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權威和擺脫框架的第一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亞洲,如果想要挑戰權威和擺脫框架,像是一個咒語般,在公開的社交平台或演講的場合去質疑權威,勸人擺脫框架時,一旦唸了這個咒語,似乎就會從人類變成一隻蟑螂,人人喊打。

但是,很多社會的改變,就是從懷疑體制開始。

國家發展委員會及教育部共同擬訂的中長程計畫高達新台幣100億預算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從政策擬訂執行到113年(就是今年),期望能有「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擴大國際視野」、「營造大學國際化環境,深化學生國際移動能力」、「提升我國人才競爭力,建構人才循環體系」、「實現英語生活環境,與國際同步接軌」等四項預期效果。

閱讀計畫內的主要工作項目,包括高等教育的「設立一般及專業領域雙語標竿學校」,高中以下學校推動「運用英語進行多領域學習」,並提供「偏遠地區及弱勢學生學習支持」,當然也包括國內外師資引進及培育,以及評估效果的評量及檢測系統,最後才有「社會系統輔助英語學習」。

政府列為「中長程計畫」的政策,都是經過一群很厲害的公務員及專家學者所擬訂的,屬於學校領域部分,我在此無法多做批評。但身為社會觀察者,長期觀察青少年學習英語文的社會現象時,這樣一面倒向學校教育為重的計畫,效果會如何,實在是令人打問號。

亞洲社會的家長對於學校空間的學科普遍重視成績,因此臺灣政府從進入21世紀之初,便將英語文學習列入小學學校教育的一環。二十年過去了,姑且不評論我們是不是應該要達到全民英語生活環境,但你我身邊時不時仍會聽到臺灣人面對外國人溝通時的第一句話是:我的英文不是很好。

你不會開始懷疑,再過十年的2030年,花了200億,我們真的有辦法達到雙語國家嗎?

如果用市面上比較多人檢測的多益聽讀考試來觀察英文學習效果的指標,臺灣在2009年平均成績是539分,過了10年之後的2019年是564分,進步25分。2018年在政府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之下,多益官網上最新的數據是2020年平均成績還是564分。臨近國家以日本為例,我們普遍覺得日本人的英文不怎樣,多益成績是531分,跟臺灣的差距是33分,南韓使用的韓語是跟日本同一個語系,韓國人的多益成績卻是683分,高過臺灣的平均成績多達119分。

你不會好奇這個差異的原因嗎?

Podcast《矽谷台勞》在EP57「在美國重新學英文,拋開台灣的教條框架」的節目裡,主持人描述自己從小到大怎麼學英文,到了美國怎麼發現台灣體制下的英文學習竟無用武之地,怎麼重新開始學會使用英語的過程,值得大家聽一聽。

從節目中的分享內容以及我的社會觀察,整個關鍵是需要有觀念上的調整。學校英文科考試成績不代表英文的能力,學校考試成績高低,與英文能力不能畫上等號。

為什麼呢?

很多臺灣小孩在小學四年級之前的英語成績還可以順利輕鬆過關,到了小學高年級或國中階段的英文科考試卻常常處在及格邊緣。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在小學時,太害怕小孩不喜歡學英語,怕小孩一有挫折,以後就不學英文,所以用快樂學英文的態度在教學。高年級要銜接國中,多多少少開始有升學考試的壓力,考試內容偏向文法居多,老師需要用文法教學,考試才能考得好,小孩就開始發現學英文不是好玩的一件事,漸漸有排斥的感覺。

我的二個小孩在國中時期也面臨學文法的困擾,反應在考試成績上,就會有時好時壞的現象,有時候100分,有時候60-70分,差異非常大。他們在國中上課的時候,有時候英文課程內容太簡單或者文法的術語聽不懂,不太專心聽課,自己在作別的事,被老師罵說:「考試成績不好,還不認真聽課?」。

家長其實只要放寬心,堅持用生活化的學習態度學習英文,撐過國中三年的時間,不要太過於在意文法面向的考試,跳脫框架,持續提升生活英文能力之後,英文科考試成績自然就能表現正常水準。

