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8|閱讀時間 ‧ 約 42 分鐘

2023年推薦書單

raw-image

2023年,我在閱讀習慣上,有很大的調整。

我「看完」的書變少了,但「看過」的書卻變多了。

一直以來,我看書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書一定要看「完」。除非真的遇到很爛的書,不然,我都會耐著性子讀到最後一頁,深怕錯過某個重要知識或概念。

我想,這應該就是一種FOMO心態。

但今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必須針對某些自己不熟悉的主題撰寫文稿,一個主題,通常要看3、5本書,如果採用以前閱讀的習慣,每本書都要讀「完」,那我可能要一兩個月才寫得出一篇稿。

所以,今年我大概有一半的閱讀時間,都集中在「主題式閱讀」。針對一個主題,我會先列出想知道的問題大綱,比如說談「焦慮」,我可能會在筆記本寫下這些問題:

「人為什麼會焦慮?」
「從腦科學角度,怎麼理解焦慮?」
「從心理學角度,怎麼理解焦慮?」
「焦慮的種類有哪些?」
「焦慮會有哪些生、心理反應?」
「焦慮除了壞處外,有沒有好處?」
「有哪些科學實證的方法,可以緩解焦慮?」

接著,「帶著問題」去翻書,一本、一本找,直到我能回答出這些問題,把他們的因果關係、邏輯串在一起。

我發現,這樣做,雖然看完的書少了很多,但對某些主題的理解卻更深刻了。

期許自己新的一年,繼續帶著這樣的閱讀習慣,讓看「完」的書,越來越「少」。


回到好書推薦吧!

我從2023年看完的書裡──真的有看「完」,不是看「過」而已──挑了10本不同領域,我自己很喜歡、有收穫的好書跟你分享。

這10本書分別是:

  1. 《理性生活》──最重要
  2. 《在大腦外思考》──最實用
  3. 《軟技能》──最高含金量
  4. 《思考101》──最喜歡
  5. 《自造幸福》──最有幸福感
  6. 《總統文膽的寫作課》──最開眼界
  7. 《20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最有趣
  8. 《幸福經濟學》──最有啟發
  9. 《越工作越自由》──最深影響
  10. 《極限返航》──最感動

1.《理性生活》──最重要

《理性生活》可以說是我人生到目前為止,讀過「最重要」的一本書。

35歲才與它遇見,真的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有預感,將來一定會時不時的拿起它重讀。

先說結論:如果你的人生,經常被「負面情緒」所困擾,那麼你一定要看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談「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簡稱理情行為療法),作者亞伯·艾里斯,大有來頭,在「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排行榜裡,他排第二,這排名比佛洛伊德、榮格還要高呢!

理情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決定你情緒和行為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你的想法和信念。

Youtube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在上、下集片尾,各有一句話:

「你人生的快樂,取決於你的思想品質」;
「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多過於現實」。

這兩句話,出自「斯多葛學派」的兩位哲人,馬可·奧理略和塞內卡;而理情行為療法的思想源頭,就是斯多葛哲學。

如果說斯多葛哲學談的是思想,那理情行為療法,就是把思想落實到生活的「行為指南」。

具體是怎麼做的?

這就要從艾里斯的招牌理論──「ABC理論」說起。

A(Activativing event),指的是外界的誘發事件;
B(Belief),指的是你的想法或信念;
C(Consequence),指的是被引發的情緒或行為結果。

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造成負面情緒的原因,是外在的人事物,也就是誘發事件A,造成了情緒結果C。但艾里斯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不是由外在事件所決定的,而是由他的內在信念或想法,也就是B所決定的。

舉個例子,廷廷每次開會報告前一天,都會感到非常焦慮,甚至會胃痛、失眠。在這邊,上台報告是誘發事件A,而焦慮則是情緒結果C。

表面上看起來是A造成了C,但艾里斯會說:「不對,廷廷之所以會感到焦慮,是因為他的『信念』(B)所造成的。」

廷廷的信念是什麼呢?

