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困境(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回到前兩篇的概念,讀者或許發現重點,根本不是在資源的減少消耗,而是創造更強大的能量產生、利用、再生技術。像是從筆者小學就開始說「50年後預計會有核融合發電」,現在還在說50年後一樣。倘若核融合真被創造出來,其效能遠遠超出當今所有火力、核分裂發電廠,汙染又非常之少。這才是真正極富意義的人類技術在本質上的提升。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換個角度說,小學老師需要的是耐心與恆心,碩博士學位不是必備,薪資標準會隨學歷提高,扣除文憑主義的心態,更大一部分類似於研習效果。畢竟願意進修碩博士,取得相關教育文憑,其意義更接近於現場教師的實力提升,例如教育心理學,增加導師班級經營的能力。

人力養成慢時代變化快,跟風選系畢業即失業

理想跟現實有差,個人也有在打混的,但就整體而言,今天的現場教師在班級經營、課業教學上,遠勝以前的年代,無庸置疑。

然而過剩的結果是什麼?學了多年教育專業,取得不了教師執照,也沒那麼多教師職缺,這是不是浪費?

嗯,筆者知道「浪費」兩個字很不恰當,但反過來說,師大的專業能不能對應到工業上?個體來說有的無所謂,不少人放棄教甄後去產業界反像蛟龍入海,但就整體來說師培體系對應不上產業界。馬後炮的說,就培養人才的角度,還不如去一般科大有效益。

因為在國家層面來講,本就顧慮不到這個,每個年代都有比較夯的科系,對應那個年代「賺錢方便」的。根據蛋塔效應,一個世代的菁英都拚著進去,快速填滿職缺,然後下一個世代抱持上個十年的想法,畢業後才發現此產業已經進入高原期,再下一個世代……下坡期。

所謂的工作好找,在數量上來說,就是很夯的產業不只一個,好賺錢的A產業或許滿了,但是BCD也還不差,對技藝的要求落差不大。工作難找,代表好賺錢的產業只剩下A,BCD都22k,選哪個根本沒差,絕望啊。

產業鍊冰山結構:賺錢的浮出頭,養出水面下百工百業

你或許覺得這是廢話,但這真的不是,一個國家的興盛,不是一個產業能撐起的,跟人口總量有關。台灣若今天只有230萬人,不是2300萬人,是能發展出多少產業?

一個產業興盛,跟兩個產業都很興盛,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好賺錢的工作機會,絕對不是1+1=2。

raw-image

我們以為賺錢的產業只有最上層那一小塊,1+1=2。其實相關的供應鏈,以及基本食衣住行需求都會出現,而兩個產業不見得獨立,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多少有點關聯,所以實際狀況更像下圖的雙連峰。

所以全球化造成的產業外移有強大殺傷力,俗稱整串葡萄拉走是有其道理。

有人會問,這兩個產業難道不能分更開,創造更多機會?不行,小吃店不會管你旁邊開哪種廠,原物料供應商大間一點,還能跨行業服務。若我們將技術難易度粗暴的分成一、二、三級,金字塔的技術難度與層次會是倒過來。

raw-image

簡單說就是,技術越高的產業,他所需求的就業人數,會是一個遞減概念,技術層次越高,相對較低產業需求的人力也較少。所以在人力資源的困境上,第一個麻煩出現了,普遍上來說,會賺錢的行業顯然是技術較高的那種(不包含詐騙募資這種)。

跨國整合開發新市場,為什麼常導致貧富不均?

但是人想往上爬,這注定能夠累積資本的工作必定少,所以不用戰爭去打下新市場,也得要依靠經濟擴張市場。這我們在20世紀看過很多,WTO基本概念就是如此。這其實很複雜,因為技術越高層次的產業,越具備跨國移轉的能力,基本食衣消費型的工作,極難跨國流動,想想歐美的珍奶店、台灣小吃店,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

所以,WTO的觀點在戰略角度上來說,是將盟國整合,從金字塔的觀點來看,類似下圖。

raw-image

大致上就是供應商與製造業可以轉移到成本低的地方,相當於替兩國創造出新的空間,由於兩國在二三級上的產業可以互補,這在理論上是沒問題的。而透過交流,創造更多機會,希望黃色的部分也能因此填滿,創造兩國雙贏局面。

raw-image

有點亂,大意就是,確實透過貿易協定的整合,可以提供中上層更多機會,然而這也加速產業外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上層一旦移走,會將有相關性的幾乎連根拔起,失去的工作機會變多,但是總產值會因為新的合作產業誕生,再創新高。

全球化不只掏空自己基層,常常「死貧道閣死道友」

且別忘了前面說的,堆疊技術上去創造更高的產值,但就業人數並不會變多,人力資源的轉換,不可能讓早餐店學徒變成黃光製程工程師。

反過來倒可以,所以這是人力資源的另一個困境,技術人力要上往下轉機會多,下轉上幾無可能。

全球化為何對各國來講都是機會?因為沒有新的產業,用更進步的技術,就會失去既有的市場,所以真正的狀況是下圖,第三國若不參加,待人家殺進來就是全盤崩解。

raw-image

實際狀況更加複雜,因為技術的成長,用優質商品攻陷市場是一種。發生的情況還有另一條線:AB兩國的合作,讓A國的乙產業技術跟著提升,跑去B國用較低的成本生產,創造出的新產品,直接把C國的中階以下價位市場橫掃。

