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3|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還在以「一年讀100本書」為目標嗎?閱讀的冊數、速度不是重點,商業好書你該這麼讀--《商業書10倍高效閱讀法》

在社群媒體上常會看到有人分享「今年已經讀了OO本書!」,這樣的po文會引發你羨慕或焦慮嗎?這背後的含義似乎是,閱讀的速度、冊數會是一種需要去追求、提升的目標,但真的是如此嗎?

我本身是一位持續藉由閱讀商業好書學習的讀者,每個月大概都至少會購入8~10本不同主題的商業書,但閱讀速度總趕不上買書的速度,在讀了《商業書10倍高效閱讀法》之後,有種「深得我心」的感覺。作者羽田康佑本身是一名商業顧問,藉由本書分享他個人在廣泛閱讀商業書時發展出的讀書心法。


為什麼讀書仍然是必要的知識輸入方式

也許還是有人會疑惑:在這個數位內容又多又廣,一堆文章放進待讀清單都讀不完的時代,為什麼仍然應該閱讀商業書呢?原因在於:大多數網路文章因為SEO(搜尋引擎最佳化)的考量,字數會控制在2,000 字左右(例如您正在讀的這一篇是2,500字),但這樣的內容過於零碎,一篇文章能包含的「知識點」有限,只能算是片段的資訊。

即便每天讀幾十篇文章,這樣的碎片化學習也許適合作為聊天、談話的主題或刺激想法的引子,但不足以構築成完整的知識。而書籍的架構與篇幅(8~10萬字),加上完整的脈絡敘述與作者觀點,才能夠把片段的資訊相互連結,導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與產生進一步的洞察。


藉由閱讀商業好書,培養三種能力

羽田康佑認為,許多人在談到閱讀時,重視的是「讀得多(冊數)」與「重點萃取(快速)」,他認為這是一種迷思。閱讀商業書的重點不在於讀的冊數多寡,速讀與廣泛閱讀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在於「極大化學習與吸收的品質」。從閱讀中吸收的,如果不懂得運用,不過也就是存放在腦中的資料罷了,能夠運用才算是知識,羽田康佑認為,藉由深度閱讀商業書,可以養成三種能力:

一、學會「解釋力」

「OO產品今年銷售金額相較去年成長5%」,像這樣的資訊該如何解讀呢?從字面上看到的應該是正面的增長,但如果所處的市場規模相較去年成長了20%,而我們只成長5%,那麼反而是值得憂心的情況,代表我們落後於市場。一則資訊與知識,會因為所處的情境與脈絡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意義,重點是,要能找出如何正確解讀的切入角度。

閱讀商業好書,不同書籍的主題、作者的經驗與目的、時代背景等,提供了各種商業情境與脈絡基礎,讓讀者可以藉此養成如何比對所處環境背景,正確解讀眼前現象的能力,不再只是看到表象,而是洞見。

二、培養「思考力」

擅長思考的人,同時具備「該思考什麼議題」與「該如何思考」的能力。不能只是想當然耳、人云亦云,必須要有自己思考所得出的結論。在閱讀商業好書的過程中,可以用以下的模式來惕勵「思考力」:

  • 刻意以抱持懷疑的思維來閱讀,可以在過程中產生自己的獨特觀點。
  • 嘗試以不同的視角、立場、觀點來閱讀,則有機會能產生多重觀點。
  • 藉書中內容以考量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或「短期」與「長期」的方式閱讀,思考「為何過往成功的,之後卻行不通?」等課題,則會產生對趨勢的想法。
  • 藉由反覆思考書中的資料與論證,可以發展出更具泛用性的原則。

當然,重點是不能囫圇吞棗的完全接受作者的觀點與結論,而是要嘗試捕捉作者的思考方式,而不同作者的不同思考模式,都可以帶給我們思考的啟發。如此一來,我們從閱讀中獲得的,將不再只是「找到正確答案」,而是「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正確答案」。

三、養成「應用力」

書中的內容,大多有其時空背景與獨特情境,在讀完一本好書之後,要如何能「用得上」呢?羽田康佑認為,必須將知識「抽象化」,轉換為「準則」或「原理」之後,才可以應用到其他事務與情境上。

舉例:若在書上讀到「想把五顆蘋果公平分給兩位小朋友,除了將其中一個切成兩半之外,也可以是把五顆蘋果打成果汁,一人一半。」,讀完這段理解文字描述的情境之外,若能將其含義「抽象化」成為「在解決問題時,可以先確立哪些前提可以改變(如:分蘋果不一定要維持固體型態),能夠增加解題的選項」的準則,將來才可以在其他的情境裡應用。


一本好書要讀兩遍:讀觀點與找準則

羽田康佑建議,要強化應用力,閱讀商業書時需要進行「讀觀點」與「找準則」的兩次閱讀,讓收穫不至於遺漏且能極大化,所以不只不能略讀、速讀,反而還要一本好書讀兩遍。

所謂的「找觀點」,指的是去發掘「這本書/這位作者在思考什麼?」,藉由爬梳書中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事物的多重面向與各種可能性、學習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具體地做法是,在閱讀的過程裡,不斷的問自己「這段文字裡藏著什麼觀點?」,這個問題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甚至讀者與作者的觀點若不同也沒有問題。因為在這個階段裡要達成的任務是「增加觀點」,也就是藉此為我們的大腦進行觀點的輸入。

舉例:在《你問對問題了嗎?》這本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當大樓住戶抱怨電梯太慢,如何處理?」,看起來答案應該是「花大錢換電梯/找人來維修調整」,但也許「在電梯裡裝鏡子/ 在電梯裝螢幕播放短片」可能是省錢得多的解法—設法轉移搭電梯的人注意力,就不會覺得電梯太慢。

作者的觀點是「如何定義該被解決的問題,會得出不同的解法」,但也許你還會覺得「在預算考量之下,轉移焦點用虛招解題不失為一種做法」,甚至還可能有第三種、第四種…不同的觀點,先不管是正解或歪理,盡量幫自己增加觀點。

所謂的「準則」則是「如果這樣做,就會得到那種結果」的因果關係。同樣的,在閱讀時要不斷自問「在這段文章裡隱含著什麼經驗法則?」藉此找到「應該如何思考」的方法,進而能廣泛、跨域的運用。

若以前述「電梯太慢」的例子,就可以歸納出以下的準則「通常要解決的抱怨問題並非實質現象,而是感受問題」或是「正確的定義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步驟」等等,這些準則就可以在將來不同的情境下運用。


幫閱讀訂主題與期間,效果更集中

《商業書10倍高效閱讀法》建議讀者,要讓閱讀商業書累積的效果更大,可以為自己設定不同的主題階段,例如「這三個月是數位轉型的主題閱讀期間」「這二個月是工作效率方法的主題閱讀時間」每一階段集中閱讀相關主題的書,幫自己提升記憶度,也可以有系統的形成知識體系,無形中也會在不同領域成為「準專家」。

假如你是經常閱讀商業書的朋友,相信會從《商業書10倍高效閱讀法》中獲得蠻多啟發與想法,讓你讀一本的收穫相當於其他人讀十本,效益極大化,不妨試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