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年輕人為何愛讀《烏合之眾》?

raw-image


前言

得到頭條調查,00後為什麼那麼愛讀《烏合之眾》

"調查中,有超過半數的年輕人都表示,自己讀過這麼五本書,分別是《烏合之眾》《活著》《三體》《人類簡史》《月亮與六便士》。"

《烏合之眾》這本書中引人注目的驚奇元素在於:對群體心理的逆向解讀。過去我們總覺得人多力量大,但作者竟然指出這裡頭存在的謬誤,人一形成群體,反而變笨,導致整體智慧下降,完全顛覆了這項常識。這就是本書的驚奇元素。而且幾乎大多數的暢銷書,都至少具備類似的驚奇元素,挑戰讀者對社會現象的固有觀念。


重點整理

一、什麼是「群眾」?

1.哪些人會是勒龐認為的「烏合之眾」?

  • 所謂「群眾」是指當某個心理一致性形成後,許多散佈在各處的人,匯集在一起成為一個群體,展現出群體特有的那些特徵。比如說,股民是群體,但證券公司的企業員工就不屬於群體,因為這些員工,遵守明確的規則、接受嚴格的管理、依照明確的指揮行動,是被高度組織起來的人群。
  • 台灣是如何發生「00940之亂」?在股市邁入高點之際,卻因為幾句簡單的口號導致投資人陷入瘋狂,主打高股息ETF、月月配、1股只要10塊錢,號稱小資族1萬元就能輕鬆入手...大家都買了,那你買了沒?

2.當人們一旦聚集形成群體,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心理特徵?

  •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勒龐觀察到群體的心理特徵就是:低智商、高自信、情緒化。當時群眾暴動的力量令他十分震撼,群眾紛紛跑上街頭抗爭、大肆破壞,群眾漸漸成為決定性的力量。他重點研究「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最後總結出了這些群體心理特徵,具有非理性、易衝動、膽大妄為等等負面影響。
  • 思考一下,在球隊賽季輸球後,原本一個在學校彬彬有禮的老師,此時完全失去了理性,成為了一個暴怒的球迷。他加入了人群,開始在街上肆意亂行,毫無顧忌地踩踏別人的汽車、丟擲空酒瓶。他被情緒所控制,完全忘記了自己平時的行為準則,變得膽大妄為、易怒衝動。

二、「陪審團制度」的由來?

  1. 首先,陪審團可以作為本書最好的案例佐證,究竟人形成群體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斷,其實與他們的智力水準並沒有多大關係。本書認為,由一群科學家或者醫生、律師們所組成的群體在一個一般性問題上所作出的判斷,不見得比由一些建築工人或者雜貨店老闆所組成的群體作出的高明。
  2. 書中一位專門辦理刑事案件的律師曾說:“在哺乳的母親或者一個孤兒,都能打動陪審團的同情。”比如未婚母親殺死了她的嬰兒,或者一個被誘姦或被拋棄的女人為了報復男人而對其潑硫酸,那麼這些罪行就會動搖陪審團的意志,使他們採取比較寬容的判決。這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罪行對於社會的安定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3. 我舉個美國最具知名的刑事判決,案發當時是1994年,當時的前美式橄欖球運動員辛普森(O.J. Simpson)被控告殺害妻子及其姦夫。當時決定被告是否有罪的,是陪審團而不是法官。辛普森案就是由12個人組成的陪審團作出無罪判決的。更離譜的是,其中有9個人認為辛普森不可能殺妻,原因竟然只因為「他橄欖球打得好」
  4. 題外話:美國陪審團制度來自於過去美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當地人民非常痛恨英國派來的法官,特別怕他們草菅人命,尤其是迫害獨立分子,所以強烈要求本地民眾參與司法審判,也就是陪審團制度的雛形。後來美國獨立建國之後,就把這套陪審團制度寫進了憲法,被當作制衡暴政、保護被告人權的工具。而一旦寫進憲法,在現在就意味著幾乎是不可能被修改掉的,因為美國憲法是極其難以修改的剛性憲法。


結語

這次閱讀所得總結如下:

  1. 書籍中若有能顛覆固有想法的”驚奇元素”,較易爭相傳誦,成為暢銷書。
  2. 當一個個的人因為某些緣故心理形成某種一致性,就被稱為「群眾」,會表現出低智商、高自信、情緒化的特徵。
  3. 陪審團由怎樣的人組成對最終判決影響不大,「群眾」容易被情緒煽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們每月選讀一本書,讀書會成員會針對這本書發表各自的心得,讓你從不同面向與觀點深入了解一本書。 除了選讀書外,我們還會不定時發表其他閱讀書籍,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內容總結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