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by tanrıca from Pixabay
通常,課業輔導/學習扶助的教學現場情境通常為1個小班10個人左右以內的學生,有時會是1個大班20至40人左右,個人教導、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為適宜,合作學習策略主要是以「精熟學習內容」為主、「引導主題探究」與「促進分享討論」為輔,增加多元的機會和可能。
合作學習的設計方法步驟:
- 選擇教學單元
- 設立教學目標
- 選擇適合的合作學習策略
- 決定團隊小組人數(2~6人為宜)
- 分派團隊小組成員(4~6週為度)
- 指派成員角色任務
- 安排學習座位和教學空間
- 分配學習材料與教學資源
- 教導合作技能
- 講解合作學習相關事項
- 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表現與社交技巧,適時介入指導,提供協助支持
- 評量團隊小組學習成效
- 評估團隊小組運作效能
- 團隊小組的表揚獎勵
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精熟學習內容
- 相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
- 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 拼圖法第二式(Jigsaw II)
-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TAD)
二、引導主題探究
- 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
- 團體探究法(Group Investigation)
- 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
- 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三、促進分享討論
- 拼圖法第一式(Jigsaw I)
- 配對學習(Pair-Learning)
- 六六討論(Phillips 66)
-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
合作學習經常採取異質分組,主要依據:
合作學習加強社會技巧,合作技巧是重要關鍵處:
- 專注
- 傾聽
- 掌握時間
- 切合主題
- 主動分享
- 輪流表達
- 達成共識
- 互相幫助
- 互相鼓勵
- 對事不對人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TAD)
- 團隊獎勵-團隊成績作為獎勵標準,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 個人責任-個人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兼顧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 均等機會-與自己做比較,不論程度高低,都有平等的成功機會。
- 小組人數:4人(原則上)
- 分組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成就做異質分組,一般小組成員包含程度高者、程度中上者、程度中下者及程度低者,可再依性別、族群或身心障礙等異質分布。
- 教學情境:與講述教學頗為類似,幾乎適用於各個教育階段及所有教學領域,尤其是涉及學生不熟悉的教材或學習內容。
- 教學目標:讓學生精熟教師教學的學習內容。
- 教學流程:全班授課、分組學習、小組表揚、隨堂測驗。
拼圖法第二式(Jigsaw II)
-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 引導學生批判性思考
- 互信互助的學習環境
- 小組人數:3~6人
- 教學情境:學習內容是學生所熟悉的經驗,適用於語言領域、社會領域、文學及部分自然科學領域。
- 教學目標:共同學習精熟學習材料,並且學習表達、溝通。
- 教學流程:全班授課、學習小組閱讀、專家小組學習、回原小組教學、隨堂測驗、小組表揚。
相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
- 根據建構主義發展的閱讀教學方法
- 透過同儕和師生的對話與討論,訓練學生閱讀策略
- 提高學生自我監控及閱讀理解能力
- 摘要:引導學生表達所理解的學習內容,能理解內容要點。
- 提問:引導學生針對學習內容提出問題,能掌握內容重點。
- 澄清: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解決遇到的學習困難及障礙。
- 推測: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及部分內容去探求、推斷未知。
- 責任轉移-漸進將學習責任由教師主導轉移到學生自我負責。
- 適性適所-隨著學生的能力動態調整學習難易度。
- 診斷思考-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以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將傳統學徒制的方法和精神應用於教育及教學中,主要是閱讀、寫作、數學等認知領域的教學。學生於知識和技能所存在的真實情境脈絡中,透過觀察、實作練習、反思及教師手把手教導等進行學習。
根據學習需求及任務,決定選擇使用哪些合作技巧。每次教導2~4項合作技巧,等待學生熟練運用之後,再逐漸增加合作技巧的教導。
教導合作技巧的步驟:
- 說明及示範-師生共同舉例說明與示範,用T型圖具體陳述合作技巧的說法(應該怎麼說)和做法(應該怎麼做)。
- 安排情境練習與實踐-安排情境引導學生練習、實踐,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安排觀察員觀察並記錄團隊小組的合作技巧的運用情形。
- 反思及回饋-比方,什麼技巧做得好?什麼技巧需改進?將如何改善?等等。
- 鼓勵持續應用與實踐
#MeToo運動
#兒少虐待、性侵害、性剝削修法連署
(媒體人陳文茜撰文、賈永婕發言及其他藝人等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