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東西》: 世界是拿來改變,不是拿來認命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還在想要不要寫有沒有雷這回事,但我想這部片是屬於,即使雷也沒意義的電影。

 

艾瑪史東為戲露全裸,已經快要變成這部電影的噱頭,但是她的確是全裸,比照A片尺度,而且裸露戲還很長一段,因為這部戲很大重點就是放在性,也有變態血腥的段落,所以宣傳並沒有騙人,這大家可以放心。電影透過她飾演的貝拉,在她被欺凌的過程,知道在維多利亞那種時代的女性,是多麼沒尊嚴、被物化,地位低下。

 

主角貝拉,是一個跳河的孕婦,但屍體還保持很完整,無傷痕,就被威廉達佛飾演的巴克斯博士,抓去做人體實驗,把肚子裡的嬰兒腦,移植到她的頭顱裡,就神奇復活。而復活後,貝拉就變成一個,智商還在嬰兒階段的成年女人,但靈魂卻不知道屬於誰? 最終這擁有著成年女人身體的嬰兒,發現自慰的快樂,就開始每天尋求跟不同種男人性交,但久而久之,她卻發現原來性的快樂,在這時代是一個屈辱,而且是對女人而言才是屈辱,男人並沒有。進而讓她想擺脫時代偏見,勇於做自己。

raw-image

最令人覺得可憐的地方,就是貝拉被男人物化,而她又覺得很快樂,想主動去尋求,因為太天真,不知道女人性愛在這時代是被看低的,而不是快樂。俗話說要當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不過把被污辱當作是快樂,因為智商不夠不知道自己是被男人物化,這種欺凌也實在讓人厭世。而快樂的豬還是厭世的蘇格拉底,也是整部片很大的重點。

 

尤格藍西莫,還是維持他一貫的風格,像《非普通教慾》那種控制慾,把小孩子關到20歲,斷絕所有與外界的接觸,強迫只能接受自己給予的教育。貝拉也像這種感覺,不過她有出去追求這世界,但最後卻發現,原來即使出去也是被時代的價值觀給囚禁。女人沒地位、沙文主義、貧富差距等等,在最後回到自己生前過往,竟然是一個被丈夫欺凌的婦女,一切外面世界真相,種種都是被性別不平的價值觀給壓迫,沒有因為逃出家中,而有了自由。

 

原來一切一切都沒有自由可言,自由就只有太笨,像嬰兒那種笨,沒經歷就以為未知是有探索的價值,這種未知的探索讓嬰兒誤以為是自由,以為值得追尋與期待? 但實際上根本沒有期待的意義,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偏見的普世價值觀,註定偏見有什麼好探索。就像一個嬰兒,他沒有性慾為什麼? 是笨還是天真? 原來是笨。會天真是因為嬰兒的身體沒有性能力,但假設一開始嬰兒的身體就是成年,那絕對是陷入性慾裡。因為性愉悅幾乎全人類都一致認同的快樂事情,如果嬰兒知道性的感覺,也會覺得快樂,可惜不可能像這部電影一樣,嬰兒一岀世就是成年女人的身體,如果每個人一出生就是成年身體,根本沒有什麼天真。會天真是因為還沒做過、還沒喜歡過人,就是沒遇到,遇到了就一定陷入。所以嬰兒是笨為什麼? 因為身體性能迫於對性而無感,而不是出於對性的看破。


raw-image

電影中,出生即是成人身體,這種反逆自然上帝原理的罪魁禍首,就是威廉達佛演的巴克斯博士,竟然是一個性冷感的人,聲稱自己是因為大愛,所以不會對貝拉有什麼性需求,就像父親一樣,還自認為像上帝,他也的確創造了上帝沒法創造的事。但他是一個無情的瘋狂科學家,會解剖活體,但他卻覺得,這樣改造人體是一件偉大的舉止,因為他的確救活了貝拉,也讓人體有更多可能性。這種反逆,也成為電影中,突破舊有價值觀的開始,以為不道德? 但他其實救了貝拉,但重點,是人類明不明白? 或許上帝創造的人體結構,是值得被改變? 而不是永遠這樣?

raw-image


可憐的東西,很明顯是在講女人。但他把年代放在擬似維多利亞時期,貝拉橫跨英國、法國、埃及、在三個國家裡遊走的旅程後,又讀了哲學書,才明白自己在這種時代下,是多麼可憐的存在。就好像人類都是從一個無知的嬰兒,經歷一些事情、讀了一些書,對這世界漸漸有了認知,等到經歷與知識量足夠的時候,就會明白這世界根本也是某個價值觀下的鳥籠。然而要有科學實驗、要有哲學,才有辦法衝破這種束縛。

 

