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與「權力」的構築────另一種詮釋角度的《蒼鷺與少年》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宮崎駿變了。」是我走出影廳對朋友說的第一句話。

從前他所指導的電影具備闔家觀賞的性質,大人從《風之谷》、《天空之城》、《魔法公主》…..作品體會文明與自然的不和諧,孩子經由創造性的場景、物件(王蟲、山獸神)和強烈劇情張力中感受到不遜於好萊塢電影的商業性觀看體驗。

宮崎駿對孩子很殘酷,卻也很溫柔。王蟲引發的大海嘯、足以毀滅國度的天空之城、發狂的動物和山獸神,這些作品的核心觀點是─「人類以失控的慾望破壞平衡,終將反撲自身」,然而劇終依舊會傳遞近似「希望」的訊息─「只要心中還保有溫情與敬意,人類的未來便不至於走向毀滅」。

這種「殘酷-溫柔」的二元性,建立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感受基礎,可以討論劇情的想法、細節,甚至深入到自然觀、政治觀…..種種議題。

然而在處處充滿隱喻的《蒼鷺與少年》中,上述的性質已然消失,滿溢的符號、複雜的敘事手法即便是成人也不易理解,更別提本片的最終結論對孩子而言可稱得上「不可能接受的殘酷」(下一篇才會談到這點)。

以下,我便以個人觀點解釋劇情中的各種隱喻,由於是第一次書寫隱喻分析的影評,還請多多指教。

raw-image



一. 權力與秩序────《蒼鷺與少年》的核心議題

本身不是基督徒,但我在劇情中看到了兩處宗教象徵。

1. 來自天外的塔

以下是《創世記 第十一章》的內文: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raw-image

「巴別塔」的故事解釋了戰爭與衝突的起源。原初時代,人類擁有共通的語言,心存「通往天際」與「宣揚名號」的慾望,當耶和華將人類分成許多族群後,共通的語言與合作消失了,慾望卻保留下來,在失去良性的基礎下引爆了永不止息的相互鬥爭。

舅公建造的塔,是人類“通天”、“傳揚我們的名”的妄想,對能力、權力的高估,即是歷史上大多數衝突的起源。

由此可以連結劇情剛開始的二戰,許多人習慣將這場戰爭簡化為民主與集權政體的對抗,但以客觀角度解釋,相似政體合作僅是時勢所趨,戰爭真正的起因是失控的權力鬥爭與資源爭奪。從這種角度看待二戰,便不存在純粹的「正義」,人類毀滅性的殺戮僅是為了維護自巴別塔停工以來分裂的族群之間的自我利益。

此外,「塔」還象徵著什麼?


記得嗎?塔世界秩序的構築者、真人的外曾舅公便居住於塔頂。當鸚鵡們列隊將火子送到舅公面前,只有鸚鵡王與他的隨從可以登頂,留下的鳥兒們嚷嚷著:「帶我去!帶我去……」

高度的落差形成一種權力空間。塔下的人帶著欽佩、羨慕的心情仰視具有壓迫感的建築;塔頂的人俯瞰大地,對其而言,地面的一切不僅渺小且一覽無遺。

「上」與「下」之間因為心理作用形成了一種空間上的不平等,此心態漸漸擴展到語言的各種層面,如:上流下流、上等下等…...。空間與階級塑造的關聯錯綜複雜,至少我們能確定,在人類還沒有能力造出「塔」之前、或是人類還沒有「權力」的概念之前,社會是相對平等的。

raw-image

二. 方舟

          《蒼鷺與少年》中,塔的力量來源是一塊石頭,真人的外曾舅公藉由它構建塔內的世界。

          個人覺得,那塊石頭的形狀看起來就像「方舟」。如果假設成立,塔主便扮演著「諾亞」這個角色。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
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
挪亞與神同行。”────《創世紀 第六章》

方舟象徵「拯救」,是物種、文明即使身負罪惡卻得以存續的權利,上帝制定了秩序由諾亞實施,帶上所有物種的一公一母在洪水之後繁衍生命。

篩選本身即是一種「秩序」,建立在被賦予的「權力」之上。

當今環境因為文明予取予求而變得不堪負荷,如同塔主所言:「未來你的世界會變成一片火海」。某日世界或許會需要救贖,無論是將部分人的生命和基因留存,或制定一套不容違抗的制度,當人類真正別無選擇的時候有各式極端方法可能實施。殘酷的地方在於,必須有所取捨。

    為什麼塔主囚禁鵜鶘卻不給予充足的食物,讓他們以人類的靈魂「哇啦哇啦」為食?為何對鸚鵡的殺戮暴行視而不見?

