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金剛經.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raw-image

◇經文導讀:  

【身相】:身之相貌。佛陀福德與智慧圓滿,故來世間所感得的應化身之身相具有圓滿的「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  

【見】:理解、認識、體悟。  

【如來】:佛陀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佛為一大事因緣,乘真如之道,懷真實妙理,來人間化導眾生,現相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為如來。《大日經疏一》曰:「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可以身相見如來否?」這裡說的「如來」是指「法身」。《華嚴經》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故。」如來法身猶若虛空,福慧圓滿,福德無相不可思量,無上菩提之智不可思議,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藉由身之相貌來認識如來嗎?上一分裡,佛陀教示,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猶如虛空廣大,不可思量,即言入世間,行六度波羅蜜,廣度眾生,福慧雙修,於世俗諦之「布施」以及「福德」莫著「有」之邊見。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以無住為本,自覺覺他,行行皆如,乃至覺行圓滿,證佛法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小乘聖人觀我空,了知身心本是幻垢,故能了生死,但病在於空滯空,空仍是相,執著空相之定,不生般若智慧,墮於斷滅,無法長養菩提,遑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無相故無心,無心者,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真心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虛空之空,含藏萬物,能生妙有,空即不空,非小乘聖人所觀之空。又,真如本無來去,如來,來而未嘗來,所言之來者,隨機應感而來。凡夫見其來,執著應化身相之有相;二乘見其不來,執著法身如來之無相。實則報化非有,不作凡夫見,法身非無,不作二乘見,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般羅蜜。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如是之問,即問須菩提,能否如一實之理,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如是之問,採取對法,身相與如來對,亦即有相與虛空對,應化身與法身對,來去相因,二法盡除,去假歸實,入不二法門,不二曰一,一實之理是諸法實相,若能解悟,則行行皆如,如理實見見如來。  

菩提流支譯為:「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供養佛陀也是實踐六度波羅蜜,也是行布施。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大比丘眾追隨佛陀,與佛陀朝夕相處,於日常生活中,仰望佛陀圓滿成就得感的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學習著佛陀種種威儀以及六度萬行。佛陀如是教住無所住,那麼是否連佛陀殊勝莊嚴之身相成就也不住了呢?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隨宜順破大比丘眾心中之疑。太虛法師云:「蓋如來法身雖非即相,亦非離相,必須如理方可實見。非可執著三十二相即是如來法身也。為證明須菩提已了此義,故世尊發問以占其能否如理實見。能,則具金剛般若,即身相可見如來法身;不能,則未具金剛般若,即不執身相亦不得見如來法身也。」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須菩提即向佛言:「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憑藉著佛陀應化身的身相來認識法身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可以身相見如來不?」若答可以身相見如來,則是住於法相,是凡夫見;若答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則是住於非法相,是小乘聖人之見。須菩提示現聲聞乘,觀我空,空中無我,今回心向大,經佛陀教示:「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悟佛心宗,得宗而行,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不住小乘見,故自徵其意再白佛言,「如來所說三十二相之身,即非法身之相」。佛陀福德圓滿,來凡間現相成佛。佛之應化身,經多累劫修行,由施等因緣集造感得成就圓滿三十二相。然而即使是圓滿的三十二相,也是諸行無常的有為法,為生、住、異、滅四相所遷,非常一不變。《金剛經宗通》云:「若法身佛體者,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無有變遷,不可破壞。異此有為,故說三十二相不是法身相也。」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須菩提所見,已知法身無相,故言「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佛陀印可,並更進一步的開示,不僅是身相,但凡所有一切的相狀,都是虛妄不實的,皆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去而滅的有為法,猶如鏡中花,水中月,無有實相可得,故不可於虛妄之相執取分別。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法身無相,非離諸相外別有法身,故佛陀再行教示「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言如來法身不以相見,亦不可離相見,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薩乘,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行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心行平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亡分別,相自不生,相既不生,即見一實相。一實之理,平等不二,性即相之體,相即性之用;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顯,性相如如,如理實見,不見相之生滅有無,無有生相,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如是知見一切法皆悉寂滅,即是見真如寂滅相,即是見如來無相之理,是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亦即「花開見佛悟無生」。  

