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三部曲之二:如何藉由現象學思考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蘋果可以獨立於蘋果樹之外、輪胎可以獨立於自行車之外、我可以獨立於某團體之外。環節則是不能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紅色不可獨立於蘋果之外、聲音不可獨立於空氣之外、視覺不可獨立於眼睛之外。也就是說,片段能夠單獨被經驗到,環節則必須與其他環節一起存在才能被經驗到。


  然而,語言卻給我們一種能夠單獨討論環節的錯覺。當我們單獨討論環節時,環節是抽象的被思考著。當不可獨立的部分(環節)被視為可獨立(片段)的部分討論時,將導致思考上的危險。例如:我們常以片段的方式思考心智,便會認為心智有「知識的問題」、「外在世界的問題」,但事實上,心智是環節的、是無法單獨脫離外在世界的,如同心智無法獨立於大腦。


  我們總是有把不能獨立者獨立開來、把抽象者當成具體者思考的危險。因為語言中的抽象性容易誤導,讓我們誤認為可被談論的就是以具體的方式向我們呈現。而對現象學理解的重要性在於,現象學的哲學分析有助於我們分辨片段與環節的不同,進而分析不同環節如何建構出整體。例如:看與被看兩者如何做為環結並構成一整體、經濟與社會契約如何做為環結並構成人類的關係。


  2. 同一與多重:我們知覺事物的方式是有結構的,我們能夠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傳遞同一個事實。例如:輕聲細語的說話或大聲的喊出來,都呈現了同一個事實。同一事實可以由多種方式表達,然事實本身並不等同於各個表達形式。例如:正立方體的「同一性」與「面、面相、輪廓」是不同的層次。「事實」與「語言表達」所屬的層次亦是不同的。這也是一般哲學常件的謬誤:即錯置的具體性(misplaced concreteness);如同將環節當作片段的錯誤。事實是在多重表達形式之中與背後的同一者,事實總是能以我們已知之外的形式顯現,事實的顯現總是有所保留。


  某個事件,曾經參與過的當事人、將某事紀錄的人、從紀錄(報章雜誌)閱讀的讀者、將某事做為藝術品等各種不同媒材表達等,都是不同的、多重樣態的經驗方式。而在各種不同的、多重的經驗方式中,我們還能認知到是同一件事的原因在於:事實的同一性。而每一次鈴聽同一首音樂、每一次欣賞同一幅畫,都僅是事實的部分顯現。事實的同一性並非多重經驗中的其中一種,例如:戲劇的某場演出並非戲劇本身。然而,同一性也並非等於多重經驗的總和,因為彼此是不同的層次;同一性「超越」了多重經驗、超越了表象的層次,同一性不能被化約為表象。


  然而,同一性卻必須由表象、經驗所給出。回到正立方體的例子,假設我今天看到正立方體的三個面,為什麼我會知道我還有另外三個面未看到?因為我藉由在不同時間旋轉正立方體得出不同的輪廓,同時輪廓呈現給我正立方體的「同一性」。因為前一秒的輪廓經驗、前一秒所顯現與遮蔽的部分不同於後一秒的輪廓經驗,彼此都是事實的同一性的一種可能呈現。現象學分析的便是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所適宜的多重呈現樣態。例如:一個藝術品的同一性不同於政治事件的同一性,現象學便是指出每一種存在的「適當」狀態,適當的顯現、適當的理解,避免同一性受到表象經驗化約的影響。


  3. 顯現與不顯現:又稱滿實與空虛意向(filled and empty intentions),空虛意向指得是一個意向,一個不顯現的意向。例如:在看電影之前,我們聊著這部電影的種種,我們以空虛意向著電影,以不顯現的狀態談論著電影,因為我們還未真正看到電影、電影還未在場顯現。直到我們看著、感知到正在播放的電影、滿實意向著電影、電影在場顯現。


  不顯現的空虛意向又分為一種是呈現於預期,如看電影之前;一種是呈現於記憶,如看完電影之後。事物總是在顯現與不顯現之間流動,哲學的傳統則是偏向討論顯現而忽略不顯現的部分。現象學的重要性便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向的組合。不顯現也是一個現象,也需要被重視。唯有覺知不顯現,我們才能理解不在眼前的後悔、事物不在眼前所產生的情感,如:思鄉之情。


