功的話,他將會成為一個很理性的機器,但正是我們有的感性與動物性,我們才能與機器、AI區分開來。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因為在我印想以來當我和我的父親分享我做到的事情,通常獲得的不會是鼓勵的擁抱,也不會是對方快樂的表情,而是會被追問這可以做什麼?那你的下一步是什麼?你作業寫完了嗎?你什麼時候要考試?

這些對推進計畫是有幫助的思考方向,也有關心到我當下較為緊急的事件,但我回憶起來卻感覺有些失落和空虛,好像心中某個地方沒有被滿足,有一種奇怪卻找不到形容詞的感覺,而現在我認為在當時我想要獲得的是認同,透過我希望可以從那裏獲得稱讚的人。

現在我也在成長中了,我覺得不如可以解釋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人們開始專注於結果,可以帶來甚麼效益大過於在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或是與人交際所獲得的情緒滿足。

當缺乏感性時,我們不再與人連結,只是陪伴在身旁不代表我們關心彼此,當我們無法從身邊的人獲得我們需要的關注與心靈的滿足,就算有人陪在身邊我們依然覺得孤獨和無聊,我認為這是簡單又明瞭的指標---理性與感性不平衡。

這理想和大家分享最近學習到的一個單詞:慈悲。他最初的單詞是子宮,最一開始慈悲的概念來自與母親哺育小孩,那樣無私的付出,希望自己能夠幫助對方幸福,就算幫不上忙,也會幫忙祈禱。

我們當然可以當先跨出那一步的人,先對身邊的人展現關心,先幫助對方過得幸福,自己感受到的喜悅也會日益漸增,打開一個美好的循環,話說我曾當過在雨天被撐傘的人,也當過在雨天幫別人撐傘的人,這兩者都令我感覺非常美好,現在在撐傘時聊過的天都還可以像看電視劇一樣在我眼前撥放,那一天也因為這短暫的幾分鐘變得特別,自我道德感也有所提升,對幫我撐傘的人的感恩都還可以給我帶給我內心深處的喜悅。

謝謝你們的閱讀,喜歡的話請按個愛心讓我知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