然而每一個年代,都在為更自由的價值觀而戰。就像那種年代,女人要從一個男人身邊的產物,晉升為女人要比男人大,這種價值觀的改變,要的是什麼? 是讀哲學書、是勇於嘗試科學實驗、勇於反骨、勇於改變社會,才有所謂的自由,這樣才有辦法做文化的醫生。

 

所以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形容哲學的樣子。人不要讀哲學,因為哲學會使人違逆自己野蠻本性的那一面,雖然電影描述哲學的台詞,是有些不鼓勵,但整部片的發展,就是承認哲學的重要。只有哲學,才會讓一個人升級,哲學是全領域的知識都包含,怎樣用最快的速度,讓一個嬰兒智商的人擁有認識這世界的知識,就是讀哲學。

 

往往要改變這世界的重要人,也真的都是科學家或哲學家。這部電影,對於兩種領域的重視,讓我覺得雖然這故事,看似變態很淒涼,但背後卻很勵志。

 

raw-image

雖然片名叫可憐的東西,看似負面,但她一點也不抱怨、一點命苦也不喊,因為她最後都抗衡了。出生的不平等、被時代價值觀欺負、被家庭的男人給欺負。但我看見的是,主角貝拉是一直不斷地去努力抗衡,從來沒有認命過。大人告訴他什麼? 社會是什麼樣子? 出於科學實驗精神就是懷疑在先,只有自己讀的書、自己走過的實驗才是真的,別人的給予、世界原有的價值觀,都是錯。

 

這讓我覺得這個故事,真的很勵志,對抗社會階級不平、性別不平、性向偏見。如果這是一個童話故事,他是一個演給大人看的童話故事,而它真的也是一個成功實行在大人世界的童話故事沒錯。如果童話故事給大人的感覺,是太天真,而可憐的東西,就是一個不天真的美好童話故事。

 

這讓我想到,尼采提過的,弱者都是在別人給予的價值觀下活著,強者都是自己去創造價值觀。就像女人低於男人這種價值觀,不知道經過了幾個世紀了,才終於有了些改變。所以大部份的人都是,活在現有價值觀下認命,不思考,就笨著,還拿去教下一代,還拿去框別人。自己卻沒有認知到,自己的價值觀都是別人給你的,沒有一個思維,是自己真正去實踐出來,領悟出來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這麼如此浪漫的電影,上映後,我一定會再去看一次。