因為一切都是不得已的。

為了「平衡」。

raw-image



二. 塔世界的「平衡」────「積木」的隱喻象徵

塔主終日堆著一座搖搖欲墜的積木塔,不確定這座塔還有沒有辦法再撐一天。

先猜測積木象徵什麼。我們可以思考文明至今以來是透過那些事物積累與維繫。

首先是制度,從部族制、封建制、君主制到民主制…..人類以不同的權利分配聚集力量,實現個人無法達成的事情。政治之外還有法律,建立國家的規範,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法律已經從「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原始型態轉化成《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分立的結構。無論是政治與法律的改變都漸漸趨於成熟。

其次是器物與科技。現代人按下開關就有燈照、打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的生活,絕對不可能從農業社會一躍而至,中間經過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累積,才形成今日的光景。

各種層面的發展,人類就像堆積木一樣拼湊出文明的基礎。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我們是否也遺失、被剝奪了什麼?上述的種種積累看似美好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卻也同時具有傷害性,權力的集中造成迫害、法律條文麻痺了與生俱來的同情心、受汙染的環境、失控的狂熱思想…..

身而為人,我們與社會的連結性越來越高,卻也慢慢失去主體性。

raw-image

回到《蒼鷺與少年》。作為塔內秩序的創造者、全知全能的存在,為什麼無法堆出一個恆久、穩固不變的塔呢?

因為,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積木有方形、圓形、圓柱、拱門形…..這些形狀創造不出平衡。

人類之間的利益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

塔主蒐集了13塊「不帶有惡意」的積木給真人,讓他成為自己的繼承人創造一個和諧穩固的塔世界,然而,少年拒絕了。

「這就是我惡意的證明。」真人指著頭上的傷口說道,那是他為了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用石頭砸出來的。

為何積木是「13」塊?人類總用可理解、均衡的方式建立規則,一年中有12個月、奧林匹斯的12位主神、耶穌的12名門徒……「12」這數字充滿和諧與規律,令人安心。然而「13」超越「12」,象徵混亂、無序、無目的,或許更接近世界真實的樣貌。