  當我們尋找某物而未得時,呈現與我們的是此物的不顯現。我們總是活在未來與過去裏,活在有所距離與有所超越裏,活在未知與存疑的事物裏;並不是活在只有五種感官的世界中。事物若沒有不顯現的襯底,便無法被顯現、被理解。事物的同一性只能由跨越顯現與不顯現的「差異」給予出來。


  綜上,藉由現象學思考「部分與整體」,讓我們得以避免語言抽象性的謬誤,避免把不能獨立者獨立開來、把抽象者當成具體者思考的危險。而藉由現象學思考「同一與多重」,則讓我們避免事實的同一性受到表象經驗化約的影響,因為彼此是不同的層次。提醒著我們要不斷追求各種事實「適當」的存在狀態。最後,藉由現象學思考「顯現與不顯現」,提醒我們不管顯現或不顯現都是事物的存在形式,唯有在顯現與不顯現的差異中,事物的同一性才可能被給予。在對現象學的進路有了初步認識之後,下篇文章將重新思考「何謂建築現象學」?

2019/9/8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語言的毎種用法都毫無例外的具有某些但非全然的說謊性質。」   「說謊」與「放屁」有何不同?「說謊」的前提是,我知道事情的真假,然後我選擇假而不選擇真,背後的目的是讓人誤以為真。「放屁」的重點則是,不在乎事情的真假與否,只在乎是否讓人有感。然而,「放屁」也是透過語言所表達,真的能夠
  何謂哲學思想實驗?其實驗是否如同科學實驗一般,從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到歸納結果是否驗證假說的過程?而哲學知識是否便如同科學知識般,經由專家社群詮釋、決定實驗結果,最後被社會/社群所接受?首先,哲學思想實驗與科學實驗的主要差異在於,哲學思想實驗不需要實驗室、不需要儀器設備、甚至不
  每個人都需要一套生命哲學,而斯多噶哲學提供了一套集結理念與實踐的活用哲學。其特色有三:1. 以寧靜的心靈接納無法改變的命運、2. 以勇氣面對可以改變的人生、3. 以智慧區別可以改變的以及不能改變的。生命不只有限的,而且受自己掌控的事情又少之又少。當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時,將限有的時間投注在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兩人討論同件事情,過程中意見南轅北轍,但最後對方卻宣稱很高興有相同的觀點,或是對方突然岔出一句與自己立場有關聯話,然後問題就偏離了原先討論的主題。或只要句中有著「應該尊重」、「不隨意」等語詞時,這樣的句子就幾乎都是對的,但其理由確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上述這些都是巧妙的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語言的毎種用法都毫無例外的具有某些但非全然的說謊性質。」   「說謊」與「放屁」有何不同?「說謊」的前提是,我知道事情的真假,然後我選擇假而不選擇真,背後的目的是讓人誤以為真。「放屁」的重點則是,不在乎事情的真假與否,只在乎是否讓人有感。然而,「放屁」也是透過語言所表達,真的能夠
  何謂哲學思想實驗?其實驗是否如同科學實驗一般,從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到歸納結果是否驗證假說的過程?而哲學知識是否便如同科學知識般,經由專家社群詮釋、決定實驗結果,最後被社會/社群所接受?首先,哲學思想實驗與科學實驗的主要差異在於,哲學思想實驗不需要實驗室、不需要儀器設備、甚至不
  每個人都需要一套生命哲學,而斯多噶哲學提供了一套集結理念與實踐的活用哲學。其特色有三:1. 以寧靜的心靈接納無法改變的命運、2. 以勇氣面對可以改變的人生、3. 以智慧區別可以改變的以及不能改變的。生命不只有限的,而且受自己掌控的事情又少之又少。當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時,將限有的時間投注在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兩人討論同件事情,過程中意見南轅北轍,但最後對方卻宣稱很高興有相同的觀點,或是對方突然岔出一句與自己立場有關聯話,然後問題就偏離了原先討論的主題。或只要句中有著「應該尊重」、「不隨意」等語詞時,這樣的句子就幾乎都是對的,但其理由確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上述這些都是巧妙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很多創作者書寫故事時,會有意識地追求「起、轉、合」或「三幕劇」形式,尋找一種「公式」來安排劇情。   上一篇文我提到「所有屬性和套路都是化約過的成果」。所謂「理論」其實是「經驗」的總和,但不能反過來以「理論」來替代「經驗」。
Thumbnail
