晤談的技巧跟人本主義是有很大的關聯性,人本主義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有追求自我成就的需求,而需求理論也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自我成就的創造性。有時候工作者在跟個案談話時,很多個案常覺得自己就只能維持現狀,沒有辦法去改變困境,這件事情很困難或是他很想改變,可是他不知道該怎麼改變的一種話語
動機式晤談,有時候會幫助我們去嘗試,把一個NO換成一個CHANGE,工作者可以幫助服務對象在這個技術去引導同樣情形作改變。
很多的個案視角會說~我也不想要這樣啊~可是事情就是發生了,那我們可以嘗試從另外一種視角來幫助個案,去看同樣的一個問題跟情境,所以就是在對話的部分,換句話說我們可能的各種嘗試,用不同的個角度去看待同樣的一件事情。
接案的過程,一定都是會有一個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的計畫,工作者會看一下個案他的狀況,有沒有到達原定的短期目標,可能再修訂改變,這就是我們的處遇。
因為像在醫院的話時間比較短,可能就是會慢慢的改變,那如果在社區的話,會有中短、長期的目標去做設定。
書本上面有提到的使用的情境,書上其實有特別提到,動機式晤談可以搭配其他的理論跟技術使用,也就是說,我可能針對一些特殊的個案,我可能在前面跟他建立關係的時候,我可以用一些比較特殊的理論跟技術去先做一些使用,那接著再跟他討論,改變的過程當中,我使用這個動機是晤談,那最後可能一些評估,這個部分也可以用其他的理論跟技術去搭配使用,那他有特別提到,就是特別提醒,請大家就是改變的目標,應該是個案,他自己認為的目標,也就是他評估了現在的狀況,然後跟他對於未來的一些想望,然後他想要達到什麼目標這個應該是屬於他的,而不是工作者所直接建議,直接提出來給他的
使用的限制,這個部份是我自己看完之後,我覺得好像應該要個案,他是有動機,或者是說稍微有一些動機,而且他的目標是明確的,但是有一些就是比方說自傷傷人,或者是法定通報的一些原則之下,如果說他告訴我說他不想要被通報,或是怎麼樣,這個部分好像就不是我可以配合的
那最後的這個部分就是動機式晤談,治療的成效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創造出了那種不和諧跟差異的狀況,然後導致個案他願意為了自己未來的生活跟未來的想望去做出改變,這個才是治療的成效,而不是說我改變了這個個案的認知。
整理了書本上面的內容,晤談裡面一些重要的概念,去對比其他的理論。書裡所提到的第一個就是心理抗拒理論,提到的就是:被禁止的事情,我們就越想要去做,我們被要求的,就越不想要做。這件事情就看到說,個案他自己內在的渴望跟他內在的想望,重要性,要他願意去做別人的要求,或者是別人的說法才會有效。
那第二個是這個認知失調理論,那他所描述的就是這個創造不一致的狀況,那就是我們會讓個體知道說,那這個衝突跟不一致的狀況,就會讓他去發現說,確實好像生活當中有一些可以去做改變的,然後讓他去希望可以為自己做調整。
第三個是自我覺知理論,他所提到的就是我們要讓個案去用實際的一些言語,或是實際的方式,然後去說出自己的目標跟自己的想法,然後進一步,產生自己確實有可能、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信念,也就是說,用一種我說話的方式來說服我自己。
第四個是自我效能理論,那這個部分就是我們要讓個案相信說他自己真的有機會可以去改變、或者是真的有機會可以達成某種目標,
最後一個自我決定理論,這個就是在講:個案他內在的需求包含了自主感、能力感跟歸屬感,那在這些項目的核心就是動機,晤談的工作過程當中,我們應該也要滿足個案內在的需求,需求都被滿足之後,可以更快速的達到他自己的改變。
書本裡面其實有提到在針對憂鬱、身心失調、焦慮、PTSD或者是自殺的個案,都有顯著的效果。
在減少不健康的行為的部分,有:物質使用,一開始沒有他所關注的這些族群,還有暴飲暴食、賭博跟HIV的高風險行為。不過我也有看到,有研究在講說這個減少不健康的行為他在短時間之內的效果是比較有效的,長期而言的話,效果就比較差。
最後一個是健康促進,也有研究發現:慢性病管理、健康促進的部分、增加活動量是比較有效的,比方說有一些慢性病的個案,告訴他可以去活動啊~或者是散步,像這樣子跟她在討論過程當中,效果是比較好的,但是在體重控制這件事情的成果,就是效果就比較差。
接下來呈現有六點,就是把我上面幾段,我覺得比較有感受的部分寫下來,然後下面的部分就是我曾經被個案罵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