即便是再怎麼良善、完整的部件,當它們堆疊成塔的形體時便會歪斜,並非積木本身有所缺失,而是絕對的平衡不存於世,絕對的平衡者也是。

raw-image

下篇將會延續本文的觀點,解析《蒼鷺與少年》中三種鳥類:鵜鶘、鸚鵡與蒼鷺,分別象徵什麼意涵,並且討論個人對於日文片名「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觀點與推測。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有評論寫道「之前的宮﨑駿都是被稀釋過的,這個才是最純粹的一部。」,看完才發現,這不是什麼誇獎的話——原汁都是無味而苦的,肯定談不上美味,就是最原本的味道。所以得加上奶油與香料,濃濃地燉,喝下去才有溫暖到發泡的感覺。
這是一部沒有任何廣告,甚至播放預告片都鼓勵觀眾閉眼的零宣傳動畫電影。剛好我的書寫也不太喜歡描寫太多情節,喜歡表達體驗作品時的感受、情緒,所以害怕劇透的朋友,還請安心服用。一起珍惜這種沒有預設立場的影片,很純粹的享受一場電影
每當談到吉卜力,多數人聯想的可能都是充滿活力的那一面,所謂溫馨、奇幻、綺麗的世界。然而,實際走入電影奇觀之後,卻又會發現裡面的角色,往往活得過於辛苦,令人感到不捨、心疼,甚至因此產生共鳴。而這正是吉卜力在敘事上的魅力,或者說吉卜力世界的另一面,除了生離死別之外,角色還得迎擊生命的各種殘酷⋯⋯
宮崎駿執導兼編劇的蒼鷺與少年(The Boy and the Heron),七月在日本上映,十月在台灣上映。該電影的靈感發想取自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發表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一書。先看過書,再去觀影,對於電影敘事之宏大,卻在許多細節處縝密鋪陳,不得不說整個情節,畫面,色彩,音樂如同第一次接
《蒼鷺與少年》是一部帶著藝術片氣質,走著宮崎駿式的英雄之旅的故事,意思就是,本片依然有非常清晰的劇情主線,但其他如背景與角色都充滿許多象徵與寓言,適合喜歡文本解讀的人。 整體來說,《蒼鷺與少年》我個人算推,我當作是很有劇情的藝術片看。
《蒼鷺與少年》還沒上映,已經註定是吉卜力最特別的作品之一:它沒有任何映前宣傳、保密所有配音演員身份、保密主題曲、沒有預告與宣傳劇照……而且,宮崎駿還表示過,這會是他的最後「引退作品」。 事實是宮崎駿不可能退休,他強烈的左派性格與創作觀,其實早就註定了他必須創作至死的「宿命」——坐在搖椅上數著來自「
有評論寫道「之前的宮﨑駿都是被稀釋過的,這個才是最純粹的一部。」,看完才發現,這不是什麼誇獎的話——原汁都是無味而苦的,肯定談不上美味,就是最原本的味道。所以得加上奶油與香料,濃濃地燉,喝下去才有溫暖到發泡的感覺。
這是一部沒有任何廣告,甚至播放預告片都鼓勵觀眾閉眼的零宣傳動畫電影。剛好我的書寫也不太喜歡描寫太多情節,喜歡表達體驗作品時的感受、情緒,所以害怕劇透的朋友,還請安心服用。一起珍惜這種沒有預設立場的影片,很純粹的享受一場電影
每當談到吉卜力,多數人聯想的可能都是充滿活力的那一面,所謂溫馨、奇幻、綺麗的世界。然而,實際走入電影奇觀之後,卻又會發現裡面的角色,往往活得過於辛苦,令人感到不捨、心疼,甚至因此產生共鳴。而這正是吉卜力在敘事上的魅力,或者說吉卜力世界的另一面,除了生離死別之外,角色還得迎擊生命的各種殘酷⋯⋯
宮崎駿執導兼編劇的蒼鷺與少年(The Boy and the Heron),七月在日本上映,十月在台灣上映。該電影的靈感發想取自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發表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一書。先看過書,再去觀影,對於電影敘事之宏大,卻在許多細節處縝密鋪陳,不得不說整個情節,畫面,色彩,音樂如同第一次接
《蒼鷺與少年》是一部帶著藝術片氣質,走著宮崎駿式的英雄之旅的故事,意思就是,本片依然有非常清晰的劇情主線,但其他如背景與角色都充滿許多象徵與寓言,適合喜歡文本解讀的人。 整體來說,《蒼鷺與少年》我個人算推,我當作是很有劇情的藝術片看。
《蒼鷺與少年》還沒上映,已經註定是吉卜力最特別的作品之一:它沒有任何映前宣傳、保密所有配音演員身份、保密主題曲、沒有預告與宣傳劇照……而且,宮崎駿還表示過,這會是他的最後「引退作品」。 事實是宮崎駿不可能退休,他強烈的左派性格與創作觀,其實早就註定了他必須創作至死的「宿命」——坐在搖椅上數著來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純粹的題目甚至就是原文片名<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那麼單純,包含主角真人的名字─「成為真正的人」也都在對觀眾提出疑問。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他更多的理解外在的世界也更多去建構自己的世界,而喪母陰影帶來的罪咎感卻使他懷疑起世界的運作模式、沈重於自己的無能為力,那樣的痛苦是眼睜
Thumbnail
“當我們對待一件真正的藝術品、一件傑作時,我們對待的是一件自在之物,對待的是一幅和生活本身一樣令人費解的影像。”
Thumbnail
宮崎駿的最新作《蒼鷺與少年》,是一個關於未來和回憶的情書,儘管敘事雜亂,但影片中充滿宮崎駿經典電影的影子,表達對自然萬物和反戰議題的關懷。宮崎駿希望觀眾能透過本片和他開啟對話,回首過去,思考自己的成長。即使不是完美的收官之作,但《蒼鷺與少年》將是宮崎駿在動畫世界留下的珍貴色彩。
Thumbnail