「若見諸相非相」即是《維摩詰經》所說的:「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善分別」者,真心之用,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第一義」者,究竟之真理,殊勝之妙義,般若觀照,心行平等,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去來自由,心體無滯,不染萬境,勝義諦性空,實無救度者。二邊雙照,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大乘之正宗。悟佛心宗,得宗而行,妙行無住,行行皆如,如理實見,即見如來。如是自見自性如來,自性如來自善護念,自性如來自善付囑,即是〈善現啟請分第二〉裡,佛告須菩提:「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avatar-img
16會員
14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有則公案,行昌常覽《涅槃經》,困於「常」以及「無常」之名相而問法於六祖惠能大師。關於這則公案有諸多不同的分析解釋,筆者僅提出自己的見解分享如下。 《經文一》: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
《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寺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對
《金剛經》第四分名為〈妙行無住〉。菩薩利益眾生,須修六度萬行,妙行無住。妙行者,妙是涅槃妙心、是般若波羅蜜心;行是六度波羅蜜。六度之中,般若居其一,般若度為五度之先導,是六度之光明眼目,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統攝下去修持,由眼導盲,若是五度不得般若,即同眼盲,不名波羅蜜,不名到彼岸。《大智度論》云
先前的文章有介紹到,《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須菩提如是問,佛陀如是答,請答雙彰。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言說章句即已是解答。須菩提再白佛言:「唯然,世尊!願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圓寂遷化之前開示學人的最後一首偈語。在《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裡,六祖教示門人:「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什麼意思?   凡夫所見之有為一邊,小乘聖人所見之
上一篇文章裡,介紹了佛家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天則是介紹道家的「三界內外,唯道獨尊。」筆者引述《玄玄上人大道真經》的經文作以下解析。   道教〈金光神咒〉道:「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廣修萬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唯道獨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義育群生。 
《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有則公案,行昌常覽《涅槃經》,困於「常」以及「無常」之名相而問法於六祖惠能大師。關於這則公案有諸多不同的分析解釋,筆者僅提出自己的見解分享如下。 《經文一》: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
《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寺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對
《金剛經》第四分名為〈妙行無住〉。菩薩利益眾生,須修六度萬行,妙行無住。妙行者,妙是涅槃妙心、是般若波羅蜜心;行是六度波羅蜜。六度之中,般若居其一,般若度為五度之先導,是六度之光明眼目,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統攝下去修持,由眼導盲,若是五度不得般若,即同眼盲,不名波羅蜜,不名到彼岸。《大智度論》云
先前的文章有介紹到,《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須菩提如是問,佛陀如是答,請答雙彰。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言說章句即已是解答。須菩提再白佛言:「唯然,世尊!願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圓寂遷化之前開示學人的最後一首偈語。在《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裡,六祖教示門人:「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什麼意思?   凡夫所見之有為一邊,小乘聖人所見之
上一篇文章裡,介紹了佛家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天則是介紹道家的「三界內外,唯道獨尊。」筆者引述《玄玄上人大道真經》的經文作以下解析。   道教〈金光神咒〉道:「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廣修萬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唯道獨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義育群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阿彌陀佛紫磨真金色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相好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得與佛相似之身,這不可思議。《往生論》頌曰:「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相好」是相貌莊嚴,為什麼要相貌莊嚴?因為佛的身相莊嚴,大眾看到自然生歡喜心,喜歡親近他,喜歡聽他說法,喜歡聽他教誨。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不要執著在我思我想,以為那都是真理,都是實相。    
Thumbnail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有人在听闻这句经文后提出了疑问:“既然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那所有声音应该都是虚妄的吧,我们平时称念的佛号是声音,也应该是如幻的吧。这样一来,佛号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普通音声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号,而不是念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阿彌陀佛紫磨真金色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相好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得與佛相似之身,這不可思議。《往生論》頌曰:「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相好」是相貌莊嚴,為什麼要相貌莊嚴?因為佛的身相莊嚴,大眾看到自然生歡喜心,喜歡親近他,喜歡聽他說法,喜歡聽他教誨。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不要執著在我思我想,以為那都是真理,都是實相。    
Thumbnail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有人在听闻这句经文后提出了疑问:“既然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那所有声音应该都是虚妄的吧,我们平时称念的佛号是声音,也应该是如幻的吧。这样一来,佛号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普通音声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号,而不是念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