橫掃後,基礎民生產業也崩了,下層垮掉的開始,不是鬧革命,是中下層會更希冀孩子可以爬到上層,所以死命撐住既有架構,讓其空洞的更嚴重,最後還是會垮。

從軟著陸變硬著陸。

avatar-img
26.7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牴觸不是說要違背經濟學法則,而是要認清市場的前提,公平與信任。如果台灣今天開放市場的對象,完全不遵守這個規則,則我們有必要為了賺那些快錢,犧牲掉國民以及累積的技術?
有人常說,筆者似乎太過保守,不懂看待新經濟、新社會結構的樣貌。  呃,也許吧,讓我們先看一下,上週講的產業結構,對應到人口與教育結構的狀況,然後筆者用簡單的數學,整數的去計算,便於各位讀者理解。 
開工廠要賺大錢很難,尤其是民生輕工業,目前來說最難取得的是廠房,要說下去就是房租問題最嚴重。這不是居住正義喔,恰恰好相反,因為都市化後的直轄市周邊土地價值上漲,地主多不願意繼續做工業區,想的是住商土地開發,相較廠房租金,蓋大樓才是一本萬利。
欠缺工業的後遺症很多,這幾年台灣開始重視防災,卻屢屢買不到台灣製造的產品,或是零組件很難全台灣製,說穿了就是產業崩掉的原因。確實沒有必要為了喝牛奶去養一頭牛,但產業邏輯是欠缺這些技術勞工,過幾年台灣若有需要,有錢也造不出來。
更別說職校裡面,也是有不少人混到畢業,根本沒想待這行的,所謂教改大學變多毀滅技職體系,這是對職校學生的認真求學程度,有錯覺還是幻覺。鼓勵學生適性探索,讓同學追求興趣來挑科系是近年的事情,而且副作用變成,現在多是挑簡單好走的路,然後以為興趣就在此。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牴觸不是說要違背經濟學法則,而是要認清市場的前提,公平與信任。如果台灣今天開放市場的對象,完全不遵守這個規則,則我們有必要為了賺那些快錢,犧牲掉國民以及累積的技術?
有人常說,筆者似乎太過保守,不懂看待新經濟、新社會結構的樣貌。  呃,也許吧,讓我們先看一下,上週講的產業結構,對應到人口與教育結構的狀況,然後筆者用簡單的數學,整數的去計算,便於各位讀者理解。 
開工廠要賺大錢很難,尤其是民生輕工業,目前來說最難取得的是廠房,要說下去就是房租問題最嚴重。這不是居住正義喔,恰恰好相反,因為都市化後的直轄市周邊土地價值上漲,地主多不願意繼續做工業區,想的是住商土地開發,相較廠房租金,蓋大樓才是一本萬利。
欠缺工業的後遺症很多,這幾年台灣開始重視防災,卻屢屢買不到台灣製造的產品,或是零組件很難全台灣製,說穿了就是產業崩掉的原因。確實沒有必要為了喝牛奶去養一頭牛,但產業邏輯是欠缺這些技術勞工,過幾年台灣若有需要,有錢也造不出來。
更別說職校裡面,也是有不少人混到畢業,根本沒想待這行的,所謂教改大學變多毀滅技職體系,這是對職校學生的認真求學程度,有錯覺還是幻覺。鼓勵學生適性探索,讓同學追求興趣來挑科系是近年的事情,而且副作用變成,現在多是挑簡單好走的路,然後以為興趣就在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資部門經常被誤解和低估。 人們不瞭解人資的多樣性和侷限性,忽視了他們對公司運營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人資被低估的原因以及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並提出未來仰賴科技提升效率的展望。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少子化加上台積電及新興產業人才磁吸效應, 讓職場環境跟著出現變化, 過去一年,安靜離職、大離職潮、快速離職, 這些流行語襲捲全球,人們逐漸意識到, 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這些現象,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頻繁。   至於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 我重複問了OpenAI #Ch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當面臨系統性風險或大環境變化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本文分享了利用閱讀和多元學習來增加個人核心能力,並應對快速變化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這陣子常聽到雇主找不到人來工作, 甚至應客戶的請求幫忙找供應商。   目前看到報導是這樣說的: “由於少子化,畢業生越來越少,企業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科技產業,又以半導體需求最大。每年台成清交工程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全部加起來,尚無法滿足台積電一家人力需求。許多半導體大老擔憂數理人才不足,而傳統
Thumbnail
領薪層面來看,積極的爭取消極活著的條件,就是現今的大學生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資部門經常被誤解和低估。 人們不瞭解人資的多樣性和侷限性,忽視了他們對公司運營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人資被低估的原因以及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並提出未來仰賴科技提升效率的展望。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少子化加上台積電及新興產業人才磁吸效應, 讓職場環境跟著出現變化, 過去一年,安靜離職、大離職潮、快速離職, 這些流行語襲捲全球,人們逐漸意識到, 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這些現象,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頻繁。   至於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 我重複問了OpenAI #Ch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當面臨系統性風險或大環境變化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本文分享了利用閱讀和多元學習來增加個人核心能力,並應對快速變化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這陣子常聽到雇主找不到人來工作, 甚至應客戶的請求幫忙找供應商。   目前看到報導是這樣說的: “由於少子化,畢業生越來越少,企業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科技產業,又以半導體需求最大。每年台成清交工程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全部加起來,尚無法滿足台積電一家人力需求。許多半導體大老擔憂數理人才不足,而傳統
Thumbnail
領薪層面來看,積極的爭取消極活著的條件,就是現今的大學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