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遭事物、對這個世界的愛,這個愛不是抽象的概念,感覺作者想要將愛的藝術用更具象、更立體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愛主要不是一種和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的取向,這種態度或取向決定了一個人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聯繫性,而不是指向某個愛的「對象」。
佛洛姆鼓勵我們了解愛、學習愛、實踐愛。他說愛不是口頭上的承諾,更是一種行動,兩個人在一起不是等著對方給你愛,而是主動付出愛,付出的前提奠基於對自己的理解和尊重,而理解和尊重則來自於獨處的養成。獨處的能力是愛的能力的先決條件,要獨則處需要能先專注——「如果我們能夠專注,那做的是什麼都沒有分別。在專注中,哪怕不重要的事情也會多了一個新的向度,因為它已得到一個人的全神貫注。」專注就是完全活在當下,專注在眼前這個人,專注在當下面對的所有事物,此時我們的內心就會開始發展愛的能力——「如果我只因為無法自己站立而依戀別人,那對方就會成為我的救生員,但我們的關係不會是愛的關係。」但獨處對於現代人來說似乎是很困難的事(?)
信仰和勇氣的實踐是從日常生活的小事開始。第一步是去注意我們在什麼時候和什麼地方失去信心,要看穿我們用來合理化這種失去信心的情形的藉口,要認識我們在什麼場合行為懦弱,及再次要看穿我們用來合理化這種懦弱的藉口。
本書第四章〈愛的實踐〉是筆者覺得讀起來覺得最踏實、收穫最多(?)的章節。佛洛姆提到愛只能是一種屬於每個人自己的體驗,只能自己去實踐,實踐的方式如同學習一套技藝,首先要做的是紀律,定時定期地實行,就像上班族一天工作八小時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這應該是現代人最內化且習以為常的能力;另外專注和耐心也是必要條件——「對愛的藝術來說,任何想要成為行家的人,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必須實踐紀律、專注和耐心。」習得愛的技藝與培養興趣並無二致,需要我們百分之百的專注力,然而專注卻是現代社會裡最寶貴且最稀缺的資源,外在的誘惑與事物正一分一秒瓜分著我們對於專注的投入,專注力就在這不知不覺中逐漸流失。
佛洛姆這位心理學與社會學大師早在人類高度發展之前,就提出如此具洞見的看法與理論,這點是筆者感到最為震撼之處。即便《愛的藝術》一書裡的部分觀點並非全數認同或理解,但對於「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這點則時時謹記於心,愛是所有一切的基礎,當我們試著拋開自我成見與枷鎖、試著給予而不是只有領受時,愛會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會找到自己、發現自己,同時發現了彼此、發現生而為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