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2/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老子vs.賽斯資料-(2)

賽斯: 再說一次,行動並不是對某物作用的外力,反之,行動是內在宇宙的內在活力─它是在內在活力想完全具體化的欲望及衝力,和它無法完全這樣做之間的一個兩難之局。

行動是內在的活動它尋求表達

因此「一切萬有」「極痛苦地找尋表達之路的第一階段,可以代表我們所知的『一切萬有』的分娩陣痛」。如果宇宙的創造正如賽斯所描述般,似乎有理可說,為什麼《老子》 卻說「道可道,非恒道殹」?

賽斯深入描述「創造」的概念提供進一步的說明。他說:「雖然本體是由行動形成,行動與本體並不能被分開」、「本體必須尋求穩定,行動則必須求變化」、「本體從不是恆常不變的」、「我們的確知道在我們『一切萬有』的系統內,創造一直在繼續,而發展永不停歇」。

宇宙被創造之後,持續發展、變化,永不停歇,因此無法有個固定的說法。 當然,「道」不可說的原因,也可能是無法回答。賽斯坦白承認:「有些問題我無法回答,因為在我們生存的系統內找不到答案。」 「一切萬有」想要表達祂的存在。祂意識蠢動的原因及創造宇宙的目的,是在「以存在對抗非存在」。

可能性

賽斯說: 現在─這聽起來將像是用語的矛盾─是有『非存在』。那是 一個情境,並非空無一物,而是一個情境,在其中已知並可預期 『可能性,但卻受阻而不能表現。

「非存在」可以運用現代物理科學中常見的「暗物質」dark matter之說, 輔助理解由此,宇宙開始了陰/陽、負/正、弱/強、無/有、暗/光、 對/錯等相對的概念。看似對立,卻是萬物生成的法則,「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有無之相生」的道理。《老子》說「萬物負陰抱陽,中(沖) 氣以為和」,「陰」、「暗物質」或「無」,都在說明物質世界形成的源頭

宇宙的誕生一如母親分娩的過程。孩子從無到有,再經懷胎十月,最 後藉由母親的痛苦,穿越狹窄的通道來到世上,展開生命更為廣大的創造、 靈魂更為寬闊的體驗

透過賽斯的說明,對於《老子》所謂「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感受。宇宙的生成、運作規律、發展,亦正如《老子》所言「故恒無,欲以觀其眇;恒有,欲以觀其所僥」、「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之,眾眇之門」, 這一切在在都超越人類經驗,極其奧妙

語言的侷限性

從學術專業的角度而言,語言文字是人類歷史文化、人際關係等,不 可或缺的憑藉。然而,《老子》為什麼會說「名可命,非恒名也」?為什麼可以說得出來、叫得出來的「道」,就不是「道」?這似乎違反現今人類認知的常理,同時也不合乎理性的說法。

首先,《老子》描述「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沒(惚)芒 (恍)」。宇宙的創造,一開始就是混沌而沒有明確的形體、具體的形象,它超越人類外在的感知作用。賽斯說,「一切萬有」在意識創造階段,屬於內在的行動,尚未投射出外在物質實相: 換句話說:『一切萬有』存在於一個『存在情境』(state of being), 卻沒有辦法找到表達祂存在的方法,這是我所說的極痛苦之境。

然而,如果沒有這一『段』收縮性的渴望,『一切萬有』不知能否集結足夠的能量以創造那在祂之內、存在於可能懸疑中的實相。這種狀況近似人類的夢境:「最初,所有可能的實相以如星雲般混沌的夢的樣子存在於『一切萬有』的意識裡。」

有關宇宙運作規律,《老子》的「萬物將自化」可與賽斯所說的(spontaneity)「自發性」 一併探討。宇宙萬物(包括人)被創造後,並非以固定不變的實體存在。它是以「一閃一爍」的方式 存在,一個片刻接著另一個片刻,但每個片刻同時存在這動作跳過了人的神經脈衝,無法被感知。也因此人類才會以為時間是連續性的
(王季慶譯:未知的實相•卷一-The“Unknown”Reality Volume One,許添盛:未知的實相•第五輯)。

becoming變為自己

此外,人是始終在ever becoming變為自己,沒有永遠不會改變的自己。人的命運透過每個當下的自由意志(free will)做出選擇,而非被註定。王季慶 譯:心靈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Psyche,頁 186。

人的自由度有多高?這從「沒有一個人是未經選擇而死於災難中的」、「你的選擇將決定自己死亡的方式,以及死亡的時間」,即可得知。這項選擇出自潛意識透過內在感官可以獲得資訊。(王季慶譯:個人實相的本質-The Nature of Personal Reality,頁 526、528。靈界的訊息-The Seth Material,頁 281 、282。)

人類對於「」仍有太多的不信任,因此本文使用「近似」一詞。事實上,「」在賽斯思想中占有極大部分,它深深影響人類創造物質世界。它也與死亡議題至為密切。 此過程與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所稱「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又稱波粒二重性)近似。王季慶譯:夢、進化與價值完成•卷 一-Dreams, Evolutionand Value Fulfillment, Volume one,頁 235-241。 靈界的訊息-The Seth Material,頁 245。

賽斯所說的「本體」(identity)可以轉換為「靈魂」的概念。本體透過人格來體驗這世界,但本體不等於人格:「人格可能被環境所塑造,但本體利用這些經驗,卻不會攪得亂七八糟。」人生而有潛意識-subconsciousness及(ego consciousness)自我意識。

後者往往將自己與行動(內在宇宙)分開,無法察知一切的物質實相都是內在意識、信念的投射,所以造成爭奪、破壞、混亂、苦痛等處境,並且衍生負面情緒,形成人格的扭曲。

賽斯強調人性都是善的人之所以為惡,是精神上的無知、善的扭曲。王季慶譯:靈界的訊息-The Seth Material,頁 24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