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常對生活進行反思的話,你會發現語言和經驗其實有很大的分別。
像有時候我們說苦瓜很苦,溪水很冷,等到吃了苦瓜、游了溪水,就會發現全然不像語言想像中所表達的那樣,我們只是被「語言預設」給制約住了!對於很多事的認定標準是憑藉語言,而不是憑藉經驗。
有些人覺得無聊很不好,無所事事、沒有目標,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聊」面臨的是「創意」的挑戰,當他開始衍生創意時,他就超越了無聊,換一句話說,我們只是被「無聊」這句話的語言意義給混淆了,變成從語言來理解,而不是從實作來經驗。
可惜的是,有些人不知道相對性的概念,認為別人認為苦瓜的苦就是自己覺得的苦,然後被苦瓜嚇住,連一口也不敢嚐,所以我稱它叫「苦瓜效應」,而我們之所以沒有辦法透過經驗來了解這個世界,很多的原因都是因為「苦瓜效應」。
其實這個世界的道理很簡單,就是誰先掌握知識或資訊,誰就能領先群倫,對於那些已經領袖群倫的人而言,他們最不想讓你知道的事就是他們手中所握有的知識或智慧,所以他們設下了「苦瓜效應」,讓你連碰都不敢碰,這樣他們才能繼續掌握優勢,在人類社會中呼風喚雨。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能力的範圍裡面,盡量親自去經驗、嘗試,不是把專家或媒體的說法當成真理。
以前為了糖類產業的生存,早期醫學界一直不肯說明甜食和肥胖或糖尿病之間的種種關連,一直到大家眼見為憑,從自身的經驗生出了智慧了,他們才願意解釋其中的因果關係。
沙拉油更好玩,它本來是石油的後製品,在食用油的市場一直打不過豬油,因為豬油可以自己搾出,市場出不來,於是就有了一個污名化的都市傳說或實驗證明,說吃豬油和三高有關連,因為豬看起來肥肥的,就是不說自己的油品是來自石油後製,然後整個市場豬羊變色,變成消費者一方面要花錢、再來要使用是否安全健康的食用油,我當時心想,從來沒有看過肥豬因為三高而掛點,這個專家說法到底從何而來?
小時候我很喜歡吃雞蛋,一天吃超過兩顆是常有的事,而且蛋是平民最健康的營養品,後來有人說什麼吃太多雞蛋膽固醇會太高,如果按照這個理論,那我從小到大不是就一直處於不健康的狀態,以致於後來有一段時間,大家都不太敢吃太多的蛋,現在又說吃蛋多寡和膽固醇沒有太多直接的關係,這不是把人「莊孝維」(台)嗎?
從糖類製品、沙拉油到雞蛋,話都你們在講,背後牽扯到什麼樣的利益,大家心知肚明,無奈現今的消費者都相信「苦瓜效應」,只要一說是「苦瓜」,連嘗試都不用,不僅相信,而且奉為真理。
所以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很多都是透過語言的概念化,可是語言的概念能代表真實的世界嗎?就像苦瓜的苦真的是苦嗎?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操作語言來讓我們相信苦瓜真的是苦的,連香瓜也都變成苦的了。
關鍵在於我們缺乏實證和質疑的態度,只想透過語言、文字、專家和媒體的說法來認知這個世界,如果我告訴你醫生對於病情的判定都是從嚴認定,這樣會變成誤診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因為如果變好,人家不會說你誤診,如果真的是最差情況,那醫生本來的判定也是如此,也不算誤診,這樣你了解真實的病情嗎?唯一確定的是醫生不會誤診!
動動你的腦筋吧!很多習以為常的觀念會不會是「苦瓜效應」所造成的,你真的對於一件事有充分的經驗嗎?還是你只是聽人說的,然後就形成了自己的概念,這樣的你真的能夠經驗於當下?活在當下嗎?大概是活在概念化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