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從《莫比烏斯》見金基德的愛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莫比烏斯》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莫比烏斯》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讀者投稿/吳向宇

金基德導演的作品大多在談論愛,然而他的愛是不被大眾所接受的。不倫的、扭曲的、變態的──幾乎所有聳動的標籤都落在他的名字上,但我想替他貼上的是「純愛」。我想,他那些只是大多數常人都沒辦法想像的,愛的形式。而即使過著痛苦的人生,依然會有光穿越縫隙,輕輕落在我們的髮梢。

畢竟陽光普照,然而這些過隙陽光卻是導演早年不可得的妄想,曾經的他只擁有暴力及威權的父親,貧窮而無法想像的未來。這些生命軌跡最終成為導演那些單純的幻夢,甚至永久地停留在他提早暫停的十五歲年少。他只能想像:什麼是愛?什麼是光?

金基德導演個人照/KoBiz

金基德導演個人照/KoBiz

金基德的去社會化

有時候我覺得金基德是逃到電影裡了,因為那裡有光。十五歲被迫放棄學業、去工廠就業的金基德提早被社會化,卻也在電影中不斷地去社會化,這正是他在原生家庭中最欠缺的純真。金基德電影中的角色一向寡言,甚至在《莫比烏斯》中直接沒了台詞,但在他的電影裡消失的,僅僅是語言本身嗎?

很多人批判他的電影不倫,這一點似是說中了,卻是嚴重錯誤的。它們並不是「不」倫,而是沒有倫理,也沒有道德,完完全全地不存在,因為那些是都社會化的產物,道德是我們為了融入社會而學會的規矩。放下現有的眼光再看金基德的作品,會發現這些角色的行為是單純的。猶如導演在《春去春又來》中所傳達的,善也好,惡也好,都是純粹的;又像是《莫比烏斯》中被佛頭壓住的那把利刃,善惡只是一念間的事。

他的去社會化也包含人倫,包含愛在人與人之間的模樣:男女、女女、母子抑或是父子,人與人之間並不存在社會角色的框架,這些都只是愛情所賦予的不同名稱。所以他的電影世界單純得像孩童,而電影是他的母親,溫柔地包容他一切的夢。

《莫比烏斯》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莫比烏斯》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愛是痛帶來的歡愉

如果生活裡只有苦痛,怎麼想像愛的模樣?

金基德經常使用性去比擬愛的存在,他的性通常伴隨強烈的痛感,有時候是精神上的,有時候是肉體的劇痛。他並不對此多作解釋,曾經他在採訪中提到,自己還是少接受採訪的好,因為過多的語言常常導致大家對作品本身的誤解。若要尋找線索,在他後期的電影《莫比烏斯》中提到當性器被閹割後,必須藉由疼痛分泌腦內啡來達到高潮,這樣的概念較為罕見,卻也合理地解釋了過往作品中,每一次劇痛的必要性,因為在他的世界裡必須有痛才能擁有愛。

說是愛的代餐也好,這便是他試著去建構的愛情觀,嘗試製造光芒,落在他那荒蕪又黑暗的生命歷程──就算要拿痛當祭品,也甘之如飴。

《莫比烏斯》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莫比烏斯》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感同身受是愛的入場券

金基德導演曾提及他與妻子的婚姻是場悲劇,因為妻子不能理解他所拍的電影,這說明了他狹義的愛情觀所期望的彼此相知,並無法在生活中獲得。

這樣的觀念貫穿金基德的眾多作品,呈現的方式卻令人感到納悶,例如《雛妓》的結局裡,慧美穿上貞花的高跟鞋下海提供性服務,《漂流慾室》裡熙真將魚鉤放進陰道勾出一攤血,《莫比烏斯》中父親的自我閹割⋯⋯這一些令人感到痛的畫面經常讓觀眾不禁問起緣由,導演也許受夠了大家的疑問,又不想因為語言讓大家產生誤解,所以一直用電影去回應,最清晰的莫過於《春去春又來》裡作惡的小沙彌被和尚抓去感同身受一番,感受那些動物受過的苦。這便是愛人的基本能力,如此才能夠真正地愛人,而不只是腦中想想、試圖同理而已,唯有真正體會過才能理解對方生命的苦痛。

所以為了愛,女孩想真正理解妓女貞花而下海;為了愛,熙真將魚鉤放進陰道去同理賢植被魚鉤鉤嘴的痛;為了愛,父親藉由閹割感受兒子被去勢的苦痛,這些都是為了達到真正的平等,拿到愛人的入場券。對於金基德而言,愛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莫比烏斯》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莫比烏斯》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莫比烏斯》是金基德少數將重點放在父子關係的作品,我妄自揣測電影寄託了許多導演私密的情感,例如他對於父親的期望與想像。起初是情慾旺盛的兒子被去勢,而後父親為了兒子而選擇自我閹割,都是透過男性權威象徵的消除,將父子放在平等的位置。

這大概是導演的畢生所妄,只是到了最終都沒有得到過。在過往採訪中,導演並沒有避提他那充滿權威的父親,卻也鮮少抱怨過,在看似受苦的起始人生裡,如果用金基德式的電影解釋,那便是他對父親的愛了。在電影中不斷循環的善惡間,最終也只能放下,才能終止一切悲劇。

