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惡魔教室》談我們與惡的距離

raw-image



  我們距離獨裁有多遠?答案是5天。片中描述中學老師文格爾(Jürgen Vogel 飾)在活動周為學生上了一周的獨裁政治。第一天,學生意興闌珊,認為獨裁不過是舊時代納粹獨裁的遺物。但獨裁真的結束了嗎?文格爾請學生發表何謂獨裁?有人說是意識形態、是少數人控制多數人、是有一位偉大的元首、是在失業率高的環境下對政府不滿所產生的。學生認為納粹不可能重演,於是文格爾決定讓他們親身體驗獨裁。


  第二天,文格爾要學生先選出一位領導者,無疑的,領導者是導師文格爾。文格爾於是要求學生,依照他所安排的座位入座,發言要先舉手,沒有允許不能擅自發言,發言時必須起立,並要求學生必須穿制服(白襯衫+牛仔褲),讓學生體驗紀律的力量。


  第三天,文格爾要求學生們起身踏步,直到統一步調為止,讓學生們體驗集體的力量。第四天,學生越來越有興致,將團體取名為浪潮,除了創造專屬的問候手勢,並創立網路社團、發送小貼紙、明信片等,讓更多人知道浪潮,讓學生體驗行動力量。


  第五天,文格爾要求學生寫下這周的體驗心得。但學生在下課後的表現已越來越失控了,學生A因為平時被人欺負在家也得不到溫暖,自從有了「浪潮」,他感受到了歸屬感、平等以及團體的力量。因此他非常積極的參與,甚至自願負責經營網頁。然而,他卻入戲過深的帶著手槍到文格爾嘉說要保護元首,並且瘋狂地攀爬至工地噴漆「浪潮」的標誌。學生B也因為要捍衛團體的榮譽,不容他人批評而打了女友一巴掌。文格爾眼看事情越演越烈,於是他傳簡訊給浪潮成員,要他們周六到校集合(劇透以下省略)。


  經由片中宛如監獄實驗的重拾獨裁,我們能夠反思3個問題,第一,獨裁有沒有可能消失?若不可能消失如何避免獨裁?第二,多元價值容得下獨裁團體的存在嗎?第三,學校如何教育沒有人感興趣以及禁忌的課題?


  獨裁,作為一種思想,其消失的一天便是「獨裁」兩字不再被使用的一天。如同恐怖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不可能消失的,即便殺了賓拉登,還有千千萬萬個賓拉登。但獨裁若作為一種政治工具,則選擇其他政治體制,便可避免獨裁政治的發生。工具沒有好壞,重點在於如何使用,例如中國是獨裁政治,但經濟卻搞得比民主國家還好。要避免的不是獨裁本身,而是由誰獨裁。片中文格爾作為元首相當稱職,既沒有過於狂熱也沒有過於專制,學生還是能夠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任何團體中總有少數較偏激、較熱心的成員,他們將團體放在第一位,願意奉獻自己給團體。這並沒有不好,反而能夠讓團體更有向心力、更有參與感。然而,若團員產生了違背法律的偏差行為,身為團體的一員,我們就應該勇於制止,避免事態持續惡化。獨裁,並不表示我們就沒有權利發聲,雖然相對於在民主中反民主,要在獨裁中反獨裁是更加的困難。但即便如中國,也還是持續有維權運動,並且向國際發聲。


  憲法保障人民結社自由與言論自由,甚至連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的人民團體之組織與活動都獲得保障(詳釋字第 644 號)。又言論自由有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滿足人民知的權利,形成公意,促進各種合理的政治及社會活動之功能,乃維持民主多元社會正常發展不可或缺之機制(詳釋字第509號解釋)。因此,既然獨裁思想不可能消失,那麼何不在多元的社會中讓公民有評判、討論的自由。如此,我們才知道獨裁好在哪、壞在哪,因而更珍惜民主自由的價值。


  最後,學校如何教育沒有人感興趣以及禁忌的課題?片中文格爾讓學生親身經歷獨裁,讓學生真正理解獨裁的力量。便是翻轉教育地讓學生主動的去實踐課本上的知識,而這才是真正的活用。在台灣,課堂上有哪些禁忌呢?是鄭南榕?是中國?或是吃雞腿飯?學校老師的教學自由如同言論自由,都是受到憲法所保障的,關鍵不在於禁忌與否,而是老師是否有給學生一個可以奮鬥的理想。讓學生有一點一滴進步的感覺、每一天都比昨天更進步的感覺。當我們曾經有過這種感覺,未來便能在各個領域投入、堅持。


  法西斯主義、恐怖主義、第三次世界大戰與全球暖化等,這些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東西,其實離我們很近很近,甚至很多都早已是現在進行式。不談論它並不表示它不存在,可怕的是,我們明明知道,卻又袖手旁觀。教育,便是為了避免悲劇的歷史重演,重拾我們的危機意識,讓學生自行找到可能的解答。以培養其成為批判的、不服從的,但也接受、承認自己的國家,並為一個好的國家而奮鬥的民主公民。

2019/12/2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