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或許是敘事問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外出偷馬》佩爾.派特森,寶瓶文化,2008。

《外出偷馬》佩爾.派特森,寶瓶文化,2008。

「你只不過是許許多多人裡面的一個而已。」她坐起來,赤裸又沉重,是我熟悉的樣子,她的樣子令我厭惡到了極點也害怕到了極點,我大吼:「休想,我不是。」接著我開始啜泣,因為我知道這一天會來臨,我發現這世上令我最害怕的就是作為馬格利特畫中的那個男人,在鏡子裡他一次又一次的,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後腦袋。

人生如小說,都是一種敘事問題。

年前接到邀請在書展時與馭博談他的短篇小說集《愛是失守的煞車》,知道他提過無數次《外出偷馬》這本小說之餘自己的意義。得說《外出偷馬》是需要耐心閱讀的作品,小說的寫作形式穿插在敘事者傳德的青少年時期與老年時期,間隔五十年的記憶與現實的對比、炎夏與寒冬、光亮與黑暗的對比,且傳德進入記憶的敘寫都是由現實的觸發,閱讀時難免感到時序跳躍,且回憶甚至是以倒敘的方式從看似最嚴重的槍殺意外開始,一步步往前推演至傳德在青少年時期所發生的一切,讀者才能揭開何以敘事者得用這樣迂迴的方式才能完整說出自己在那些崩跌的家族回憶中所參與的片段。

好友約拿因為忘記取出子彈見間導致自己的雙胞胎弟弟殺了另外一個弟弟,葬禮後遂因自責離家,出海工作;參與反抗軍秘密組織的父親與好友的母親外遇,可偏偏自己也對好友母親有微妙情愫;然而身為兒子,傳德也對父親有崇拜之情,時常想在父親跟前證明自己的存在。十五歲之前的青春像炎夏,躁動、勃發、陽光盛烈,也留下黑影。傳德是否也是一個「不可信賴的敘事者」(unreliable narrator)?在這些敘事中,傳德不像是任何一條故事線的主角,比較像是參與其中又不得不出場的配角,在每一個記憶的畫框之中都只是個後腦杓般的存在:好友和父親前後離開(父親離開時還留下少得可憐的伐木工錢),替傳德的成長留下謎團,直到他人重述當年父親加入組織的事件後,記憶才又重新被覆寫,父親之於自己的意義又有了新面貌。

這麼說來傳德或許未必「刻意隱瞞」,只是「不曾全盤了解」。小說或許早在老年傳德回鄉獨居小鎮上時對自己所說:

當你把一些事情說給人聽,一般人都會喜歡,而且會用節制適當的態度、溫和親切的語氣面對你,他們會認為很知道你了——但其實不是,他們知道的是「關於」你的事,他們只認識到事情,不是情感,不是你對事情的看法,不是你怎麼清過,不是你怎麼改變,要做多少決定才變成你現在的樣貌。他們所做的是把他們自己的感情、看法和假設填進去,組合成一個跟你幾乎沒有一點關係的人生,幫你解套。沒有人可以碰觸你,除非你自己給他們機會;你只要保持禮貌和微笑,不要讓那些偏激的想法近你的身,因為不管你再怎麼不舒服他們還是會談論你,這是無可避免,換成是你同樣也會這麼做。

這麼說來,也許這一段話也是在說自己:自己如何看待父親、倖存的雙胞胎之一如何看待自己犯下無心之失的大哥。傳德一直都是那個「穿金褲的」幸運的孩子,遭禍不曾直接降臨在他身上,間接被他看見生命的殘酷。然而那段渾濛不明的青春時光卻給了他後來生存的力量,但,那也是在他重塑/重述記憶之後,才真正留存的,父親的遺產。



