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關於憂鬱症這件小事:Maybe I

前提:本篇以意識流的方式書寫,所以如果很跳tone是正常的。我可能明天在打開網頁的時候我會哀嚎尖叫說我到底都打了些什麼!!!!!? 但也可能不會。因為我覺得那個當下的我,也很重要。

/
上禮拜度過相當可怕的一周,因為我二次確診。
不像兩年前第一次確診般的舒適(?) 這次確診可以說是病入膏肓。
除了標配的喉嚨像是吞了沙紙一般,咳嗽鼻塞全身痠痛都一起攜手強勢登場。
出場的氣勢大概就跟前段時間的SuperLady一樣....
從禮拜六下午開始一路躺到周四,中間看了兩次醫生,快篩很多次都是兩條線。

不過,躺歸躺,我也是有躺著趴著坐著臥著看了一本書。
我再也不想討好任何人,今年1月買的,就是我手差點斷掉的那次(笑)
有段時間我在博客來還有誠品網路書店滑了很多心理勵志類的書
這本算是被書名吸引的,再也,不想討好,任何人。
說得多好。
那一天在誠品翻找(?)其他購物車裡的書時被我翻到這本
(對,我本來沒打算買的,不過後來想說既然我都摸到它了,那我就結帳好了?)

分享一點我喜歡的內容:

討好,不是人際關係的解藥。委屈求全,也換不來別人的真心。不去討好任何人,是做回自己的第一步。
妳的傷,都來自沒有界線的善良!
Chapter 2 無條件地附和別人,是一種本能
方法1 可以很溫柔地「不贊同」
不論對方的觀點多麼不可靠,有一些東西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情緒。
方法2 表達情緒,而不是帶著情緒去表達
讓自己更舒服,是一件與他人無關的事情,沒有人會受傷,更沒有人會因此遭受損失,任何善良的人都會因為滿足了妳的要求而感覺更好。

我有講過我個人沒有很喜歡看華人寫的書嗎?
不知道為什麼,華人寫的書總是讓我看得很尷尬,腳趾可以摳出一間帝寶的那種尷尬
那種感覺跟我看原文書在看翻譯之後的落差不一樣
而是一種,「你知道你自己在講什麼嗎?」的尷尬
(就像現在我無法好好解釋到底是哪種尷尬一樣的尷尬)
這本書的作者是對岸的心理諮商師(對岸稱國家心理咨詢師)
在此之前,我其實完全不知道這位作者,也沒有看過任何她的影片。
我甚至連上網查一下作者的背景都沒有,就是如此單純的針對「討好型人格」主題而購買。

在我大學快畢業決定考心理諮商研究所那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
斷斷續續的看了很多心理學、心理諮商相關的書,考試用書,案例分享都有。
我常常在想,我是哪時候開始有這種「討好」的行為?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每個人都有這種「討好」的行為,但嚴重程度而已
就像是我們每個人其實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疾患,但差別在於我們有沒有病識感
以及,我們有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去度過那些黑暗時期。
到底看不看身心科這件事情,以我現在此時此刻敲打鍵盤的現在
我覺得就跟出櫃一樣,對我來說,一樣。
我常常感到懊悔,我如果沒有出櫃,我的父母是否不用擔心社會的眼光?
至少,我自己面對就好?我如果少一點病識感,也許我現在一樣還活著啊?我當初為什麼不能再多沉的住氣一點?我幹嘛替自己貼標籤?如果我不說,真的有人可以察覺我有重度憂鬱症嗎?

但,我也會感到慶幸,慶幸自己這樣無腦出櫃,慶幸可以將自己出櫃的經驗分享給還在考慮要不要出櫃的圈內人,慶幸自己的父母開明,慶幸自己具有足夠的病識感在真正傷害到別人之前先向專業人士求救(此處的傷害別人是指自己輕生後帶給親人的創傷),慶幸自己可以在這樣搖擺不定的心理狀態下紀錄這一切,有機會可以讓更多人能幫助或許正在經歷憂鬱症的親友。

每件事都是這樣,每件事都一體兩面,有好的就一定會有壞的。
所以對我來說,看身心科跟出櫃是一樣的,重要的是,不要後悔自己的任何決定。
衝動做出的決定也是決定,妳可以後悔,但妳更應該要做的是避免犯同樣的錯。

/
在閱讀我的骨頭知曉一切時,書中有提到,接受EMDR可能會有很大的副作用,有些人會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去從那50分鐘緩過來,當然也有些人不會有任何波動。
我想我應該是屬於前者,在那50分鐘裡,我感覺到了自己被充分的理解。
那是過去未曾有過的,被一個人充分的理解。
而且對方是一個專業的人,就算他想批判我,他也能隱藏的很好(笑)
從EMDR結束後到現在快一個月的時間,我的暈眩症發作,我甚至還二次確診
我整個是病懨懨的狀態,雖然我都會自嘲說我他X的久病厭世了啦
但我知道,我還可以撐下去,因為我還要再去做EMDR,我想要解開我自己身上的各種鎖。

/
突然好正能量?
大概月經走了,現在應該是一年當中幾少數心理狀態相對平穩的時候。
我老是想到醫生跟我說我有那些憤怒很好,像我今天在辦公室發了超大的脾氣,把東西摔乒乒乓乓,就怕全辦公室沒人知道我在憤怒一樣。
舒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