avatar-img
33會員
178內容數
犧牲自己的人生時間,跑去別人的人生裡面看,你以為你的人生延長三倍了,但其實沒有,因為每次兩小時的都在犧牲自己的時間。看電影而日損,不日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2011年看洛基到現在2023年,洛基從一個只想著要自己做神的小孩,成長為一個願意為同伴犧牲自己的大人,願意利他,願意救世,這種極大轉變,不知不覺中不但被說服,還很感動。洛基一定是漫威塑造過最好的角色之一,從一個亦正亦邪的反派,變成一個真英雄,不但拯救他的夥伴,更是整個漫威宇宙。
疫情之後,漫威電影的表現常常參差不齊,不能說全部都不好,但不好的作品、負評的作品,是多數的。如今我一直在等,什麼時候漫威才要振作,可惜到了驚奇隊長2,還是一樣。漫威自己也有警覺性,想要拉回元老復仇者來拯救這系列的低迷,也看得出這次驚奇隊長2的行銷,也看得出迪士尼對這部電影的沒信心。   實際看過
花月殺手猶如導演前作《愛爾蘭人》的步調,不是什麼高潮迭起的劇情片或懸疑片,而是平平淡淡的講出一個謀財害命的真實故事。雖然平淡,但一切都是導演的鋪排,依然有著被劇情吸引進入的能力,不是像藝術片那種需要觀眾去了解導演的藝術執著,而是真的能引觀眾進入劇情的鋪成。
亞蘇卡是一個吃情懷的星戰作品,沒看過《反抗軍起義》、《複製人之戰》、前傳與正傳三部曲的人,恐怕難以共鳴,但即使是滿滿的服務忠實粉絲,也不能否認它精彩的光劍大戰,絕對是星戰作品中的前幾名,還有6~8集各種精彩的對決場面,戰鬥風格極為豐富,即使是對星戰不熟悉的觀眾,也不至於會覺得太過無趣。   但對
能夠在《風起》之後,還能看到宮崎駿的作品,已經要感恩了,10年時間,交出了《蒼鷺與少年》,已與宮崎駿先前作品,大有不同,完全脫離邏輯,徹底天馬行空。先前的宮崎駿,是進去他自己打造的浪漫奇幻世界,這部像是徹底作夢,夢遊。   過程中就像夢境,不用邏輯、不用特異的世界觀,想到什麼就變成什麼,難以看懂
勇奪73屆柏林影展的最大殊榮金熊獎。導演尼可拉斯·菲力柏特,在一次的血栓急診的意外,萌生想拍關懷生命題材的想法,然而《塞納河上的船屋》誕生了,改編真正在塞納河上,一個叫「堅毅號」的日照中心,專門收容巴黎一區到三區的精神病患,藉由藝術、電影、烹飪、音樂、繪畫,等等方法,來幫助病患走出人生陰影。  
從2011年看洛基到現在2023年,洛基從一個只想著要自己做神的小孩,成長為一個願意為同伴犧牲自己的大人,願意利他,願意救世,這種極大轉變,不知不覺中不但被說服,還很感動。洛基一定是漫威塑造過最好的角色之一,從一個亦正亦邪的反派,變成一個真英雄,不但拯救他的夥伴,更是整個漫威宇宙。
疫情之後,漫威電影的表現常常參差不齊,不能說全部都不好,但不好的作品、負評的作品,是多數的。如今我一直在等,什麼時候漫威才要振作,可惜到了驚奇隊長2,還是一樣。漫威自己也有警覺性,想要拉回元老復仇者來拯救這系列的低迷,也看得出這次驚奇隊長2的行銷,也看得出迪士尼對這部電影的沒信心。   實際看過
花月殺手猶如導演前作《愛爾蘭人》的步調,不是什麼高潮迭起的劇情片或懸疑片,而是平平淡淡的講出一個謀財害命的真實故事。雖然平淡,但一切都是導演的鋪排,依然有著被劇情吸引進入的能力,不是像藝術片那種需要觀眾去了解導演的藝術執著,而是真的能引觀眾進入劇情的鋪成。
亞蘇卡是一個吃情懷的星戰作品,沒看過《反抗軍起義》、《複製人之戰》、前傳與正傳三部曲的人,恐怕難以共鳴,但即使是滿滿的服務忠實粉絲,也不能否認它精彩的光劍大戰,絕對是星戰作品中的前幾名,還有6~8集各種精彩的對決場面,戰鬥風格極為豐富,即使是對星戰不熟悉的觀眾,也不至於會覺得太過無趣。   但對
能夠在《風起》之後,還能看到宮崎駿的作品,已經要感恩了,10年時間,交出了《蒼鷺與少年》,已與宮崎駿先前作品,大有不同,完全脫離邏輯,徹底天馬行空。先前的宮崎駿,是進去他自己打造的浪漫奇幻世界,這部像是徹底作夢,夢遊。   過程中就像夢境,不用邏輯、不用特異的世界觀,想到什麼就變成什麼,難以看懂
勇奪73屆柏林影展的最大殊榮金熊獎。導演尼可拉斯·菲力柏特,在一次的血栓急診的意外,萌生想拍關懷生命題材的想法,然而《塞納河上的船屋》誕生了,改編真正在塞納河上,一個叫「堅毅號」的日照中心,專門收容巴黎一區到三區的精神病患,藉由藝術、電影、烹飪、音樂、繪畫,等等方法,來幫助病患走出人生陰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從一名懷有身孕卻跳河自殺的女子而始。她的屍體被熱愛科學實驗,特別是人體解剖的瘋狂科學家撿起,並擅自對垂死的她做改造實驗。他將女子懷中的胎兒取出,並將其的大腦移植至她身上,再透過高壓電的刺激,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生命體 — 貝拉。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改編自同名書籍的電影,講述了一位身懷六甲的年輕女子因意外死亡後,腹中胎兒貝拉被一位古怪的外科醫生復活。這部電影涉及到性探索、社會價值觀、性別二元歸類以及羞恥等人性議題。通過主角貝拉的生命冒險,探索了人類社會的隱藏問題。
Thumbnail
故事主要講述在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晚期一名懷有身孕的女子跳橋自殺,被科學家哥德溫撿回,利用她胎中孩子的腦袋進行移植到媽媽本身,將她當作實驗並成功復活她,讓她以全新的身份貝拉活在這個世界上。這一次的重生,讓她的心智從嬰幼兒開始,一切歸零,也拋下了前一世的束縛與苦難,今生的旅途才正要開始冒險。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一部充滿性愛元素的電影,藉著主角貝拉的成長與生活經歷,反映出了人生的種種變數。從像小孩一樣充滿好奇,到對享樂沈迷,再到開始認真工作,生活起起伏伏如同電影中的故事。觀後感想讓人思考,和電影中貝拉的成長經歷有異曲同工之妙。
Thumbnail
