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交談的本質就是在探究一件事情的根源
其實人的討論,可能都不大對。
這個「不大對」不是單純的指說:噢,反正沒有人了解事情的全貌,就也沒有聊太多的必要;最起碼我們還是可以分辨誰說的會比較「接近」事實的中心。
後來有開始察覺「各說各話」背後的原因。
這種各說各話不全然是來自當事者的立場不同,因為一件事情的發生,會有二造甚至多面向的話,有點不太合理,這會間接表示大部分的判決在沒有出現無辜者的情形下,其實都有失公允。
所以試圖抓住事件本質,要論對錯就就比平常想像的容易。
...
我們平常在討論的因果關係,通常不是真的因果關係。
比如說一個人在街頭被打傷,追溯根源可以到什麼程度。
以社會新聞角度來看,肯定跟鬧事、糾紛相距不遠,如果當事者有做過什麼加害者不合意的行為,被打看起來就滿「合理」的,而我們透過已知視角的討論,有時候最多只能回顧到:加害者自己本身也有毛病。
但這又有點難解釋:為什麼加害者面對同樣的事情會因人有差別待遇。
也就是說欠他債的可能不只被害人,甚至被害者欠下的額度沒有其他人來的高,如果只是因為過往有朋友關係,那就更奇怪,怎麼偏偏被害者有本事反目成仇,其他人就沒這問題。
為什麼先前台中女就得被仇家倒整桶火鍋湯呢,比她過分的大有人在呀。
這個人欠下的東西不只這樣
算是起頭,好像心理學上管這叫「首因效應」。
我相信讀者有過的經驗:明明跟這個人初相識,但對他的第一眼就說不上來的討厭,也不是長相問題,就說不上來,好像再跟他相處下去二個人的磁場就很不合一樣,甚至還想找他麻煩。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潛意識在作祟,身體就是很本能的想遠離。
尤其本人比較敏感,加上我相信物以類聚,沒道理大家初相識擺笑臉、秉善心我還會沒來由的皺眉 ... 小時候的我們哪來這麼多心眼,就是會有股直覺:這個人肯定麻煩,我也講不出來為什麼。
原來一個人欠一屁股「債」,欠的可以不只是錢,還有良心呢。
...
餘下的空間你可以透過方格子既有功能,與我的內容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