    avatar-img
    55會員
    70內容數
    正職是家庭主婦,不專業書評,不專業作者。 座右銘是「喜歡吃白肉魚壽司的人,是謙虛的人」。 大家都愛紅肉魚,而我盡力嘗出白肉魚的花香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肉魚壽司愛好者 的其他內容
    「厭女」指的不是討厭女性,而是在父權結構下把女人視為客體,區分成好女人與壞女人的手段,使客體能夠容易被收編規訓以及掌控。然而「厭男」指的也並非厭惡特定性別,而是其背後的權力結構。
    這段文字可能惹人不快或反感,要不然就是被扣上壞品味的標籤。我有權利寫下親身的經驗。事實就是事實,沒有高等或低劣的分別。對於這次經驗,如果我選擇輕描淡寫,我不啻在隱瞞相關事實;這樣一來,我也站到男性宰制的這一方。
    「想像裡的世界不會改變——即使,即使我們終究要離場。」 我通常以為變化才是寫散文的核心,坦裸可能只是基礎姿態。說變化,也只是個便宜行事、無所不包的詞。
    以前總會覺得有一部分的文學是藏匿的技術,比方把意義藏進意象,把思辨藏進人物和情節。現在想想自己這種說法似乎不太對勁。小說本質上應該是多線的,但因為敘事角度之故通常只會出現單線,把這句話丟進生活裡也一樣。
    家庭劇是在與現實一模一樣的「擬真實」當中進行,布景也是與各位府上大同小異的客廳。也沒有什麼驚為天人的俊男美女出現。台詞都是柴米油鹽閒話家常,同時緊貼著戀愛、夫婦、婚姻——必須像三明治一樣夾著生死攸關的大問題讓故事繼續演下去。即使是小小的謊言也會被立刻識破。
    適應的主體與客體到底是誰,是建築適應環境?人適應建築所賦予的生活型態?或者,建築、環境、人、建築師與工法四者彼此適應,共構出空間。
    「厭女」指的不是討厭女性,而是在父權結構下把女人視為客體,區分成好女人與壞女人的手段,使客體能夠容易被收編規訓以及掌控。然而「厭男」指的也並非厭惡特定性別,而是其背後的權力結構。
    這段文字可能惹人不快或反感,要不然就是被扣上壞品味的標籤。我有權利寫下親身的經驗。事實就是事實,沒有高等或低劣的分別。對於這次經驗,如果我選擇輕描淡寫,我不啻在隱瞞相關事實;這樣一來,我也站到男性宰制的這一方。
    「想像裡的世界不會改變——即使,即使我們終究要離場。」 我通常以為變化才是寫散文的核心,坦裸可能只是基礎姿態。說變化,也只是個便宜行事、無所不包的詞。
    以前總會覺得有一部分的文學是藏匿的技術,比方把意義藏進意象,把思辨藏進人物和情節。現在想想自己這種說法似乎不太對勁。小說本質上應該是多線的,但因為敘事角度之故通常只會出現單線,把這句話丟進生活裡也一樣。
    家庭劇是在與現實一模一樣的「擬真實」當中進行,布景也是與各位府上大同小異的客廳。也沒有什麼驚為天人的俊男美女出現。台詞都是柴米油鹽閒話家常,同時緊貼著戀愛、夫婦、婚姻——必須像三明治一樣夾著生死攸關的大問題讓故事繼續演下去。即使是小小的謊言也會被立刻識破。
    適應的主體與客體到底是誰,是建築適應環境?人適應建築所賦予的生活型態?或者,建築、環境、人、建築師與工法四者彼此適應,共構出空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經意將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覺得全世界都在欺負我。 誰對我說的話輕蔑地笑,誰和誰在我走進茶水間時散開,某某不斷反對我的意見,又將我的缺點無限放大,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連帶討厭起自己來。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我?連上天也欺負我,心裏的渴求一直求而不得,每天陷入無止盡的抑鬱之中
    Thumbnail
    作者的話: 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角度-- 迷惘是因為擁有很多選擇;感到自己不被接受是因為自己正在展現獨特與勇敢;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是因為自己擁有看見他人美好的眼睛;失落是因為自己擁有超多無處可去的愛;孤單是因為我們心中允許了同伴參與生活;恐懼失去是因為正擁有著。 從自己的困擾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力量和
    Thumbnail
    日記,該是寫實的吧,是書寫者真實的「自我面對」? 但在閱讀《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時,「針貶」的字裡行間......「為什麼我們幾乎從不靜下心來,不帶任何習慣反應地去觀察自己?」似乎隱隱敲動慣性與下意識,或許我們都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自己? 又或者該說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漸漸被世俗程
    Thumbnail
    眼神定定望她,不知道內心又在上演什麼小劇場——她看那個眼神就知道不是正經事,別問為什麼,她就是知道——他沉默幾秒,突然莫名奇妙地揚起一個雖然好看、在這種時候卻只讓她覺得很詭異的微笑。 「我從來沒有品嘗過被拒絕的滋味呢,很好,妳引起了我的注意!」 後來那晚她當然說什麼也不可能上他的車。
    Thumbnail
