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論語漫讀(83):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第五)


希,同稀。伯夷、叔齊很有名了,商末孤竹國公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還有個老二叫亞憑。但他們的父親孤竹君卻指定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以尊長想把君位讓給伯夷,結果伯夷不想違父命,又不想讓叔齊難處,就出走他國。叔齊見此,乾脆也和伯夷一起離去。後來周朝取代了商朝,他們又不肯歸順,還恥于吃『周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恨過去別人對他們的傷害,因而心中沒什麼怨恨』。

 

所謂,『大人不計小人過』,寬洪大量,心胸開闊。這種人就能保持心情平和,內心波瀾不驚,不輕易發怒,容易長壽。

 

孔子當然非常稱讚伯夷叔齊,多次點贊他倆。

 

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第十六)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微子第十八)。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述而第七)

 

為,幫助。衛君,衛出公,名出公輒(zhé),衛靈公的孫子。他的父親早先因罪而被衛靈公趕出衛國。靈公死後,輒就成了國君,但他父親卻回國來和他爭奪君位。當時孔子正在衛國,弟子就好奇孔子會怎麼站隊?好提早謀劃應對。

 

於是冉有就問子貢:『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可能孔子在休息,冉有怕打擾孔子,不便直接問,而子貢與孔子隨便些。子貢說:『對呀!這還真是個事,我去問老師。』於是就進入孔子的居室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子貢也很滑頭,不直接問孔子,而是問『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答到:『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又何來怨恨呢?』子貢出來後就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這裡,孔子再次稱稱伯夷叔齊是古之賢人,不爭君位,是求仁得仁,過後不會有怨恨和悔恨。而子貢據此推斷孔子不會支持幫助衛出公。

 

其實,伯夷叔齊棄國棄位的做法很不負責任。為求自己的名節和心安,而置國家於不顧。如果國家落入昏君暴君手中,那不是陷民於水火嗎?該當仁不讓就不應逃避。這事也挺可疑,備不住是老二亞憑奪了君位,兩人被迫逃走。他們為博美名順水推舟而說是相互謙讓。或者外人不瞭解內情,誤以為他們兩人是相互謙讓而出走。

 

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也是落後的價值觀。不僅是愚忠,它背後還隱藏著『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價值觀。誰取得天下,成為最高權力者,天下的土地及附著一切就屬於誰。商朝時歸商王,周朝時就歸周天子。所以,粟也是周粟,薇也是周薇。這裡面沒有任何私有財產的概念,老百姓所開墾的土地、建的房屋和種的糧食,一切財物都不歸財富的創造者所有,而歸統治者所有。

 

2020年7月5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