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

有人主張一日兩餐,有一主張一日三餐,也有人主張「羊吃草」的用餐方法,少吃多餐。有研究顯示,相較之下,一日三餐,蛋白質消化率較高,對身體最有好處。然而,長久以來,人們一日都吃兩餐,大概到唐宋之際,一日三餐才流行起來。

古人一日兩餐。上午九點至十點吃一餐,叫「朝食」,又叫「饔」(「朝食」這個叫法,現在中國人不說,日本人反而保留了下來(ちょうしょく))。下午四點至五點一餐,叫「餔食」,又叫「飧」,「誰知盤中飧」的「飧」。東周到隋唐,人們都是一日兩餐。唐代中後期,一些貴族開始吃中午一餐,但民間並不流行。到了宋代,百姓開始多了吃午餐。南宋詩人范成大家中請客,不早不晚,就邀人吃午飯。《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說到,武松早上去衙門打卡,八九點便下班回家,嫂嫂潘金蓮為他預備了早餐,誰知武松到中午還未歸來,潘金蓮又做了一頓午飯。《水滸傳》文本在明代逐漸定型,當時吃午飯已經甚為流行了。

現代社會,一日吃多少餐,因人而異。有人提議每天只吃一餐,叫One Meal a Day(OMAD)。有人提倡輕斷食。英國著名醫生Michael Mosley在2012年提出這個概念,簡而言之,就是每周五天正常飲食,兩天稍加控制。更有人提倡七日斷食法,每天只喝水,不進食。《大唐西域記》有一段記載,說中印度有個地方叫「大施場」,那裡的人整天想著升天成佛,很多人就絕粒不吃,「七日斷食,然後絕命」。


文:娓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