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種拖延的習慣,就是把不好做的事情放在一邊,暫時不做,並且,人們經常會丟棄它,就真得不做了。這是負面的習性,也可說是人類的惰性。當人們想要建立好習慣時,這個惰性就會出現干擾自己,例如,一個人想要早睡早起、每天閱讀、運動……不論想建立什麼好習慣,當自己正要做的時候,就會有惰性來拖延,甚至影響自己到完全放棄。
生活中的各種事都一樣,例如,某人遭遇夫妻、親子互動不良,生活相當痛苦,需要加緊改善。但,人傾向拖延,不願意真正面對問題,讓自己無作為。依照人們的負面習慣,想要改變、改善,將負面生活轉成正面生活,似乎蠻困難。
再講一下工作。如果工作中遇到瓶頸,不論是業務沒進展,或是與同事相處不和諧,或是遇到刁難的長官,還是不願意配合的下屬,不論是垂直的上下聯繫或水平的左右聯繫不順利,走到某一個狀態,人們能拖則拖,能放則放,變成得過且過,過一天是一天。這是某種「習得無助感」,完全放棄了改變。然而,把事情放著不管,事情並不會自己變好的!
其實,人生的瓶頸,大多都是由於舊有的神經習慣所造成。
為什麼會有一些「困難」的事,讓自己痛苦?為什麼自己無法解決?因為,舊有的神經習慣是負面的;在這裡,意識是缺席的,簡單說,意識沒有任何覺知,自然無力改變這種習慣。小我認為自己就是習慣,習慣就是自己,並在困境中扮演受害者。小我認為這個很平常,自己就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因此,對這個現象毫無覺知。小我對自己的定位是受害者,生活中遇到任何痛苦,就怪罪別人;既然是別人的事,自己作為被動的受害者,就不必處理,當然也不會改變。於是,改變就成為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但是,當意識是「在」的,靈魂有所覺知時,就能覺察到「自己並不等於習慣」。
遇到生活瓶頸時,意識可以覺察到那個「壞習慣」,是過去被制約而建立的「慣性模式」,是自己不想要的,因此,意識會拿回主動權,解除這個不想要的制約。一個「在」的意識,不會把自己定義成「被動的受害者」,而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在此,意識解除了制約,「以為改變很困難」的「受害者思維」已經消除,「困難」的事也就變得容易了!例如:早睡早起、每天閱讀、運動、創造親人之間良好的溝通、突破工作的瓶頸,似乎都變成「有可能」、「可作為」、「可執行」,並且真正進行了改變!
🌳查爾斯的身心靈沙龍,晨光雨露系列,每天早上6時發文,分享新時代的正能量,歡迎追蹤、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