《莫比烏斯》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莫比烏斯》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劇照提供/MyVideo 影音
導演個人照來源/KoBiz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24 年坎城影展開幕,台灣作品也沒有缺席此電影盛會。入選坎城國際影評人週單元(Cannes Critics' Week)的台灣電影《蟲》(Locust),是台裔美籍導演王凱民(KEFF)的首部劇情長片,他也將憑此片角逐本屆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
遠方戰爭槍聲大作,咫尺生活和勞動則震耳欲聾。Aki Kaurismäki 有意讓遠方戰火與眼前生計兩者並行。儘管戰爭痛苦、失業痛苦,但《落葉》提醒我們生活並不只有這些,還有卡拉 OK 裡的好音樂跟別人秉著善意送的新外套,以及兩個人牽著小狗一起散步,走過滿地落葉的秋天午後。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私以為《非關性愛》有意叩問的,是鏡頭下紛呈羅列的各式「異質空間」,理應激發新奇想像、抗拒主流思維規訓,以反襯真實世界之不盡完善,卻如何變調、或自始至終兼備了一套穩固支配關係的窠臼。
現實裡,我們都是哥哥了,早超越張國榮離開的年紀。人生風霜,早沒有童話,所以更喜歡《縱橫四海》和《金玉滿堂》。越想念那個「哥哥」,其實是懷念生命裡想當而沒有當,該是而終究不是的老么,以及那點終究失去了的天真。
僅管失落、倒掛,死亡氣息如影隨形,現實、夢境與幻想的分野不再清晰可辨,被開掘出土問世的墓穴壁畫隨即氧化消失,究竟有形與無形事物的存在價值,哪個比較珍貴?導演藉阿圖的選擇說了一則辯證物質與精神世界孰輕孰重的愛情神話寓言,影片最後那條現實與夢境相互通連拉扯的姻緣紅線,為本片寫下極為浪漫動人的救贖結語。
2024 年坎城影展開幕,台灣作品也沒有缺席此電影盛會。入選坎城國際影評人週單元(Cannes Critics' Week)的台灣電影《蟲》(Locust),是台裔美籍導演王凱民(KEFF)的首部劇情長片,他也將憑此片角逐本屆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
遠方戰爭槍聲大作,咫尺生活和勞動則震耳欲聾。Aki Kaurismäki 有意讓遠方戰火與眼前生計兩者並行。儘管戰爭痛苦、失業痛苦,但《落葉》提醒我們生活並不只有這些,還有卡拉 OK 裡的好音樂跟別人秉著善意送的新外套,以及兩個人牽著小狗一起散步,走過滿地落葉的秋天午後。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私以為《非關性愛》有意叩問的,是鏡頭下紛呈羅列的各式「異質空間」,理應激發新奇想像、抗拒主流思維規訓,以反襯真實世界之不盡完善,卻如何變調、或自始至終兼備了一套穩固支配關係的窠臼。
現實裡,我們都是哥哥了,早超越張國榮離開的年紀。人生風霜,早沒有童話,所以更喜歡《縱橫四海》和《金玉滿堂》。越想念那個「哥哥」,其實是懷念生命裡想當而沒有當,該是而終究不是的老么,以及那點終究失去了的天真。
僅管失落、倒掛,死亡氣息如影隨形,現實、夢境與幻想的分野不再清晰可辨,被開掘出土問世的墓穴壁畫隨即氧化消失,究竟有形與無形事物的存在價值,哪個比較珍貴?導演藉阿圖的選擇說了一則辯證物質與精神世界孰輕孰重的愛情神話寓言,影片最後那條現實與夢境相互通連拉扯的姻緣紅線,為本片寫下極為浪漫動人的救贖結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父親的背影 這個背影伴隨著我們從童年到成長,記錄了父愛的點滴。
父親對於不孝的子女, 最後付出一切的父愛。
Thumbnail
每次當我看到電影裏有人為他人犧牲自己,我總會不自覺傷心流淚。深觀這份情感,是源自我的父親。
Thumbnail
衝著布魯克·雪德絲看這片,還有熟悉的班傑明·布萊特、瑞秋·哈里斯(《路西法)影集的心理醫生)共演,沒想到這麼強的卡司,被劇本糟蹋了,可惜!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Thumbnail
這些片段,就像電影結束時那淡淡的爆米花香,留在空氣中回蕩。它們可能不會成為任何人的傳奇,但對我們來說,它們是構築生活的基石,是一個父親的掙扎與愛的見證。
Thumbnail
父親的背影 這個背影伴隨著我們從童年到成長,記錄了父愛的點滴。
父親對於不孝的子女, 最後付出一切的父愛。
Thumbnail
每次當我看到電影裏有人為他人犧牲自己,我總會不自覺傷心流淚。深觀這份情感,是源自我的父親。
Thumbnail
衝著布魯克·雪德絲看這片,還有熟悉的班傑明·布萊特、瑞秋·哈里斯(《路西法)影集的心理醫生)共演,沒想到這麼強的卡司,被劇本糟蹋了,可惜!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Thumbnail
這些片段,就像電影結束時那淡淡的爆米花香,留在空氣中回蕩。它們可能不會成為任何人的傳奇,但對我們來說,它們是構築生活的基石,是一個父親的掙扎與愛的見證。