他認為:「只要我報告的不好,大家就會覺得我是沒能力的人,我在公司就混不下去了。」

艾里斯說,廷廷的這種信念,是一種「非理性信念」,裡面藏著「災難化」、「妄下結論」的思考。

那為什麼非理性信念不好呢?因為它會產生不健康,甚至有害的負面情緒,還有自我挫敗的行為。

如果廷廷想改善報告前會過度焦慮的困擾,不讓負面情緒吞沒他,他就必須:

1. 「辨識」出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2. 試著「駁斥」它;
3. 用理性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

駁斥非理性信念的過程大概像這樣:

「為什麼一次報告表現不好,大家就會覺得你沒有能力呢?」
「『大家』指的是誰?是所有人嗎?你怎麼知道所有人都這樣認為?」
「你有問過『大家』的想法嗎?」
「你同事一次報告表現不好,你會覺得,他沒有能力嗎?」

這個過程,會讓廷廷發現,自己的擔心、害怕,其實是「想像」出來的。當非理性信念被抓出、擊破,他的過度焦慮,自然也會消失或減緩。

在這本書裡,艾里斯根據他的臨床經驗,總結歸納出10種「非理性信念」,並用大量真實案例,帶讀者認識這些信念,看見它們是如何引發有害的情緒,和自我挫敗的行為,更重要的,教你如何從這些非理性信念解脫,不再被負面情緒困住。

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弗蘭克說過:「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你還有選擇如何回應的自由與能力。」

我覺得,《理性生活》這本書,就是幫助你,長出「選擇如何回應的自由跟能力」,讓你活出想要的自由人生。

2.《在大腦外思考》──最實用

提到思考的「樣貌」,你腦中浮現的情境是什麼樣的呢?

是一個人神情嚴肅,眉頭深鎖,用手撐著下巴,就像那座知名雕像「沉思者」一樣;還是腰桿挺直,正襟危坐的在電腦前,盯著未完成的PPT或word呢?

如果這是你最先想到的「思考樣貌」,那推薦你,一定要看這本書:《在大腦外思考》。它會告訴你,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這些都不是「最有效」的思考方式。

我們常聽到有人把大腦類比成電腦,的確,大腦在很多方面跟電腦是很像的,但有一點很不一樣。一台筆電,不論你在辦公室使用、在公園使用,還是在高鐵上使用,電腦的效能基本上沒有差異。

但是,大腦卻不是這樣的。移動中的大腦、處在不同環境的大腦,用起來,就是不一樣;有些狀態、有些環境,我們大腦,會特別好用、特別厲害。

《在大腦外思考》從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教你如何正確的使用大腦,幫助你思考得更快速、更精準,記得更牢固。

想再多了解此書的朋友,邀請你閱讀我先前寫的文章:〈還在用「大腦」思考嗎?試試這樣做吧!〉

這篇文章,分享了書裡提到的三個讓思考更高效的方法,分別是:用「身體」思考、用「環境」思考、用「工具」思考。

3.《軟技能》──最高含金量

這是一本談「軟技能」的書,作者共有「30位」,包括萬維鋼、吳軍、劉潤、李笑來、老喻、薛兆丰、劉擎等人。

熱愛閱讀的朋友,相信都對這些名字不陌生,也知道這些人的來歷有多強。

這30位大神,有專欄作家、矽谷投資人、商業顧問、連續創業家、廣告行銷專家、經濟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他們從自己的專業、經歷和閱歷,分享了職場和人生最重要的「軟技能」。

例如,中國最有名的專欄作家,萬維鋼,遠查中外豪傑之事蹟,近數現代學人之研究,總結歸納出所有大人物,都具有的三種軟技能:野心、入圈、眼光。

史學家,施展,在歷史、地理、哲學、政治都有深度研究,他分享了「跨領域學習」的軟技能,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做時代的追問者,做知識的主人,做經典的門徒,做高手的辯友。

哲學家,劉擎,華東師範大學口才最好、最會上課的老師之一,他認為最重要的軟技能,就是溝通表達,而溝通表達能力出色的指標在於:作為聽者,你能理解表達能力較弱一方的言說;作為言說者,你能讓理解力較弱的一方明白你的意思。

生命科學家,王立銘,提醒受科學訓練的讀者,要小心「專業的詛咒」和「理性的束縛」。他說:「擁有一門長期訓練的技藝是難得的禮物,我們要把它用在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場合,而不是任由它決定我們能在什麼場合解決問題。」

最後,我還想分享一點,《軟技能》全書30篇文章,都是用「書信體」所寫成。這讓人有一種專屬感、對話感和陪伴感。

這些大神,不是站在雲端上,用下指導棋的姿態俯視你的人生;而是坐在你身旁,跟你一起品嘗咖啡,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跟智慧。

這樣的閱讀體驗,真好。

4.《思考101》──最喜歡

《思考101》是2023年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我也因為寫了這本書的推薦文,很幸運的,被出版社邀請上News98電台,跟資深媒體人鳳馨姐一起導讀這本好書。

那麼,這本書在談些什麼呢?