從植物的排他性、動物的地域性到人類的內團體、外團體之分,似乎都脫離不了保護同質/同物種/同族,甚至保護自己的起心動念。這通常就是對立與衝突發生的時刻...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27年首映的作品《魔法公主》,於2024年1月5日再度重返大螢幕播出。當中主角阿席達卡的家鄉因為...
《魔法公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便是山獸神踏過之處,草木瞬間繁榮,又瞬間枯萎。 想從山獸神在《魔法公主》中的涵義、象徵,來稍稍談一下,這部描寫人與自然之鬥爭,展示「活著之真實」的作品。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文章探討宮崎駿動畫《蒼鷺與少年》,實質上探討了人類對權力的渴望與對抗,以及對外來物種的接納與影響。藉由鸚鵡和其他動物,呈現了不同物種間的平衡和影響。本文將提供對於動畫中象徵和政治意涵的深刻探討。
Thumbnail
這是第一次宮崎駿的電影主題曲由男生來演繹。因為母親意外過世而受苦的主角少年牧真人,全心埋首工作的真人父親牧勝一,期待有人可以承繼自己使命的曾舅公,或許都是宮崎駿自己貨真價實的感受,分裂並投射到不同角色身上。本文援引英國精神分析師克萊恩「憂鬱心理位置」的概念,來闡述心理創傷、哀悼工作與修復的過程。
Thumbnail
在《蒼鷺與少年》這部電影裡,惡火吞噬一切,將少年逼到崩潰邊緣,接著蒼鷺煽動於外,個人的好奇渴望召喚於內,於是少年一步步踏上成長之路。在旅程裡,他遇見葬身火海的母親分身—火美,親眼見證火從毀滅者轉化成為救贖者。於是克服恐懼的心魔,長出面對生活的勇氣,最終帶著智慧重回現實世界。  
Thumbnail
人類狂妄想征服世界的野心蔓延著,重溫《魔法公主》平衡一下心中的不適應,片中反映出宮崎駿的細緻觀察力,畫作的細膩... 1.一定要贏、征服別人 2.地球村包含人、動物、植物、及...
Thumbnail
如同他在 1995 年的備忘錄中所說的:「《魔法公主》並不打算解決整個世界的問題。狂暴的森林中神和人類之間的戰鬥無法止息,不可能會有幸福的結局。」這也意味著《魔法公主》註定是一個無解的故事。而在 27 年後重映的今日,作為人類的我們找到正確答案了嗎?
Thumbnail
這個純粹的題目甚至就是原文片名<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那麼單純,包含主角真人的名字─「成為真正的人」也都在對觀眾提出疑問。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他更多的理解外在的世界也更多去建構自己的世界,而喪母陰影帶來的罪咎感卻使他懷疑起世界的運作模式、沈重於自己的無能為力,那樣的痛苦是眼睜
Thumbnail
“當我們對待一件真正的藝術品、一件傑作時,我們對待的是一件自在之物,對待的是一幅和生活本身一樣令人費解的影像。”
Thumbnail
宮崎駿的最新作《蒼鷺與少年》,是一個關於未來和回憶的情書,儘管敘事雜亂,但影片中充滿宮崎駿經典電影的影子,表達對自然萬物和反戰議題的關懷。宮崎駿希望觀眾能透過本片和他開啟對話,回首過去,思考自己的成長。即使不是完美的收官之作,但《蒼鷺與少年》將是宮崎駿在動畫世界留下的珍貴色彩。
Thumbnail
從植物的排他性、動物的地域性到人類的內團體、外團體之分,似乎都脫離不了保護同質/同物種/同族,甚至保護自己的起心動念。這通常就是對立與衝突發生的時刻...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27年首映的作品《魔法公主》,於2024年1月5日再度重返大螢幕播出。當中主角阿席達卡的家鄉因為...
《魔法公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便是山獸神踏過之處,草木瞬間繁榮,又瞬間枯萎。 想從山獸神在《魔法公主》中的涵義、象徵,來稍稍談一下,這部描寫人與自然之鬥爭,展示「活著之真實」的作品。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文章探討宮崎駿動畫《蒼鷺與少年》,實質上探討了人類對權力的渴望與對抗,以及對外來物種的接納與影響。藉由鸚鵡和其他動物,呈現了不同物種間的平衡和影響。本文將提供對於動畫中象徵和政治意涵的深刻探討。
Thumbnail
這是第一次宮崎駿的電影主題曲由男生來演繹。因為母親意外過世而受苦的主角少年牧真人,全心埋首工作的真人父親牧勝一,期待有人可以承繼自己使命的曾舅公,或許都是宮崎駿自己貨真價實的感受,分裂並投射到不同角色身上。本文援引英國精神分析師克萊恩「憂鬱心理位置」的概念,來闡述心理創傷、哀悼工作與修復的過程。
Thumbnail
在《蒼鷺與少年》這部電影裡,惡火吞噬一切,將少年逼到崩潰邊緣,接著蒼鷺煽動於外,個人的好奇渴望召喚於內,於是少年一步步踏上成長之路。在旅程裡,他遇見葬身火海的母親分身—火美,親眼見證火從毀滅者轉化成為救贖者。於是克服恐懼的心魔,長出面對生活的勇氣,最終帶著智慧重回現實世界。  
Thumbnail
人類狂妄想征服世界的野心蔓延著,重溫《魔法公主》平衡一下心中的不適應,片中反映出宮崎駿的細緻觀察力,畫作的細膩... 1.一定要贏、征服別人 2.地球村包含人、動物、植物、及...
Thumbnail
如同他在 1995 年的備忘錄中所說的:「《魔法公主》並不打算解決整個世界的問題。狂暴的森林中神和人類之間的戰鬥無法止息,不可能會有幸福的結局。」這也意味著《魔法公主》註定是一個無解的故事。而在 27 年後重映的今日,作為人類的我們找到正確答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