    這是我前幾天半夜忽然萌芽的疑問。 我會習慣性反芻自己白天說過的話、留過的言,因為我說過的話裡面往往帶有我自己的價值觀。 我近期說過的某個概念濃縮後是「人無法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原來我是一個焦慮 內耗的人,獨一獨二 僅此而已。 內耗的人就是不斷地需要吸取別人的能量,來滿足跟緩解自己的焦慮感,以為我這麼多年一直覺得我自己是內向的人 ,其實我是不斷的需要外界 跟身邊的人不斷給我提供能量來滿足自己的被需要感。 「不管他身邊有誰 他就是不愛我」 曾經的我想著他會對其他的女人有
    Thumbnail
    人生第一次在抓馬的中心,但不是什麼可以轉化成經驗智慧的經歷,我就不講是怎樣的事情了。 但最近因為這個人真的讓我體驗到了很多不同層面的自己,無論好壞。這個人似乎真的把我訓練成了一個在有感覺的狀況下,進入一個無欲無求的狀態裡。也是第一次我覺得失去了跟喜歡的人深入交流的慾望。 這幾天因為抓
    我害怕看到那雙眼睛,裡面倒映著我不願面對的所有真相
    Thumbnail
    當生活開始渾渾噩噩 會讓人不知不覺沉淪 我知道我的生活再繼續 但這些生活究竟是不是我的?
    說實話,我的內心是十分忐忑的,畢竟當天我的態度超級沒禮貌,幾乎不把對方放在眼裡,可以說是完全得罪死對方了。 即使現在的我迷途知返,但是無奈對方不知道呀,如果看到是我出來迎接,不知道會受到怎麼樣的對待。 走著走著,我的心情越來越緊張,腳步也越來越沉重。 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路程,一下子就到了
    Thumbnail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經意將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覺得全世界都在欺負我。 誰對我說的話輕蔑地笑,誰和誰在我走進茶水間時散開,某某不斷反對我的意見,又將我的缺點無限放大,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連帶討厭起自己來。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我?連上天也欺負我,心裏的渴求一直求而不得,每天陷入無止盡的抑鬱之中
    Thumbnail
    作者的話: 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角度-- 迷惘是因為擁有很多選擇;感到自己不被接受是因為自己正在展現獨特與勇敢;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是因為自己擁有看見他人美好的眼睛;失落是因為自己擁有超多無處可去的愛;孤單是因為我們心中允許了同伴參與生活;恐懼失去是因為正擁有著。 從自己的困擾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力量和
    Thumbnail
    日記,該是寫實的吧,是書寫者真實的「自我面對」? 但在閱讀《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時,「針貶」的字裡行間......「為什麼我們幾乎從不靜下心來,不帶任何習慣反應地去觀察自己?」似乎隱隱敲動慣性與下意識,或許我們都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自己? 又或者該說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漸漸被世俗程
    Thumbnail
    眼神定定望她,不知道內心又在上演什麼小劇場——她看那個眼神就知道不是正經事,別問為什麼,她就是知道——他沉默幾秒,突然莫名奇妙地揚起一個雖然好看、在這種時候卻只讓她覺得很詭異的微笑。 「我從來沒有品嘗過被拒絕的滋味呢,很好,妳引起了我的注意!」 後來那晚她當然說什麼也不可能上他的車。
    Thumbnail
    這是我前幾天半夜忽然萌芽的疑問。 我會習慣性反芻自己白天說過的話、留過的言,因為我說過的話裡面往往帶有我自己的價值觀。 我近期說過的某個概念濃縮後是「人無法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原來我是一個焦慮 內耗的人,獨一獨二 僅此而已。 內耗的人就是不斷地需要吸取別人的能量,來滿足跟緩解自己的焦慮感,以為我這麼多年一直覺得我自己是內向的人 ,其實我是不斷的需要外界 跟身邊的人不斷給我提供能量來滿足自己的被需要感。 「不管他身邊有誰 他就是不愛我」 曾經的我想著他會對其他的女人有
    Thumbnail
    人生第一次在抓馬的中心,但不是什麼可以轉化成經驗智慧的經歷,我就不講是怎樣的事情了。 但最近因為這個人真的讓我體驗到了很多不同層面的自己,無論好壞。這個人似乎真的把我訓練成了一個在有感覺的狀況下,進入一個無欲無求的狀態裡。也是第一次我覺得失去了跟喜歡的人深入交流的慾望。 這幾天因為抓
    我害怕看到那雙眼睛,裡面倒映著我不願面對的所有真相
    Thumbnail
    當生活開始渾渾噩噩 會讓人不知不覺沉淪 我知道我的生活再繼續 但這些生活究竟是不是我的?
    說實話,我的內心是十分忐忑的,畢竟當天我的態度超級沒禮貌,幾乎不把對方放在眼裡,可以說是完全得罪死對方了。 即使現在的我迷途知返,但是無奈對方不知道呀,如果看到是我出來迎接,不知道會受到怎麼樣的對待。 走著走著,我的心情越來越緊張,腳步也越來越沉重。 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路程,一下子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