《思考101》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談各種「認知偏誤」(思考偏誤)、它們的具體表現形式,還有更重要的,我們該如何避免這些偏誤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先承認,我自己差點就因為「偏誤」,錯過這本好書。

因為這類型的書,我看過太多了,比如像《反智》、《泛蠢》、《思考的藝術》、《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

所以,在閱讀了不少經典書籍的情況下,當「確認偏誤」、「負面偏誤」、「可得性偏誤」等各種偏誤,都已經熟稔於心,這類書籍能再帶給我的驚喜和收穫並不多。這也是最初,我並沒有太期待這本書的原因。

但才看了一章,我就發現我錯了……

這本書真的太、好、看、了!

好看到就算書的資訊密度很高、就算書有將近300頁,我還是只用了兩天的時間,就將它看完了。

這本書精彩之處在於兩點:第一,獨特的敘事框架;第二,嚴謹的科學論證。

想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可以閱讀我先前寫過的推薦文:〈2023年,你絕對不能錯過的一本書〉

5.《自造幸福》──最有幸福感

今年看了不少談「幸福」的書,有哲學、經濟學、心理學、腦科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其中我最喜歡,也是「實操性」最高的一本,就是《自造幸福》。

作者,樺澤紫苑,是日本知名的身心科醫師。

(他在台灣有兩本談學習著作,很有名,一本是藍色封面,講「輸入」,另一本是白色封面,講「輸出」,在書店經常能看見。)

《自造幸福》這本書,從「腦科學」的角度,給幸福下了精準定義。

什麼是幸福?

就是大腦分泌以下三種荷爾蒙時的狀態:「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

「多巴胺幸福」,和成就、名利有關;
「血清素幸福」,和健康有關;
「催產素幸福」,和人際、親密關係有關。

作者認為,要獲得幸福,就是要找出能夠「觸發」大腦分泌幸福荷爾蒙的條件。

這方法簡單又有啟發,讓我想到《論幸福》裡的一句話:不是因為幸福,所以笑;而是因為笑,所以幸福。

這本書有超過一半的篇幅是在教我們,觸發大腦分泌幸福荷爾蒙的「具體方法」。每種荷爾蒙,各給出七個方法。

作者也提醒我們,這三種幸福的追求,是有優先順序的,他稱之為「幸福三層次理論」。

首先是與健康有關的「血清素幸福」;其次是與關係有關的「催產素幸福」;最後才是與成就、名利有關的「多巴胺幸福」。順序不對,不但幸福不可得,還有可能掉進不幸的深淵。

我特別喜歡,作者提出的「幸福乘法」的概念。

比方說,賺錢是一種多巴胺幸福,但如果你在賺到錢的同時,也抱著感恩的心──感謝消費者願意買你的商品、感謝自己的才能剛好被社會需要──大腦就會分泌催產素,除了會讓幸福感加倍、持續時間更長外,也不容易有多巴胺上癮的問題。

我也因為讀了這本書,開始養成寫「感恩日記」的習慣,每天記錄三件值得感恩或開心的事情。

以前的我,打死都不相信什麼感恩日記,一聽就濃濃的「雞湯味」。直到讀了這本書才知道,背後是有紮實科學根據的,寫感恩日記的過程,會讓大腦分泌血清素和催產素,所以才會帶來幸福感。

我堅持了一年多,到現在還有寫,感覺效果真的很好。

總的來說,這本談「幸福」的書有以下幾個優點:

1. 建立在紮實的科學研究上;
2. 有各種具體可實操的方法,讓你馬上就能用;
3. 作者文筆流暢,好讀、易懂;
4. 讓你對「幸福的科學」,有更深的認識。

6.《總統文膽寫作課》──最開眼界

你有幫「總統」寫過演講稿嗎?

2023年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書名叫做:《總統文膽寫作課》。

你可能會好奇,什麼是「文膽」?