「慾望與性」的荒謬,起因於人類仍是動物,受制於本能的「慾望」,追求安逸與快樂。而「性」在某種程度來說,是最低成本的快樂來源,得到快樂不需要額外付出成本(孩子的事以後才算)。性快感的體驗又非常純粹,不像吃美食、做運動,理論上沒有體驗門檻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上映後廣受各界好評。電影講述了一名外科醫生將嬰兒腦移植到孕婦維多莉亞的大腦中,為她迎來第二次名為「貝拉」的人生。 比起以女性主義,它更是一部人類追求內在覺醒的電影,乃因觀眾至始至終都無從得知嬰兒真實性別,我們只知道她以女性的身體開啟全新的人生,以「性」打開對世界的探索。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改編自蘇格蘭作家Alasdair Gray小說的科幻電影,講述了一位被科學家解救重生的女主角對維多利亞時期社會的觀察及自我覺醒。本文介紹了電影的時代背景、後現代主義所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中,主角貝拉(Bella Baxter)是被開了腦洞並植入胎中嬰兒腦的孕婦;看完電影後,螢幕前的觀眾們的腦應該也被一一開了洞。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非常前衛、色彩瑰麗又充滿奇幻的電影,好看卻非常挑人,也是各大影展絕對喜歡的題材,包含自我成長探索、衝撞社會體制規範、貧富差距和身體自主權……以及近年主流的女性意識電影,比起「芭比」輕鬆歡快的商業喜劇,可憐的東西不僅探討深入,而且更加聚焦在父權社會下的性覺醒,批判也非常顯而易見。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像一場瘋狂的假說,實驗著一個女人的內心如果全然沒有社會道德及禮教的束縛,僅僅是懷著如嬰兒般的赤子之心闖蕩世界,會與世界產生怎樣的互動?這是一個被拋棄的女人跳河自盡後,被瘋狂外科醫生移植她所懷的嬰兒的腦袋,繼續存活下去的故事。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從一名懷有身孕卻跳河自殺的女子而始。她的屍體被熱愛科學實驗,特別是人體解剖的瘋狂科學家撿起,並擅自對垂死的她做改造實驗。他將女子懷中的胎兒取出,並將其的大腦移植至她身上,再透過高壓電的刺激,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生命體 — 貝拉。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改編自同名書籍的電影,講述了一位身懷六甲的年輕女子因意外死亡後,腹中胎兒貝拉被一位古怪的外科醫生復活。這部電影涉及到性探索、社會價值觀、性別二元歸類以及羞恥等人性議題。通過主角貝拉的生命冒險,探索了人類社會的隱藏問題。
Thumbnail
故事主要講述在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晚期一名懷有身孕的女子跳橋自殺,被科學家哥德溫撿回,利用她胎中孩子的腦袋進行移植到媽媽本身,將她當作實驗並成功復活她,讓她以全新的身份貝拉活在這個世界上。這一次的重生,讓她的心智從嬰幼兒開始,一切歸零,也拋下了前一世的束縛與苦難,今生的旅途才正要開始冒險。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一部充滿性愛元素的電影,藉著主角貝拉的成長與生活經歷,反映出了人生的種種變數。從像小孩一樣充滿好奇,到對享樂沈迷,再到開始認真工作,生活起起伏伏如同電影中的故事。觀後感想讓人思考,和電影中貝拉的成長經歷有異曲同工之妙。
Thumbnail
「慾望與性」的荒謬,起因於人類仍是動物,受制於本能的「慾望」,追求安逸與快樂。而「性」在某種程度來說,是最低成本的快樂來源,得到快樂不需要額外付出成本(孩子的事以後才算)。性快感的體驗又非常純粹,不像吃美食、做運動,理論上沒有體驗門檻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上映後廣受各界好評。電影講述了一名外科醫生將嬰兒腦移植到孕婦維多莉亞的大腦中,為她迎來第二次名為「貝拉」的人生。 比起以女性主義,它更是一部人類追求內在覺醒的電影,乃因觀眾至始至終都無從得知嬰兒真實性別,我們只知道她以女性的身體開啟全新的人生,以「性」打開對世界的探索。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改編自蘇格蘭作家Alasdair Gray小說的科幻電影,講述了一位被科學家解救重生的女主角對維多利亞時期社會的觀察及自我覺醒。本文介紹了電影的時代背景、後現代主義所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中,主角貝拉(Bella Baxter)是被開了腦洞並植入胎中嬰兒腦的孕婦;看完電影後,螢幕前的觀眾們的腦應該也被一一開了洞。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非常前衛、色彩瑰麗又充滿奇幻的電影,好看卻非常挑人,也是各大影展絕對喜歡的題材,包含自我成長探索、衝撞社會體制規範、貧富差距和身體自主權……以及近年主流的女性意識電影,比起「芭比」輕鬆歡快的商業喜劇,可憐的東西不僅探討深入,而且更加聚焦在父權社會下的性覺醒,批判也非常顯而易見。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像一場瘋狂的假說,實驗著一個女人的內心如果全然沒有社會道德及禮教的束縛,僅僅是懷著如嬰兒般的赤子之心闖蕩世界,會與世界產生怎樣的互動?這是一個被拋棄的女人跳河自盡後,被瘋狂外科醫生移植她所懷的嬰兒的腦袋,繼續存活下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