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113.04.30 同理 立騰實習日誌】

    raw-image


    從反同理學習如何同理

    今天的讀書會,我們在練習「反同理」。


    所謂反同理就是大家把自己累積二、三十年來,在跟他人抱怨或是訴苦時,接收到來自長輩、伴侶、同儕口中,聽了超級不舒服的回饋。


    關於這點,我們經驗再豐富不過了!


    不知怎麼的,反同理通常是我們聽到別人訴苦時,心中最直覺的反應,例如孩子跟爸媽說:「今天上課好累喔…。」爸媽便經常直覺回覆:「你們這代年輕人都沒有吃過苦,一下就感覺累了。」,抑或是「怎麼每天都在喊累?」。不確定是不是我們從小到大接收到太多這類的反應,以至於這儼然成為台灣文化之一,所以我們腦中總是充斥著這種相當殘忍、不人性化、忽略當事者處境的言語。


    但老實說,可以聽得出來,這些語句背後都隱藏著溫暖的另外一句話:「你怎麼了?」,爸媽想知道孩子怎麼了,為什麼這麼累?但卻總是用充滿刺的語言去包裝這個有溫度的語句,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經過我們讀書會的討論,找出幾個可能的原因,第一,我們太不擅長表達愛了,表達愛對我們來說是彆扭的,這用更廣泛的視角去看,表達真實情緒對我們來說都是彆扭的,可能因為某些歷史、社會因素,「壓抑」就潛藏在我們台灣人的文化當中吧;第二,這是他們的一種自我防衛,會防衛的原因是,他們並不知道要怎麼幫你,所以為了隱藏這個手足無挫的感覺,就先用充滿刺的語言捍衛自己,但同樣的,為什麼我們這麼不會處理情緒?因為處理情緒在上一個世代並不是一個被社會重視的能力,甚至擁有脆弱的情緒是無法被社會接受的,在上個世代,更重視的是「強悍」,也因此不管是自己有脆弱的情緒,或是他人有脆弱的情緒,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好好的應對。


    但時間過渡到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漸漸的開始重視這樣的能力,也因此,開始有一些書籍與網路上的內容包括影片跟podcast都在宣揚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這個趨勢是正向的,但還沒擴及到主流社會,甚至在教育界多數人也還未真正學習到這樣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群夥伴,要來到實人,共同學習如何用更貼近「人」的方式,來面對孩子的種種的情緒問題。


    在實人的夥伴,我們都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能夠處理孩子負面情緒、能夠同理孩子、接住孩子的大人,但從我們練習的過程中,大家都意識到,這件事情真的需要刻意練習,祝福大家,在往後不管是處理教育、教養、或是處理所有「人」的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更以一個有溫度、有感情、有方法的方式,去給予處置,已成為一個更好、更完整、更有愛的大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