所謂的文膽,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指的是:專為高階政治人物(通常是國家領導人)撰寫演講稿的人。

對我來說,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不在於「寫作」,而是「總統文膽」。畢竟,有寫作經驗的人很多,但替總統寫過講稿的人就屈指可數了,更不用說「職業文膽」。

所以在閱讀前,我就在書的內頁,用筆寫下了兩個我很好奇的問題:

第一,替「總統」寫演講稿,跟一般人差在哪?最難的部分是什麼?
第二,我們都沒當過總統,寫稿時,如何換位到總統的位置,以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角度來思考?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翻開了這本書。

如果你好奇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或想知道我的收穫和啟發,可以閱讀這篇文章:〈你有幫「總統」寫過演講稿嗎?〉

 7.《20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最有趣

今年因為工作關係,看了不少心理學類書籍,有專業的、有科普的。其中,我最推薦的心理學科普書是:《20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

這本書的寫法很特別,作者用20道常見的人生問題,把20位心理學大師的理論跟故事,串在一起,每章的結構都是「問題─人物─理論─建議」。

這些問題像是: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的一生?」
「如何獲得幸福?」
「該不該談辦公室戀情?」
「完美的愛情究竟是什麼樣的?」
「不好意思或不敢拒絕人,怎麼解?」
「怎麼樣理解跟自己不一樣的人?」

它們剛好涵蓋了三個面向:「自我與成長」、「感性與兩性」、「溝通與社交」。

我自己在閱讀時,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嚴肅的科學理論,而是心理學大師的各種奇聞軼事。

例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秉持者以人為本的精神,強調對個案「無條件正向關懷」、「共情理解」,卻被精神分裂症患者搞到差點崩潰,最後受不了,把個案轉介給人。為了撫平內心的創傷,他跟老婆跑去渡了一個月的長假。

再例如,行為主義大師、操作制約之父,史金納,經常與羅傑斯「約架」,有的時候是學術辯論,有的時候是打野鴨。他還有個愛好──統計自己文章的引用率,1989年,他開心的宣布:「我的引用率超過了佛洛伊德。」

還有,愛情心理學大師,斯騰伯格,原來是因為第一段婚姻破裂,前妻離開他,他既難過又羞愧,「一位心理學家,竟然連自己太太的心都不了解」,才痛定思痛,認真研究兩性、愛情等相關主題。

這些書中紀載的小事、趣事、糗事,讓這些高掛在神壇的大師,顯得更有人味。

總的來說,這本書有以下三個優點:

1. 有料:20個經典的心理學理論;
2. 有用:以問題為導向,每讀完一章,就能幫你解決一個人生難題;
3. 有趣:大量心理學家的奇聞軼事跟八卦故事。

如果你是心理學的初學者,或是想認識心理學,這本書,是很好的入門書;如果你是心理學的愛好者,對於那些常見的理論都已經相當熟悉了,這本書,依然會帶你收穫和樂趣。

8.《幸福的經濟學》──最有啟發

你覺得,錢能不能帶來幸福呢?

直觀上,我們都相信,錢當然能夠帶來幸福──如果可以選,我們都想選「有錢的人生」;但你一定也聽過另一種說法,說錢無法帶來幸福。

所以,錢跟幸福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幸福的經濟學》這本書,完全刷新了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它也是我2023年看過,最有啟發的書。

這本書,從「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帶我們「重新認識」這個議題。

這本書的作者,叫做理查德·伊斯特林,有「幸福經濟學之父」之稱。他在研究收入與幸福的關係時,發現到一個矛盾的現象:

如果你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點」,調查社會上不同收入的人的幸福感,那的確會發現,收入越高的人,越幸福。

但是──

如果你追蹤「特定的某群人」,調查他們收入和幸福感的關係,會發現隨著時間的前進,他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幸福感卻沒有上升。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對「一群人」來說,收入越高的人,的確越幸福;但是對「你自己」來說,隨著時間的前進,你的收入變高了,但你卻沒有變得更幸福。

這樣的現象,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產生呢?

有興趣的朋友,除了直接閱讀這本書外,也可以看看我寫的這篇文章:〈錢,能買到幸福嗎?──你追求的是「相對幸福」,還是「絕對幸福」?〉

9.《越工作越自由》──最深影響

《越工作越自由》,可以說是2023年,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

這本書讓我在35歲,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審視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它給了我勇氣,讓我跨出轉換職涯跑道的「最後」一步。

這本書最觸動我的地方,是作者Emily提出的一個概念,叫做「探索值」。

什麼是探索值呢?

