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對自己慈悲21--回家,是無奈與悲傷的同現

幾個月前我帶孩子回母親的家,一如往常的,沒有事先告知她我會回去,等走到巷口的便利商店時,我告訴她再十分鐘我會到她家樓下,請她下來開門,她在電話裡等不及的把我念了一頓,表示我這樣實在很講不聽,這麼臨時到她家都不事先說。

我沒有回嘴,再提醒她一次十分鐘後請她來開門,我就把電話掛了。

我和孩子們說,我們買一瓶鮮奶給奶奶,這大概是奶奶唯一會接受的飲料,至於到了奶奶家之後,如果奶奶問你們的問題,可以回答的話就回答,不想回答或是不知道怎麼回答,就說要問爸爸就好,還有,如果奶奶給你們吃東西,想吃的話就吃,不想吃的話也可以不用吃,就說吃不下就好。

孩子們之前問我要在奶奶家待多久,我之前告訴他們待半小時就可以離開,他們哀嚎半小時太久,我說那就15分鐘,他們比較可以接受。

上了樓之後,果然母親問了孩子們一連串問題,關於學校或家裡的生活,孩子們能回答的都回答了,其他的一如我們的預言,母親開始問孩子們無法回答的問題,孩子們也說要問爸爸,我覺得孩子們做得很好。我不想孩子們一直被追問他們難以回答的,還有他們可能不願回答的,母親的焦慮從來不是別人回答到她滿意後就會止息,更別說回答了她不滿意的答案,當她轉向來問我時,我就是對她說,這些事情妳不用問,我也不想講。

我告訴她,我們只會在妳家裡停留15分鐘,妳好好坐下來一起看個電視,閒聊就好,不用一直問問題,問到大家都煩也沒有意思,時間也是這樣過去。

她習慣不停問問題的方式從我這邊得不到答案,她碰了一鼻子灰,轉進去廚房削水果,還有拿出中午她沒吃完的飯菜,邊碎念這麼臨時回來,她要怎麼準備。孩子們都不想吃,我自己也不想吃,我提醒她,我就不希望妳花錢準備,妳花了錢買吃的,一下子把錢用完後又去向姊姊預支,到時候又把預支錢的理由說是我們回來的緣故,而不是妳自己負起責任。

她彷彿沒聽見我說明為何總是臨時才告知到家的原因,又轉進去房間拿了一些餅乾與別人送她的衣物,要我們帶回家。我告訴她,我從妳家離開不會帶任何東西走,這些東西我們都有,妳自己留著用,我們有行李,多帶了也是負擔,妳剩不到5分鐘可以和我們相處,妳還是要做這些我們不需要也不想要的事情嗎?

她依然沒聽見似的,開始責怪我沒有把孩子們教好,不聽她的話吃東西,不尊重自己的奶奶,不懂得愛惜東西把東西帶回家用,我默默環視著陽台凌亂可能墜落的植栽,家裡許多洗過的免洗筷與塑膠湯匙,還有那個新買的冰箱,也倒數著最後幾分鐘,孩子們也在等待。

終於,我告訴孩子們時間到了,也告訴母親時間到了,我們起身離開,她開始把東西塞進孩子手裡,我告訴孩子們把東西給我,我拿去放在椅子上,她依然碎念,開始詢問我們今晚在哪個旅館過夜,何時搭火車離開等等。我什麼也沒有回答,只是告訴她,好好保重身體,我們離開了。

走出樓下大門,孩子們深吐了一口氣,近似歡呼著說終於可以走了,我苦笑著說忍耐很久了喔,他們點點頭。弟弟告訴我他被奶奶嚇到,我說為什麼,他說因為奶奶一直把食物塞到他臉前,他被嚇到,他不想吃,哥哥說他也不想吃,為什麼一定要吃。我說那是奶奶的習慣,可是你們可以為自己做選擇。

我問他們,那現在想去哪裡,我們得去搭公車,他們看到公車站牌旁有小間義大利麵店,他們說想吃這個,我說好,我們進去吃東西休息一下。我想,我們的身體都很清楚,壓力大的時候我們不想吃東西,壓力解除的時候,就想吃東西補充能量。

讓我和自己說說話:

以前,以去母親家,更多的時候是氣憤,面對不停的碎念與指責,你自動化的情緒就是氣憤,甚至對母親要求她停下這些叨念,而這些你希望她發生的改變從來沒有任何一次成功過。

這次去,你就是知道不勉強自己,也不要讓孩子們被你母親勉強,待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時間,接受母親仍然是原來的樣子,儘管這個接受是一種無奈,總好過你在孩子們面前與母親吵架。

但你自己清楚,離開母親的屋子後,好似苦笑的底下,其實是悲傷,這幾十年來母親聽不懂你話的悲傷,至今也仍然聽不懂她自己孫子的話的悲傷,她始終認為都是別人在傷害她與辜負她,卻沒有看見與聽見她自己在做的事情與在說的話。

你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好好離開,就是讓她與你的孩子們見個面,其他的,你也不再強求,她恐怕做不了一個平凡的母親與奶奶,你知道,你仍然讓她與孩子們見面,你覺得再是無奈與悲傷,見個面總還是可以的,畢竟悲傷的同時,你還能看著孩子們邊聊天邊吃著義大利麵,感覺就沒有那麼難受了,謝謝他們,還有,謝謝你自己做了這件事。


2023.10.1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透過自我對話探索過去所迴避與壓抑的情緒與情感,希望慈悲諒解自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