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教我的事-焦慮告訴我(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體教我的事」寫關於我的身體教我的一些事情、我如何面對,或許會有一些知識性的內容但多數內容會是個人故事、經驗的分享。

再次提醒這些都是很主觀的視角,大家可以參考,但有任何狀況都請尋求專業協助。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要形容的話,我會說他讓我感覺如坐針氈、反胃想吐,很多時候我想要逃跑。

憂鬱症和焦慮症有些典型症狀,也就是會有相似症狀在兩種疾病間。而焦慮與焦慮症的不同大家可自行上網搜尋,另一個常被一起提到的是精神疾患是躁鬱症。

  • 相關資料請參考:

良醫健康網《心情不好,我到底是「憂鬱、焦慮、躁鬱」?精神科醫師教你從「時間、症狀」區分?是否該看醫生?》


焦慮的症狀

在我自己的情緒量表裡我認為焦慮跟憂鬱是不同向度的。另外症狀給我的感受是浮躁、不安的,就連想的事情和冒出的念頭也不太一樣。

我的症狀:

  • 失眠與夢魘:常有失眠、做惡夢,腦袋過度運轉導致睡不著或淺眠。

  • 情緒焦慮:極度焦慮,伴隨恐懼、不安焦慮時憂鬱情緒會稍緩。憂鬱的感覺是向下沉,焦慮的感覺是在原地起起伏伏。

  • 腸胃不適:胃食道逆流、拉肚子、噁心、脹氣等腸胃問題。

  • 身體緊繃身體會反映焦慮程度,我常肩頸緊繃、腰酸背痛、全身僵硬。另也有心悸、胸悶症狀。

  • 頭暈與疲倦:經常感到頭暈、頭痛或疲倦。

  • 認知困擾:覺得窒息、不想出門、「感覺大家都會注意我」,容易被外在環境的聲音、氣味、他人情緒或能量影響。


以上是我較常的症狀,他們會輪流出現,我最明顯感覺困擾的是我無法出門,只要一踏出門,就覺得外在環境所有東西都要侵入我,當時還在北部工作,搭大眾運輸工具時很困擾。

而這些症狀最嚴重是跟憂鬱症一起大爆發,約一年多前讓我很明確感受到他,當時因為我沒經歷過嚴重焦慮,甚至伴隨恐慌。

跟症狀掙扎幾個月後,我只能先投降,因為這些症狀已經嚴重影響我的工作和生活

而後我搬回台中老家,也花了很多時間和找尋方法調整自己,終於稍微弄懂焦慮,也更懂得自己。



我為什麼焦慮?

我的憂鬱症為何開始出現焦慮症狀,以下幾點是我整理的原因,他們是有脈絡的:

  • 生活與預期不符:五年前罹患憂鬱症後,生活和人生與原先想像大相逕庭,儘管我非常努力地想「解決」症狀並接受心理諮商,落差仍花了好幾年才調適

  • 社會標準壓力:二十八歲的我沒有健康的身心、穩定的工作、伴侶和足夠的儲蓄,無法符合社會對「完美」和「理想」的期待。

  • 病情不穩定:多年來努力治療病情,但依然反覆發作,五年內有三次嚴重滑落谷底,離「痊癒」遙遙無期

  • 對未來迷茫:多次經歷絕望後,我已對未來失去方向,包含五年來試過各種方法穩固自己,卻不一定有效,和「那起伏的病情將伴隨我一生」都讓我感到陌生和恐懼。

  • 社會框架束縛:我是多麼努力想拿掉憂鬱症患者的標籤,嘗試成為「正常人」,奮不顧身想要完成目標卻撲空跌倒,終於讓那執著成為我的束縛,讓我的憂鬱症,開始產生焦慮與恐懼


Who am I?

Who am I?

認出我是誰

我的焦慮源於無法符合社會標準、無法在病情起伏中穩固自己和對未來的恐懼

通過覺察和辨識,我開始學會與焦慮共存

我找到了「不符合框架」的自我、開始認回真正的自己,甚至我意識到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生存策略,練習「有意識」的解除框架

