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主日學主日,雜想四件事

這個主日是我們 PCT Bîn-Cho̍k 教會所訂的「主日學主日」,看到主日學的小朋友們參與主日禮拜服事當中,就想起了幾件事,隨手紀錄一下:

-

一、我自小就被帶去主日學,而且結束之後還不能回家,因為當小朋友們下課在外面玩的時候,我還要跟著大人們參加主日禮拜,這是我老父老母的堅持。現在想起來,我很小的時候就對長老教會的禮拜禮儀頗為熟悉,尤其是對聖詩的初次啟蒙,大概就是這樣潛移默化來的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有某個禮拜天主日學後,因為堂兄姊們熬不過我「盧」,於是「違規」把我帶回家,結果就被大人罵。其實堂兄姊們聚在教會門口彼此討論到底該怎麼「處理」我,因為他們知道我們這家有「家規」,所以都很苦惱,那個場景太過經典,記憶猶新。

-

二、我國小的時候,主日學推行「童來禮拜」(我猜這應該是批西踢總會的政策),由學生擔任司會、司琴、奉獻禱告和招待,而我最先是被指派奉獻禱告,後來「晉升」司會。只要輪到我,回到屏東阿嬤家,就得拿著那張大人寫好的程序單練習唸到流暢為止(當然,是台語)。

我發現自己竟然還留著那疊至少已逾十五年的文件,這大概都能捐贈給歷史檔案館收藏了吧。現在想起來,我們那代在很小的時候,就在學習如何與人配搭服事,以及面對聖工服事的態度,更重要的是信仰前輩(大人們)也獲得分享與傳承的練習機會

紅字是大人們帶我練習時,自己所寫的筆記,有些用注音符號標音,有些則是找相對應的「國語」字,但同時也有台語漢字的運用了。

-

三、最後一件事大概會得罪很多人,但卻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學業 vs. 信仰。升上中學,我開始補習,那種火車站前動輒百人以上的連鎖補習班,時間都跟一般長老教會常見的青少契衝堂,幾經找尋下,終於找到一間在下午聚會的獨立教會。

我禮拜六的行程很滿,下午去青少契,六點結束後馬上去附近吃飯,然後坐公車去左營高鐵站轉捷運到高火,上晚上七點多的補習班,九點半結束時再趕莒光號回屏東南州阿嬤家,週復一週。我之所以會講這件事,不是要標榜自己多「虔誠」,是因為當我們在疾呼信仰教育很重要,要從家庭做起時,那請問我們自己(包含「家長」)多看重這些事情?有些事情就是端看自己是否有意識到,並在允許的範圍下去嘗試調整和找到平衡點的,僅此而已。

稍微岔開提一下,我跟當時的部分夥伴們和牧師現仍互為臉友,所以他們應該看得到我寫這篇文。不諱言,我後來這些年在大專養成的信仰路徑及立場,與牧師時有所矛盾,但我仍感謝當年在那裡,備受照顧與造就,我的敬拜讚美帶領技巧、對聖經較系統性的認識,以及接觸靈恩傾向的營隊及論述,都是在那段時間培育起來的。

-

四、而我又再次想到自己在去年寫過的一篇短文〈道理我們都懂,但為何要剪紙?〉,稍微討論了我大批西踢現時的主日學教育培育問題,就不再贅述。

但補充一點,此次前往印度參加 CCA 年會其中一個最深刻的感觸是:什麼是我們批西踢的信仰傳統?我們該堅持與傳承什麼?求新求變是好事,上主的教會永遠都是新而活潑的「教會」,但只有隨波逐流、追求新潮絕非解方。

-

最後,我只驚訝,原來我也到了寫這種論調的年紀了。


 Su-Hong
 台灣.高雄.灣仔內
 2023.10.08 18:2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