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兇手_一個母親的自白】陪母親面對兒子的校園槍擊事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一個母親的自白

這本書作者是一位母親。
他的小孩和一位朋友,
在1999年4月,
在科倫拜高中持槍射殺,
導致12位學生及1位老師身亡,
兩人隨後自殺身亡。

這場悲劇發生後,
作者為了瞭解
兒子、憂鬱症、精神疾病及暴力等議題,
爬資料、問專家、參與預防自殺活動,
最後出版這本書、分享故事。

作者說:
真希望我能早知道這些事
好在兒子需要我時,
能更知道要如何伸出援手。」


書寫吧

作者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
也因為這樣,
讓事件發生後,
有管道抒發心情和沉澱自己。

書寫是個恢復過程,
我們可以將心情化為文字,
日記本是你最沉穩的聽眾,
也是最優質的同理者。

作者回顧以前筆下的兒子,
回憶以前種種的家庭生活,
知道自己並沒有忽略自己兒子。

卻也發現,
其實在兒子犯案前一段時間,
還是有徵兆的。

容易生氣、較不耐煩、大大小小的闖禍。

也從日記中發現,
兒子的完美主義無法面對羞愧感
似乎從小就展現出來。

輸不起、什麼都要自己來、有點像怪咖。

光靠父母的愛,是不夠的

這是很殘酷的事實,
就算家庭給最多的愛,
小孩,尤其青少時期,
終究需要同儕的認同。

父母、家人的愛,
不等於同儕的愛。

書中有一段,
作者過世的小孩-狄倫,
有一個要好的朋友,

朋友交了女朋友後,
狄倫開始覺得自己孤單,
似乎覺得朋友背叛了自己。

這種感受,
除非小孩願意說,
否則父母根本無從發現。

狄倫在學校也曾遭欺負,
但是面對父母時總是輕描淡寫,
狄倫盡力讓父母覺得:
他有能力處理事情,他是個乖孩子。

兒子花了很多時間隱藏真正的感覺
讓父母心痛不已。

真的不是父母失職沒有發現這一切,
而是狄倫真的隱藏得太好,
沒有人有辦法發現。


談談狄倫

書中的狄倫看起來似乎有完美主義,
事事都要求要在自己的掌控中,
不准自己在眾人前面出糗。

他沒有排解這種感受的能力。

當他的自卑感襲來,
就會變成攻擊自己的最佳武器

自卑感最愛對我們說:
我們很爛。
這世界不需要我們。

恰恰符合有自殺念頭的人們。

排解自卑感的方法之一就是:
談論它們
說出自卑的事件和感受,
會讓自卑感見光死。

但狄倫沒有這麼做。

狄倫的憂鬱,
也成為另一位行為暴力朋友的誘餌。

狄倫一心想自殺了結自己,
另一位朋友則一心想殺人。
兩人互相緊拉對方特質,
一起策畫了這場校園屠殺。


矛盾的我們

我們當然知道,
小孩有狀況時,
我們一定要挺身幫忙。

當真相是,
我們是會選人幫的。

當需要被幫忙的小孩
顯得溫和、願意聽意見、好相處,
大家自然願意伸出援手。

但,
粗魯,討人厭、愛抱怨的小孩,
往往更需要我們的靠近。

書中提到了一些憂鬱症前兆,

  • 身體莫名病痛
  • 突然變得黏人
  • 睡眠不穩定
  • 不耐煩、容易生氣
  • 日記文法凌亂
  • 幻想的世界與真實搞不清楚


當小孩突然出現這些狀況,
或者性格出現轉變,
都是需要注意的徵兆。

當你接到小孩在學校闖禍,
或是小孩在家推託家事,
不要急著問:
「你到底在幹嘛?」

可以這麼問:
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

如果還有機會再跟狄倫說話,
作者說她會這麼說:
「請你原諒我,原諒我這個當母親的,
居然不知道你內心有多痛苦,
原諒我沒有幫上你的忙,
原諒我讓你覺得不能向我傾訴。」


