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戰略觀點的總體架構(經濟篇)(6)

現在很多傳產之所以改變不了,以筆者看到的狀況,是真的看不懂,然後業內學歷高的人比例越來越少,就越難看懂政府的改革,也不曉得怎麼去處理。換言之,這就是溝通不良的具體狀況,筆者設想的,就是怎樣透過政府力量,促成合作的方式,強迫各方去溝通。有總比沒有好。如果現在不做,就只是放著狀況惡化,然後台灣整個基層產業一個個崩掉,等於是PR40以下的人,工作會越來越單一,欠缺製造業的產業狀況,如同生態系失去物種,將會擾動整個系統,最糟到全部崩毀。

我們要怎樣給這些程度真的不好的學生,有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希望,算是筆者作為老師,也曾為產業界一分子的想法。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拉回台灣。

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海外台商再無人力成本優勢,有賴政策配套鼓勵回流

那麼,為何廠商還是不願回台灣?先不提台灣本身的問題,在國外的優勢是,由於比較法則,台商在台灣開30k請到的是PR50的新人,去東南亞可以找到PR80,所以相較之下台灣勞工沒優勢。但網際網路年代,各國要拉抬生活水準也變快,東南亞國家這些PR80的人,很快就會發現台商給的條件不好,轉投其他歐美大廠;即便薪資相同,福利跟前景也不同。

以往這個過程,在80、90年代,大概是跑了20年才讓菲律賓、越南等地的前段年輕人爬起來。而到了21世紀後,這流程縮短到10年,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聰明學生,很快就發現台商不值得耗費青春。

簡單說,台商在海外的競爭力正在下降,因為最早會移廠出國,本就是覺得台灣勞工的技術力優勢,遠遠不如他國的人力成本、環境成本。也可說是不思進取,只想降低成本。但誰不會降低成本?這只能說是因為語言相通,導致台商很快就發覺對岸的路好走,所以走了好走的路,走到無法回頭。

筆者的看法,是今天台灣應該要主動修正法規,鼓勵台商回流,同時獎勵本地的製造業重生。你管他鯊魚還是鮭魚回流,重點是我們有沒有做好控制,讓廠商算盤打打後,在台蓋廠總是比收掉拿錢去買房地產好。

所以,一方面是利率問題,這筆者就不在此多說太多。

矽島產業鍊靠傳產打地基,萬不可任其式微

方法不少,若是設立工業區,那麼現在就有現成的了,問題是產商不見得願意進駐。扣除租金問題,多半是工業區不見得划算,有些是運輸成本增加,以及未形成產業聚落,欠缺便利性,有些則是交通不便帶來的就業人力變少,缺工問題非常大。這在中南部的新工業區就可以看出,當年要剷掉農地工廠,許多地段的小工業區就是因應設立,但由於大家都想要家裡附近都更成商業區,導致最終都設立在比原本不便利的地方。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