avatar-img
16會員
102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頻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出國前的認識到出國後的生活,藉由網路時代的變遷,回顧當時的筆友文化的交流,在一個全新的國度展開生活。
上課學英文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越來越多的活動和媒體平臺提供豐富的英語學習方式。從廣播、YouTube到各種社會教育活動,都成為了快樂學英文的途徑。本文介紹了這些新興英語學習的方式,以及部分相關活動的詳細規劃。
透過Netflix影音內容測試你對英語系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若喜歡看英語類型影視作品,有助於學習英文的文化認同感。
孩子們對於學習英文的目的往往有不同的理由,因此導致了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文章中提到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目的,分別是應付學校考試、精進英文學習以及達到海外求學或工作的能力。此外,作者也強調了要將英文學習目的設定在生活中找到有趣的感覺,以此來激發學習興趣,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語言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探討了為什麼孩子需要學習英文以及英文的重要性。
從出國前的認識到出國後的生活,藉由網路時代的變遷,回顧當時的筆友文化的交流,在一個全新的國度展開生活。
上課學英文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越來越多的活動和媒體平臺提供豐富的英語學習方式。從廣播、YouTube到各種社會教育活動,都成為了快樂學英文的途徑。本文介紹了這些新興英語學習的方式,以及部分相關活動的詳細規劃。
透過Netflix影音內容測試你對英語系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若喜歡看英語類型影視作品,有助於學習英文的文化認同感。
孩子們對於學習英文的目的往往有不同的理由,因此導致了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文章中提到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目的,分別是應付學校考試、精進英文學習以及達到海外求學或工作的能力。此外,作者也強調了要將英文學習目的設定在生活中找到有趣的感覺,以此來激發學習興趣,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語言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探討了為什麼孩子需要學習英文以及英文的重要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公立學校推動雙語教學已有一段時日,這期間許多教育專家都提出現場實施的狀況,供政策制定者思考。目前公立的雙語國小如果過江之鯽,然而實際運作狀況真如我們想像的嗎?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臺灣雙語教育挑戰和機遇的研討會回顧,並試著提出更深入的討論和思考。 透過分享《國際雙語教育研討會》的內容,希望提出思考和討論。 簡言之,這篇文章呼籲更多關於雙語教育的持續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講者:廖咸浩(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張武昌(師大英語系兼任教授)、劉怡君(政大英語系副教授)、張心瑜(臺大外文系助理教授)、何萬順(東海外文系講座教授)時間:2023.12.1   1.為何學外文:被迫(殖民)、需要(現代化)、了解世界(沈惟敬)、隨時代演進而改變。   
【透過教材課程延伸互動,培養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圖/思必可外語補習班提供)】 【李婉如/ 報導】語言是打開世界之窗的鑰匙,伴隨全球經濟的激烈競爭,台灣朝著2030年雙語國家的目標邁進,許多家庭花很多時間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上,但孩子不會說英文、不願開口說卻是台灣外語學習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之
隨著 2030年到的逼近, 我們的教育機構到底做了多少有效的先期作業,以及多少一系列該有的配套行動呢。 如果幾十年持續被強調的 “越早開始越好”、“國語發音” 模擬去記英字、學前就急著送幼童上語言學校,至於學到什麼,家長們弄不清楚,語言學校不必講究,而且教育單位也不清楚如何有效過問實際成效
Thumbnail
SoR就是學英文的唯一答案。我們國家英文教學的每一個面向,都跟國際腦科學界作對,都跟美國教育現況悖離,都停留在50年前的背單字學文法刷考題,都盲目崇拜素質不一的外師,都花錢買心安買檢定買證照。簡單講,就是國門閉起來,眼睛閉起來,自己玩自己。
Thumbnail
雙語方法現在是CLIL, 應該用SoR。英文教學,應該回歸英文老師。起點應該是PA, 不是phonics。
Thumbnail
這就是美國全國都正在英文教改的內容,這就叫做SoR,118英文課綱就該修正成這樣子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公立學校推動雙語教學已有一段時日,這期間許多教育專家都提出現場實施的狀況,供政策制定者思考。目前公立的雙語國小如果過江之鯽,然而實際運作狀況真如我們想像的嗎?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臺灣雙語教育挑戰和機遇的研討會回顧,並試著提出更深入的討論和思考。 透過分享《國際雙語教育研討會》的內容,希望提出思考和討論。 簡言之,這篇文章呼籲更多關於雙語教育的持續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講者:廖咸浩(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張武昌(師大英語系兼任教授)、劉怡君(政大英語系副教授)、張心瑜(臺大外文系助理教授)、何萬順(東海外文系講座教授)時間:2023.12.1   1.為何學外文:被迫(殖民)、需要(現代化)、了解世界(沈惟敬)、隨時代演進而改變。   
【透過教材課程延伸互動,培養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圖/思必可外語補習班提供)】 【李婉如/ 報導】語言是打開世界之窗的鑰匙,伴隨全球經濟的激烈競爭,台灣朝著2030年雙語國家的目標邁進,許多家庭花很多時間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上,但孩子不會說英文、不願開口說卻是台灣外語學習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之
隨著 2030年到的逼近, 我們的教育機構到底做了多少有效的先期作業,以及多少一系列該有的配套行動呢。 如果幾十年持續被強調的 “越早開始越好”、“國語發音” 模擬去記英字、學前就急著送幼童上語言學校,至於學到什麼,家長們弄不清楚,語言學校不必講究,而且教育單位也不清楚如何有效過問實際成效
Thumbnail
SoR就是學英文的唯一答案。我們國家英文教學的每一個面向,都跟國際腦科學界作對,都跟美國教育現況悖離,都停留在50年前的背單字學文法刷考題,都盲目崇拜素質不一的外師,都花錢買心安買檢定買證照。簡單講,就是國門閉起來,眼睛閉起來,自己玩自己。
Thumbnail
雙語方法現在是CLIL, 應該用SoR。英文教學,應該回歸英文老師。起點應該是PA, 不是phonics。
Thumbnail
這就是美國全國都正在英文教改的內容,這就叫做SoR,118英文課綱就該修正成這樣子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