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一退,際遇有如天壤之別!《老子》云:「福兮禍所倚!福兮禍所伏!」, 知進退,不容易啊!小如個人的生死,大如國家的消亡!為政者,不能因個人,政黨的執念,爭一時的意氣,要為託付的人民身家性命,心心念念,知所進退! 如今,人民的意志,被上位者扭曲,誤導,利用,脅持,掛羊頭賣狗肉,民主二字,走到今天,極其諷刺! 舉例來說,美國,這個常常高舉民主,人權大纛,指摘世界各國政治體制的國家,現今對下一屆總統的候選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民認為,川普跟拜登都不適合當國家的領導人,但,卻悲哀的發現,他們對此趨勢無計可施,無可奈何! !
因為醃製時常常需要用到鹽滷,故,鹵/滷,亦常常出現在醃製類似物的稱謂上!
《台日典》bah-lōo肉鹵。肉sīⁿ鹽出來ê汁。鹽[しほ]をした肉[にく]より出[で]る汁[しる]。
肉醬,近代多用「肉燥或肉臊」,這是後來才有的閩南詞彙,稱為 「bah-so3」!
許多台灣小吃中也會加入肉臊,例如肉臊飯(台灣北部也稱為滷肉飯)就會在白飯上淋上有醬汁的肉臊,像肉臊麵、擔仔麵、陽春麵、米糕,甚至燙青菜中也會加入肉臊。
【臊子】肉末,細剁的肉。《水滸傳》第三回:“奉著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
【燥子】即臊子。方言。細切的肉。亦指烹調好加在別的食物中的肉末或肉丁。宋吳自牧《夢粱錄·肉鋪》:“且如豬肉名件,或細抹落索兒精、鈍刀丁頭肉、條攛精、竄燥子肉、燒豬煎肝肉。”宋吳自牧《夢粱錄·分茶酒店》:“食次名件甚多……燥子沙魚絲兒、淸供沙魚拂兒、淸汁鰻鰾、假團圓燥子、襯腸血筒燥子、麻菇絲筍燥子。”
臊 so/tsho, 躁 tso3 , 報切=躁切,po3 vs. tso3, 急速切,切末也!
相關字詞:
急暴就是躁!
《焦循正義》:《說文》:䐑者切之成薄片,如今片肉也。又將所片細切成條,謂之"報切 "。段氏玉裁云:「報hu3」,讀為赴疾之「赴hu3」。按「報po3」與「躁tso3」音近。報之為疾,即躁之為疾。報而切之,即今肉躁(tso3)子也。南史恩偉傳云:宫中譌曰:趙鬼食鴨㔅,諸鬼盡著調。蓋漢言「報」,六朝言「㔅」音,siau3 (->sio3->so3),今則為「躁」也。《水滸傳三回》:魯達坐下道:奉著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作臊(so)子。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肉鋪》:「且如豬肉名件,或細抹落索兒精、鈍刀丁頭肉、條攛精、竄燥(so3)子肉。」
報又與赴(hu3)通。《禮·喪服小記》報葬者報虞。《註》報,讀爲赴,急疾之義。虞以安神,不可緩也。
自註:報若讀如赴hu3,則應該是假「復」hok字! 反覆切割義。 若讀如po3, 應該假「暴」字,疾切義!
兩部字典都沒有「肉燥」義! 但有「鹵肉」詞
《教育部字典》:loo2-bah-png7:滷肉飯。漢字(其他寫法)魯肉飯。解說(華文)、例(台文/白話字)【名】普遍常見的小吃。將紅蔥頭切碎爆香,再加入豬絞肉拌勻,後以醬油、五香粉、冰糖、胡椒粉、米酒等佐料燜煮,後加入鹽調味,即成淋料。將其淋在白飯上,即是滷肉飯。惟此食物在臺灣南部則慣稱之為「肉燥飯」。 將白飯配上一些當令的菜餚,再加上一塊用滷料燉煮過的五花肉,在臺灣南部多稱之為「滷肉飯」,惟此食物在臺灣中北部則慣稱之為「炕肉飯」。
《禮記‧內則》中的記載的周代飲食:「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煎醢,加於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毋」。熬煮肉醬澆在米飯之上,拌著吃,稱為淳熬,澆到黍米飯上,則稱為淳毋,此食品廣為流傳並隨著時間產生許多區域變化。
《周禮.天官冢宰.膳夫》,周天子每天食用的八珍中「淳熬」、「淳母」兩種都類似今天台灣的滷肉飯,也類似中國大陸的肉醬蓋澆飯;類似卻相異。《禮記.內則》解釋淳熬:「煎醢,加于陸稻上,沃之以膏」。說明淳母則是:「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淳母和淳熬一樣,只是改旱米為黍米,一樣將煎好的肉醬加油脂覆在米飯上。
肉燥飯,滷肉飯,在南北台灣指的是同一物!是從古時候的「煎醢」沿襲至今!煎者,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