積極地幫助小孩

光靠父母的愛不夠,
但也不是所有小孩的犯罪,
都是父母的過錯。

除了家庭,
還有許多因素會造成小孩憂鬱,
但家庭可以更積極地發現小孩狀況,
更直接地幫助小孩解決問題。

許多小孩在學校被欺負,
不敢告訴父母的原因,
竟是認為爸媽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事。

我們應該要讓小孩知道,
爸媽永遠是最願意聽你說煩惱的人

作者在書中提到,
她和先生對於兩個兒子的教養親力親為,
家事、禮貌、規矩、待人處事,
任何細節都盡力教導。

但是,
作者卻說:
與其花很多時間教這些,
她很希望當初可以多和兒子坐下來聊天,
不急著教兒子,
而是聽他說話。

說些什麼都好。


後記

最近看了〈星願〉這部電影,
每個願望都珍貴,
都有實現的價值。

即使小孩的願望微不足道,
引人發笑,
但這願望仍是小孩真切的心意。

看重每位小孩的心聲,
建造出和善的每一個角落,
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raw-image



avatar-img
50會員
82內容數
我是一位特教老師,透過專題紀錄課程、學生們的烏龍事件、家長以及導師們關心的議題。這個專題也提醒自己,對於周遭發生的事物要更有感、減少麻木不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灰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書裡面是這麼說的,如果給你一份內容詳盡的食譜,相信你也能烤出一塊美味蛋糕。但是萬一家裡沒有食譜中的食材呢?萬一你對牛奶過敏呢?如果不能深入了解食材的特色,就不知道相互影響的力量。就像學習,不能只是照做,還要知道這些方法背後隱藏著哪些原理。
每個人都想要被理解,但,我們有先理解其他人嗎? 原來人類會存在差異,是受到第三個八小時的影響? 只能自己贏嗎?有其他選擇嗎? 諸如此類的議題在本書中被探討著,作者利用好讀的文字和例子我們懂概念、懂自己甚至懂這個世界。 書中有許多的概念都相當受用,我從中挑選了三個印象最深刻的跟大家分享。 【你我都
如果只會單純記住事情,充其量,只是個工具。書中提到:你的知識,加上你的生活經驗,才能使你擁有智慧。我們除了需要學習重要知識,還要了解我們的生活經驗記憶庫是怎麼運作的,才能夠成為一個自由運用記憶展現智慧的人。
第一個發表的言論,為什麼會決定整場會議的方向?為什麼我們身旁的人飛黃騰達時,心裡會覺得酸酸的?探討人們行為的動機,讓我們可以更加輕易地瞭解自己跟彼此,也因為瞭解這些動機,我們甚至可以避免一些問題出現。
你是否覺得,如果不將知識記在腦袋裡,就等於沒有學習?其實,當我們一再花費心力記憶知識,反而錯失了更多我們可以應用知識及思考的時間,【記憶】這件事,一開始做好,就夠了。
我們所認識的自閉症,類化以及社交總是他們的難點。舉個例子,有位學生在課堂能夠遵守我們所教的:加入別人遊戲時需要詢問,並且也能夠接受他人的拒絕;但他們卻無法接受,別人用跟自己不同的方法加入自己的遊戲。他們不僅行為,包括想法都較為僵化,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特性,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說總是充滿挑戰。
書裡面是這麼說的,如果給你一份內容詳盡的食譜,相信你也能烤出一塊美味蛋糕。但是萬一家裡沒有食譜中的食材呢?萬一你對牛奶過敏呢?如果不能深入了解食材的特色,就不知道相互影響的力量。就像學習,不能只是照做,還要知道這些方法背後隱藏著哪些原理。
每個人都想要被理解,但,我們有先理解其他人嗎? 原來人類會存在差異,是受到第三個八小時的影響? 只能自己贏嗎?有其他選擇嗎? 諸如此類的議題在本書中被探討著,作者利用好讀的文字和例子我們懂概念、懂自己甚至懂這個世界。 書中有許多的概念都相當受用,我從中挑選了三個印象最深刻的跟大家分享。 【你我都
如果只會單純記住事情,充其量,只是個工具。書中提到:你的知識,加上你的生活經驗,才能使你擁有智慧。我們除了需要學習重要知識,還要了解我們的生活經驗記憶庫是怎麼運作的,才能夠成為一個自由運用記憶展現智慧的人。
第一個發表的言論,為什麼會決定整場會議的方向?為什麼我們身旁的人飛黃騰達時,心裡會覺得酸酸的?探討人們行為的動機,讓我們可以更加輕易地瞭解自己跟彼此,也因為瞭解這些動機,我們甚至可以避免一些問題出現。
