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人生4千個禮拜》我們並不擁有時間,我們本身就是時間

raw-image


《人生4千個禮拜》的作者奧利佛.柏克曼在書中提到一個「據說」是關於巴菲特的趣聞:有一次,巴菲特的私人駕駛請教他,一個人要處理那麼多事務,怎樣才能排定它們的優先順序?巴菲特請駕駛先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二十五件事,將他們按重要性依序排列。在規劃時間時,首先應該好好安排清單上的前五件事。

至於剩下的二十件事呢?和駕駛預料的不一樣,巴菲特說:「你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努力避免去做那二十件事」!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時常有「時間不夠用」的感覺呢?往往想做的事情很多,只是,在蠟燭兩頭燒,甚至「好幾頭燒」的情況下,最後不免顧此失彼,不是犧牲了做事的品質,就是在心裡留下未竟的遺憾。

想要改善這樣的情況,一般人直覺都會想到,應該致力提升自己做事的「效率」、執行更好的「時間管理」。然而,柏克曼在親身研究、體驗,甚至撰文介紹各種時間管理技巧後,卻提出另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角度:所謂「時間管理」,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坦然面對並接受自己掌控時間的能力有限

這本書處處充滿關於「時間」的睿智之言,其中,有三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觀點:

  1. 我們並不擁有時間,我們本身其實就是時間-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他的經典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知名的「向死而生」的概念。人的「存在」可以定義為從「出生」逐漸走向「死亡」的這段過程,雖然我們出生的時間點是固定的,但死亡的時間點卻是未知的,面對著未知但終將來臨生命收束的那一秒,慎重選擇在此時此刻以什麼樣貌活著,就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2. 追求效率不是最終的解答-書中另一個關於經濟學家凱因斯的有趣例子:凱因斯在1930年的一場演講中提出了一個知名的預言。「由於富裕程度增加,科技進步,在一世紀內,再也沒人需要一星期工作十五小時以上。未來的挑戰是如何充實我們所有新到手的空檔,卻不至於閒到發瘋。自有人類以來,史上第一次,人們將面對一個真正、永恆的問題:不再有迫切的經濟壓力之後,該如利用這份自由?」在將近一百年後的今天,回頭看這段話,不免令人覺得十分諷刺。工作效率和科技水準提升之後,人類的生活真的有比較自由、閒適嗎?結果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因為在「進步」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理所當然地背負了一種必須「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的無形壓力,於是反而失去了更多的人生自由。
  3. 要勇敢做出選擇,而不是囤積選擇-面對「時間有限」的事實,許多人的做法是選擇逃避,以為自己只要能夠提升效率、獲得更多資源,就能完成所有想做的事情,然而,他們最終往往會發現,自己做再多的努力都還是不夠。這時的解方可能不是想著如何才能擠出更多的時間、或是怎麼把事情做得更快,而是坦然接受自己「無法做到所有的事」,勇敢做出選擇,把時間花在對自己最重要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換個角度想,正是因為我們犧牲了那些對自己「較不重要的事物」,我們下定決心所選擇的才更顯得珍貴,不是嗎?

人生用「百年」來看似乎很長,用「七十萬小時」來看似乎很多,但用「四千個禮拜」來看卻有種剛好的「緊張感」,在「有限」的人生之中,現代人如何得到心靈的自由?誠實面對自己,培養「取捨」的智慧是最重要的功課。


※ 被動投資懶人包:《一份被動投資的地圖
※ 了解投資過程中常有的盲點與疑惑:《投資動動腦-關於投資的頭腦體操
※ 霍華.馬克斯經典著作:《投資最重要的事》讀書心得
※ 改變人生思考的一本書:《當下的力量》慢讀計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