它指的是一份工作,能不能讓你有更多的探索──向外,探索未知的世界、未知的領域;向內,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Emily認為,工作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提升人生的「探索值」。

要讓你深刻「體會」探索值的概念,就不得不提作者,她獨特的工作經歷。

Emily的職業生涯待過各種你想得到、想不到的行業。這些行業彼此間的相關性低,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八桿子打不著。

她大學念的是日文,升大學的暑假,開始在連鎖美語補習班教英文。

還沒畢業,她就當上分校的最高主管,老板也捧著資金來,邀請她開設新分校,擔任分校的負責人,但她卻果斷的拒絕了。

因為她認為,這個行業她「探索」夠了。

她的下一份工作,你絕對想不到──日本的「石油探勘」公司。

她的工作,必須在一艘跟航空母艦一樣大的探油船上,和來自世界各國,操著不同語言、不同口音的專業人士溝通協調。只要上船,一待至少就是一個月起跳。

喔,順帶一提,她是全船唯一的台灣人,也是唯一的「女性」。

她在石油探勘業待了四年,離開公司前,她解決了一個跟法規有關的難題。這個難題,卡了公司四十多年,沒有人能解決,最後卻被她一個基層員工解決了。事後社長還設晚宴,親自接待感謝她。

按一般人的職涯規劃,接下來應該就等高升了,但她卻選擇離開公司。

因為她認為,這個行業她「探索」夠了。

離開石油探勘業後,她下一份工作,是和前份工作八桿子打不著的產業……

想知道Emily下一份工作是什麼,或是對她的經歷、想法好奇的朋友,可以閱讀這篇文章:〈2023年,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https://reurl.cc/mrM73j)。

10.《極限返航》──最感動

我很少看小說,也很少推薦小說,但《極限返航》卻讓我有滿滿的衝動想推薦它!

因為它實在太、好、看了!

這本書我在2023年的1月就看完了,時至今日,偶而想起書裡的情節,還是會讓我感動不已。我記得那段期間,只要下班回家或是一有空檔,我就會迫不及待的拿起這本書,渴望知道接下來的劇情,連原本跟老婆一起追的電視劇都先擱置了XD

《極限返航》是一本科幻小說,作者是安迪·威爾,他還有一部很有名的作品《火星任務》,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絕地救援》,由麥克·戴蒙主演。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部分:

第一,橫跨星系、物種的動人情誼;
第二,對外星生物的深刻思考跟描寫。

我很少看書看到哭,但這本書的後半部,我真的是邊讀邊流淚,故事的結局更是完全出乎我意料。

要在不劇透的情況下,讓你感受這部故事有多麼感動人心,難度很高。但我可以這樣說,我光是用口述分享一些關鍵劇情給老婆,她就聽到哭了,這絕對不是因為我表達能力太好,而是故事真的很精彩、很感人。

這部分我就不講太多,把閱讀樂趣留給你,讓你自行探索體會。

再來,第二點,對外星生物的深刻思考跟描寫。

這也是我最佩服作者的地方。

很多小說、影視作品,都有外星人跟地球人的互動情節,但他們大多是來自無限制、天馬行空的想像,而不是建立在有「前提限制」的科學基礎上。有限制的創意,往往是難度更高的。

舉個例子,你覺得外星人長什麼樣子?

一個生物的外型,肯定脫離不了「演化」的限制,而談到演化,就一定要談到「生存環境」。

所以,作者設定了一個星球——波江星球,它的重力是地球的20倍,大氣壓力是地球的29倍,大氣主要成分是氨氣,且厚到可見光無法穿過,平均溫度則是超過攝氏200度。

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你覺得,波江星人會長成什麼樣子呢?

再例如,「兩個來自不同星球的高等智慧的生物,在語言和文化都不同的情況下,要如何交流?」

我知道你心裡想的答案,很可能是「肢體語言」。

這答案合理,但遠遠不夠。

因為兩位主角(地球人跟波江星人),從自己居住的星球,跨星系跑到幾十光年外的地方,是為了拯救自己的家園,他們需要合作進行許多複雜的任務,例如修理太空船、做科學實驗等,這些都不可能單靠簡單的手勢交流就完成。

所以,你得思考:「有什麼訊息,是可以跨星系、跨物種、跨文化,讓彼此都了解的?」

另外,主角跟他的外星小夥伴聊天時,也有很多讓人深思的對話:

「為什麼我們生存環境差這麼多,聽到的聲音頻率會有『重疊』?」
「為什麼我們的智力差不多?或者說,為什麼你不是比我聰明或愚蠢幾百倍、幾千倍?」
「你跟我都願意為我們的人而死,為什麼?演化討厭死亡。」

這些問題,是不是都很有意思呢!

如果你想在連假期間,進行一趟「太空探索之旅」,體會有紮實科學基礎的「第一次接觸」,強烈推薦《極限返航》,它會為你帶來滿滿的感動跟啟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