你是否覺得,如果不將知識記在腦袋裡,就等於沒有學習?其實,當我們一再花費心力記憶知識,反而錯失了更多我們可以應用知識及思考的時間,【記憶】這件事,一開始做好,就夠了。
我們所認識的自閉症,類化以及社交總是他們的難點。舉個例子,有位學生在課堂能夠遵守我們所教的:加入別人遊戲時需要詢問,並且也能夠接受他人的拒絕;但他們卻無法接受,別人用跟自己不同的方法加入自己的遊戲。他們不僅行為,包括想法都較為僵化,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特性,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說總是充滿挑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是媽媽,有孩子的你,的另一伴,是什麼樣子呢? 網路上常開玩笑說的 爸爸不是在廁所,就是在廁所的路上 孩子醒時爸爸又累又想睡,孩子睡了爸爸精神好到通宵不睡… 唉…我必需說!這樣的狀況,可真的是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家呢!!
Thumbnail
「沒有人說過的是,當你的小孩死了,一部分的你(非常小、但不可忽略的部分)也鬆了一口氣。因為,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你預期中、日夜擔心且做好準備的那一刻,終於來到了。啊,你告訴自己,終於來到了。就是現在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深夜,一名幼兒園生目睹母親持刀威脅父親,翌日母親狀態回歸溫柔,帶著孩子消失。
前兩天,線上參加研討會。 2個字,累死。 發表之外,還討論2篇。 本來以為線上參加,會比較輕鬆,但其實也是很累。 我想,這終究還是個性的問題吧。 雖然避開實體社交,但是線上,也是一種社交, 覺得好辛苦。 不過,這次會議是第7屆, 上是第6屆,查了一下,都已經是2009年的事了
Thumbnail
最近又發生了兇殘的虐童事件。為什麼大部分的人會對虐童事件有這麼大的情緒波動?我想因為或多或少,我們都代入了自己童年裡不愉快的經驗。所以聽到這種事件或是看到相關畫面,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會不由自主地把曾經受過的委屈從埋好的地方又挖出來過一遍。 我相信虐童事件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多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我是媽媽,有孩子的你,的另一伴,是什麼樣子呢? 網路上常開玩笑說的 爸爸不是在廁所,就是在廁所的路上 孩子醒時爸爸又累又想睡,孩子睡了爸爸精神好到通宵不睡… 唉…我必需說!這樣的狀況,可真的是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家呢!!
Thumbnail
「沒有人說過的是,當你的小孩死了,一部分的你(非常小、但不可忽略的部分)也鬆了一口氣。因為,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你預期中、日夜擔心且做好準備的那一刻,終於來到了。啊,你告訴自己,終於來到了。就是現在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深夜,一名幼兒園生目睹母親持刀威脅父親,翌日母親狀態回歸溫柔,帶著孩子消失。
前兩天,線上參加研討會。 2個字,累死。 發表之外,還討論2篇。 本來以為線上參加,會比較輕鬆,但其實也是很累。 我想,這終究還是個性的問題吧。 雖然避開實體社交,但是線上,也是一種社交, 覺得好辛苦。 不過,這次會議是第7屆, 上是第6屆,查了一下,都已經是2009年的事了
Thumbnail
最近又發生了兇殘的虐童事件。為什麼大部分的人會對虐童事件有這麼大的情緒波動?我想因為或多或少,我們都代入了自己童年裡不愉快的經驗。所以聽到這種事件或是看到相關畫面,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會不由自主地把曾經受過的委屈從埋好的地方又挖出來過一遍。 我相信虐童事件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多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