"一事三面相" 每個故事通常可能會有三個面相: 1. 你以為的 2. 他們認為的 3. 事實 謠言就是讓這三個面向混亂順序,就可以在校園、職場、生活、投資等等人性多的社群 利益跟情感也是由這三個面向混亂而擴大跟捨離 所以,別聽到一件事就相信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如何判斷兩個法的關係。首先從找同分開始,若無同分則為相違關係。文章詳細說明了四種關係(三句、四句、同義、相違)的論式還原方法,並以紅色和顏色為例,展示了三句關係的辯論過程。辯論中驗證同分、周遍性和俱非三個方面,通過一系列問答來確認兩者的關係。
Thumbnail
理解“是”和“周遍是”的概念至關重要。掌握這些邏輯關係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和分析問題,避免混淆和誤解。這些概念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研究佛法名相(名詞),改變內心認知,達到心靈的平靜和清晰。
舉出理論,在某些狀況下,不能證明「某類型事物」的「真假」性
Thumbnail
雖然是影集出了才開始看書, 但書中所包含的概念卻比影集更具啟發性, 相當吸引人的第一集。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依作用後狀、象變化,將知識學問分類編序。
Thumbnail
當你的事情有點複雜時,可能需要拆成三個部分來說明,接著在說明每個部分的開始時,開頭直接表明現在這個部分的重點是什麼,幫助對方進入狀況,也較容易記住你說的事情。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加上一、二、三的數字表達,比如:「這件事有三個重點,第一是...」會更容易幫助對方理解。 「拆分主題法」就像是一個
Thumbnail
閱讀分享 書名:底層邏輯 1主題:如何快速洞察本質-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 重點摘要 1.商業顧問的核心能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 2.洞察力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練習精進。 3.系統=要素 X 連接關係 系統-一組相互連接的要素 要素-要素可以想成零件,是我們表面看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很多創作者書寫故事時,會有意識地追求「起、轉、合」或「三幕劇」形式,尋找一種「公式」來安排劇情。   上一篇文我提到「所有屬性和套路都是化約過的成果」。所謂「理論」其實是「經驗」的總和,但不能反過來以「理論」來替代「經驗」。
Thumbnail
"一事三面相" 每個故事通常可能會有三個面相: 1. 你以為的 2. 他們認為的 3. 事實 謠言就是讓這三個面向混亂順序,就可以在校園、職場、生活、投資等等人性多的社群 利益跟情感也是由這三個面向混亂而擴大跟捨離 所以,別聽到一件事就相信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如何判斷兩個法的關係。首先從找同分開始,若無同分則為相違關係。文章詳細說明了四種關係(三句、四句、同義、相違)的論式還原方法,並以紅色和顏色為例,展示了三句關係的辯論過程。辯論中驗證同分、周遍性和俱非三個方面,通過一系列問答來確認兩者的關係。
Thumbnail
理解“是”和“周遍是”的概念至關重要。掌握這些邏輯關係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和分析問題,避免混淆和誤解。這些概念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研究佛法名相(名詞),改變內心認知,達到心靈的平靜和清晰。
舉出理論,在某些狀況下,不能證明「某類型事物」的「真假」性
Thumbnail
雖然是影集出了才開始看書, 但書中所包含的概念卻比影集更具啟發性, 相當吸引人的第一集。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依作用後狀、象變化,將知識學問分類編序。
Thumbnail
當你的事情有點複雜時,可能需要拆成三個部分來說明,接著在說明每個部分的開始時,開頭直接表明現在這個部分的重點是什麼,幫助對方進入狀況,也較容易記住你說的事情。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加上一、二、三的數字表達,比如:「這件事有三個重點,第一是...」會更容易幫助對方理解。 「拆分主題法」就像是一個
Thumbnail
閱讀分享 書名:底層邏輯 1主題:如何快速洞察本質-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 重點摘要 1.商業顧問的核心能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 2.洞察力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練習精進。 3.系統=要素 X 連接關係 系統-一組相互連接的要素 要素-要素可以想成零件,是我們表面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