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己或其他人的「學歷光環」?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週日AMA 網友 Jemmy Ko 大神發問)

raw-image


學歷,我真的蠻無感的。

󠀠󠀠

我在台大看過太多白癡,出社會後,比我有成就的都是野雞大學。

󠀠

很早很早,我就發現學歷只是「名聲賽局」的一環,而且是不重要的部分。

󠀠󠀠

可能也因為這種無感,我看「其他人的學歷光環」都感覺還好。學歷高那很好啊,彼此交流成長很讚。

󠀠

不過,怎樣看「自己的學歷光環」,最近倒是有個體悟。

󠀠

▋「智識能力」跟「六塊腹肌」是同一件事。

󠀠

任何人都可以有六塊腹肌,只要照著飲食菜單、訓練課表去練就好,一點也不複雜。

󠀠󠀠󠀠

我認為聰明也是練出來的。任何人都可以變聰明,且方法超簡單:每天閱讀,學筆記法,開始寫作,一點也不複雜。

󠀠󠀠

方法超簡單,執行超級難。

󠀠󠀠

會真正投入下苦功的人,往往是那些「有興趣」的人。

󠀠󠀠

從這個角度看,「興趣」才是最珍貴,分佈不均的資源。

󠀠󠀠

我沒有比任何人優秀,我只是剛好基因裡「有興趣」讀書跟寫作,這件事對我來說是娛樂,所以會比別人更容易投入刻意練習。

󠀠󠀠

久而久之,當然大腦肌肉就變發達了。

󠀠󠀠

也就是說,我跟別人的差別不是智商,是興趣。

󠀠

▋從「固定心態」到「成長心態」

󠀠󠀠

以前我用「固定心態」看世界,認為「聰明才智是本質」,於是批評一個人笨很簡單,我變得憤世忌俗,覺得全世界都蠢炸了。

󠀠

看到沒有邏輯的言論,我會想:「天阿怎麼可以笨成這樣」。

󠀠

現在我偏向用「成長心態」看世界:沒有人真的笨,只是訓練量的多寡。

󠀠󠀠

看到沒有邏輯的言論,我會想:「哇,你可能真的對讀書沒興趣」。

󠀠

那其實也沒關係,並不是每個人都該當讀書人寫作。

󠀠

大家都推崇「成長心態」,但這個字畢竟是單向度的詞,只關乎於金錢與學歷成就。

󠀠󠀠

金錢不是個人價值的衡量標準,學歷也不是。

󠀠

▋一個人是否投身於「興趣」,是我真正欣賞的。

󠀠󠀠

當人活在「興趣」裡頭時,自然散發的能量,是非常精彩的。

󠀠󠀠

我身邊有很多「匠人系」的朋友,有的我很放心把車子給他保養,有的我必須仰賴他處理平面設計。

󠀠󠀠

從他們對細節的龜毛,我見識到什麼叫「工藝」,然後試著運用在我的文字上。(還差遠了)

󠀠󠀠

最近開始打拳,身邊也多了一些「戰鬥系」的朋友。

󠀠󠀠

我的拳館在一個小小鄉下地方,這次泰拳世界錦標賽,教練竟然拿了一個銀牌、一個銅牌回來。

󠀠󠀠

他們對於泰拳,是用生命在訓練的。我在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叫做「鬥志」。

󠀠󠀠

這對我堅持日更,也很有幫助。

󠀠󠀠

從欣賞「興趣」的面向思考,對我來說很解放。

󠀠󠀠󠀠

想通這點後,我能夠真正欣賞各行各業的美感,從不同的人們身上學習。因為在每一滴汗水底下,我看見的是和我一樣的底蘊:

󠀠󠀠

我們都在為了一件,比自己更重要的「興趣」而活。對我們來說,「興趣」即「天命」。

󠀠󠀠󠀠

「興趣」這個字,總寫得太輕盈了,好像只是自我介紹的某個欄位。

󠀠󠀠

我總覺得,興趣應該是一個人生命的根本,是每個人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

---

󠀠󠀠

(一定會有人靠北我亂用這個字了XD)

avatar-img
228會員
70內容數
我討論「AI 電馭寫作」與「卡片筆記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加恩說 的其他內容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我的阿母,是研究台灣南北管與峇里島甘美朗的傳統音樂系教授,現已退休。 有次她跟我提到,不論早期台灣戲班或是峇里島野台皮影戲,時常會有「打對台」的習俗。如果哪個有錢人家做生日,會在大草皮上,面對面搭建兩個舞台,兩個戲班同時開演。 欸,「同時」喔。 󠀠
我的答案:「學會掌控自己的內心」。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 Wadhwa 在《Inner Mastery, Outer Impact》這本書中表示,成為大人物的關鍵,是一個強大的精神內核,對外部所有事物應對自如。 󠀠󠀠󠀠
Noah Kagan,臉書第 30 號員工,連續網路創業家。 在 2011 年,他創辦的軟體公司 AppSumo,今天市值超過 2700 萬美元,當時只花了 24 小時成立。​ 現在,他想重新複製一次這件事: 「我是否可以在 24 小時內,再次啟動一項百萬美元的生意?」
Justin Welsh,在網路寫作,創造一年 1.7 億收益的男人。 他在線上課程「Content OS」中,詳細介紹如何靠一個精良的寫作系統,做到寫作兩小時,產出一整週的文章量。 當大多數人還在盯著空白螢幕發呆時,他早已經下班了。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我的阿母,是研究台灣南北管與峇里島甘美朗的傳統音樂系教授,現已退休。 有次她跟我提到,不論早期台灣戲班或是峇里島野台皮影戲,時常會有「打對台」的習俗。如果哪個有錢人家做生日,會在大草皮上,面對面搭建兩個舞台,兩個戲班同時開演。 欸,「同時」喔。 󠀠
我的答案:「學會掌控自己的內心」。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 Wadhwa 在《Inner Mastery, Outer Impact》這本書中表示,成為大人物的關鍵,是一個強大的精神內核,對外部所有事物應對自如。 󠀠󠀠󠀠
Noah Kagan,臉書第 30 號員工,連續網路創業家。 在 2011 年,他創辦的軟體公司 AppSumo,今天市值超過 2700 萬美元,當時只花了 24 小時成立。​ 現在,他想重新複製一次這件事: 「我是否可以在 24 小時內,再次啟動一項百萬美元的生意?」
Justin Welsh,在網路寫作,創造一年 1.7 億收益的男人。 他在線上課程「Content OS」中,詳細介紹如何靠一個精良的寫作系統,做到寫作兩小時,產出一整週的文章量。 當大多數人還在盯著空白螢幕發呆時,他早已經下班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