焦慮和恐懼就如同「憂鬱症」一樣,成為我的指引,讓我看見更多、更廣闊的自己,甚至,他們教我找到,穩固自己的方法





歡迎你

  1. 加入沙龍會員、購買方案,幫我按愛心、收藏、留言、分享,並持續關注我的文章。
  2. 追蹤我的InstagramThreads,簡單快速的了解身心學,也歡迎找我體驗課程
  3. 其他合作邀約:💌norahsoul444@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Norah-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6/04
身體教我的事-與焦慮共存(二)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Norah身心靈探險
8會員
24內容數
社工出身,看過也陪伴他人的風風雨雨,直到自己罹患「憂鬱症」,我開始認識自己和「憂鬱症」,並從心理、情緒、身體、靈性層面去踏尋如何扎根自己、我是誰等課題。現在正在進修身心學,嘗試將學習到的一切實踐到生活中。 📮合作邀請:norahsoul444@gmail.com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憂鬱症常常被形容為心理感冒了,有時候卻也痛苦到想要傷害自己!所以要怎麼評估自己是不是需要幫忙呢?
Thumbnail
憂鬱症常常被形容為心理感冒了,有時候卻也痛苦到想要傷害自己!所以要怎麼評估自己是不是需要幫忙呢?
Thumbnail
焦慮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常伴隨著心理與生理症狀。本文將介紹焦慮症的症狀,並探討應對方法。透過瞭解焦慮症,讓讀者能更好地照顧自己。
Thumbnail
焦慮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常伴隨著心理與生理症狀。本文將介紹焦慮症的症狀,並探討應對方法。透過瞭解焦慮症,讓讀者能更好地照顧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學習與焦慮相關症狀共存的過程,包括覺察、紀錄、書寫、以及身體放鬆和呼吸練習。同時,作者也分享如何調整認知和思維,以及如何不被外在環境干擾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學習與焦慮相關症狀共存的過程,包括覺察、紀錄、書寫、以及身體放鬆和呼吸練習。同時,作者也分享如何調整認知和思維,以及如何不被外在環境干擾的方法。
Thumbnail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而我的焦慮最終告訴我,原來他來自「我無法活在框架、我無法符合標準」的恐懼和不安。
Thumbnail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而我的焦慮最終告訴我,原來他來自「我無法活在框架、我無法符合標準」的恐懼和不安。
Thumbnail
我常常用的社群軟體Threads上有很多有關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的人發布的文章,在我狀況好時,我真的好想抱抱他們、跟他們說一聲辛苦了。剛剛我在平台上搜尋「憂鬱症」,顯示的其中一個個人資訊名叫「憂鬱症戰勝了我」,多麼令人心碎啊⋯⋯ 精神病的苦誰懂呢 我的醫生都不太跟我說明我的病況,所以有很多
Thumbnail
我常常用的社群軟體Threads上有很多有關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的人發布的文章,在我狀況好時,我真的好想抱抱他們、跟他們說一聲辛苦了。剛剛我在平台上搜尋「憂鬱症」,顯示的其中一個個人資訊名叫「憂鬱症戰勝了我」,多麼令人心碎啊⋯⋯ 精神病的苦誰懂呢 我的醫生都不太跟我說明我的病況,所以有很多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在面對憂鬱症症狀時所做的各種嘗試和調整,並提供建議如何與憂鬱症共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在面對憂鬱症症狀時所做的各種嘗試和調整,並提供建議如何與憂鬱症共存。
Thumbnail
關於我看中醫、身心科的經驗分享,也會提到身心科、心理諮商的差異、我跟我的醫生的故事。
Thumbnail
關於我看中醫、身心科的經驗分享,也會提到身心科、心理諮商的差異、我跟我的醫生的故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憂鬱症的個人故事分享,包含了病症起因與症狀的描述、憂鬱與憂鬱症的區別,並提供了網站與社團資源。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憂鬱症的個人故事分享,包含了病症起因與症狀的描述、憂鬱與憂鬱症的區別,並提供了網站與社團資源。
Thumbnail
在過去的生命中,經歷過無數大大小小的負向經驗,也碰過無數多的壓力與挫折。這篇文章探討了當朋友或家人說你有憂鬱症時可能帶給你的感受,以及面對這種情況時的心理治療所尋求協助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過去的生命中,經歷過無數大大小小的負向經驗,也碰過無數多的壓力與挫折。這篇文章探討了當朋友或家人說你有憂鬱症時可能帶給你的感受,以及面對這種情況時的心理治療所尋求協助的重要性。
Thumbnail
OK,guys. 你們殷殷期盼的文章來了。 「警告:此文章不適合沒有想要改變的人閱讀,不過要讀也不是不行(蛤);本文章毫無科學、理性、務實,僅為個人觀點及方法分享,有任何進一步需求請洽專業人士協助。本人不保證以下方法皆適用於每一個人。」
Thumbnail
OK,guys. 你們殷殷期盼的文章來了。 「警告:此文章不適合沒有想要改變的人閱讀,不過要讀也不是不行(蛤);本文章毫無科學、理性、務實,僅為個人觀點及方法分享,有任何進一步需求請洽專業人士協助。本人不保證以下方法皆適用於每一個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